九年級上期末學業質量監測化學試卷
在考試之前,認真的去做一系列的試題卷也是一種高效率的學習方法。對於這種學習方法,你認可嗎?讓我們來做一做這套試卷吧!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
選擇題
下列變化過程中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的是*** ***
A.蠟燭燃燒 | B.分離液態空氣製氧氣 |
C.水蒸發 | D.乾冰昇華 |
為了能及時發現煤氣洩漏,常在煤氣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氣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氣燃燒過程中可以充分燃燒,其化學方程式為
2C2H5SH+9O24CO2+2X+6H2O 由此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煤氣是化合物 |
B.X是由硫元素組成的 |
C.X的相對分子質量為64 |
D.反應中的O2與生成的X的質量比為9:2 |
邏輯推理是一種重要的化學思維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因為H2O和H2O2的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們的化學性質相同 |
B.因為化學反應一定伴隨著能量的變化,所以每個化學反應都要放出熱量 |
C.因為燃燒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所以滅火也要同時控制這三個條件 |
D.因為蠟燭燃燒生成CO2和H2O,所以蠟燭組成裡一定含有C和H |
下列對課本中相關實驗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
A.二氧化碳滅火實驗能說明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大於空氣 |
B.向盛有水的小燒杯中加入少量品紅的實驗說明分子之間是有間隔的 |
C.電解水的實驗說明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 |
D.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質量的測定實驗能說明化學變化遵循質量守恆定律 |
下列實驗方案不可行的是*** ***
A.用蒸餾法制取蒸餾水 |
B.用肥皂水區分硬水和軟水 |
C.用燃著的木條區別CO2和O2 |
D.用稱取煮沸前後蒸餾水的方法來驗證質量守恆定律 |
元素週期表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如圖是元素週期表中的一格,下面從該圖獲取的資訊中,錯誤的是*** ***
A.該元素的質子數為24 | B.該元素屬於金屬元素 |
C.該元素的原子序數為52 | D.該元素的質量數約為52% |
A.該反應為化合反應 | B.反應前後分子種類沒有改變 |
C.反應前後原子數目沒有改變 | D.反應前後元素種類沒有改變 |
汽車尾氣中的CO在四氧化三鈷***Co3O4***奈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溫即能與O2反應生成CO2。Co3O4中Co的化合價是*** ***
A.+價 | B.+4價 | C.+3價 | D.+2價 |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氧氣具有氧化性,是一種常見的氧化劑;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是一種常見的還原劑 |
B.氧化反應有快慢之分,有的氧化反應進行的很慢,甚至不易察覺,可稱為緩慢氧化 |
C.紅磷、碳、鐵等固體都可用於空氣中氧氣的測定 |
D.煤、石油、天然氣這些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而乙醇、氫氣則是可再生能源 |
19世紀末,物理學家瑞利在研究中發現氮氣密度,從空氣中分離得到的氮氣密度與從含氮物質中製得的氮氣密度有微小差異。他沒放過這一微小差異,在與化學家拉姆塞合作下,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於1894年發現了空氣中的氬。下列有關結論中,不正確的是*** ***
A.氬是一種化學性質極不活潑的氣體 |
B.19世紀末以前,人們認為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 |
C.瑞利從空氣中分離出的氮氣是純淨物 |
D.瑞利從含氮物質製得的氮氣是純淨物 |
當前,南海問題引起我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關注。南海是我國固有的領海,它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可燃冰等資源,其中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 ***
A.氫氣 | B.一氧化碳 | C.甲烷 | D.氧氣 |
化學實驗操作直接影響實驗結果和人身安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為了節約藥品,用剩的藥品應當放回原試劑瓶中 |
B.用100mL的量筒量取8.5mL的水 |
C.用托盤天平稱取食鹽5.85g |
D.熄滅酒精燈要用燈帽蓋滅 |
金剛石、石墨、C60的化學性質相似,物理性質卻有很大差異。其原因是*** ***
A.構成它們的原子大小不同 |
B.金剛石、石墨和C60裡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
C.構成它們的原子數目不同 |
D.金剛石、石墨和C60裡由不同種原子構成 |
化學用語是最簡明、資訊豐富、國際通用的語言。下列對化學用語解釋不正確的是*** ***
A.2H2O—2個水分子 | B.Cl-—氯離子 | C.O—氧元素 | D.2Na—兩個鈉 |
填空題
2013年11月,四川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現霧霾天氣,它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它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所引起的。除氣象條件外,工業汙染、機動車排放的尾氣、燃煤燃燒、揚塵等是造成汙染的主要來源。為此,將於2016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的環境監測專案中將PM2.5作為一般評價專案納入標準。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
***1***大霧天氣導致呼吸病人增多,因為霧霾可使空氣中增加大量的 ***填字母序號***;
A.二氧化碳 | B.一氧化碳 | C.二氧化硫 | D.可吸入顆粒物 |
***3***佩戴防PM2.5專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作用。
***4***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中常含有NO、CO和CO2等氣體。NO主要是發動機點火時放電時空氣中的氮氣和氧氣反應所引起的。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汽車上裝一個尾氣處理裝置,在催化劑的作用下,使NO和CO發生反應,生成常見的一種單質氣體和一種化合物氣體,其中單質氣體為空氣中最多的一種物質,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來水廠淨水的基本流程答題如下:
***1***在反應沉澱池中加入明礬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如果在實驗室裡進行過濾,需要用到的玻璃儀器有__________、漏斗和玻璃棒。
***3***活性炭加入到吸附池中發生的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_______________。
***4***在清水池中投入的消毒劑,目前主要的是液氯,國家新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又補充了一氯胺***NH2Cl***、臭氧***O3***等。
① O3中氧元素的化合價是_________。
②用NH2Cl消毒時,發生反應NH2Cl+X=NH3+HClO,其中X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
***5***使用者在使用自來水的過程中要節約用水。節約用水、防治水體汙染應成為我們的自覺行為。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_________***填編號***。
A.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用水習慣,儘可能充分利用每一滴水 |
B.工業用水經過處理達標後再排放 |
C.水體汙染會危害人體健康 |
D.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不會造成水體汙染 |
根據下列裝置圖,回答有關問題:
***1***圖中標號儀器的名稱: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利用上圖中A、D裝置的組合可以製取某種氣體,實驗室製取該氣體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驗滿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室通常利用上圖中裝置B與______的組合製取二氧化碳***選填字母***,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C代替B進行實驗,其優點為__________***任寫一點***。
計算題
實驗室可用氯酸鉀或過氧化氫製取氧氣。
***1***氯酸鉀製取氧氣的過程看錶示如下:氯酸鉀
氯化鉀+氧氣
①上述反應中氯元素從______價變成-1價。
②上述反應中二氧化錳的作用是__________,如果不加二氧化錳,該反應能進行嗎?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2***用過氧化氫製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可表示為:
2H2O22H2O+ O2↑
①H2O2、H2O是不同物質,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若實驗室要製取16g氧氣,至少需要過氧化氫多少克?***寫出計算過程***
探究題
某校化學研究學習小組的同學在一次活動中查閱資料時發現,單質碳能夠在高溫時與金屬氧化物反應得到金屬單質。於是,他們用木炭與CuO進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動。請你參與他們的這次活動,並解決的關問題:
【提出問題】
木炭與氧化銅反應除生成單質銅外,另一種生成物是什麼?
【猜想與假設】
***1***可能是CO。***2***可能是CO2。
【實驗準備】
***1***他們在網際網路上收集到這樣一條資訊:把濾紙浸泡在磷鉬酸和氯化鈀的黃色混合溶液中製成的試紙遇CO立即變成藍色,而遇CO2不變色。
***2***CO2的檢驗方法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實驗】如下裝置圖:
【實驗與結論】
實驗現象 | 實驗結論 |
A中固體由黑色變成紅色 | 說明有________________生成 |
B中黃色試紙沒有變藍 | 說明沒有________________生成 |
C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說明有CO2生成 |
【反思與評價】
***1*** 如果A裝置中的試管口高於試管底部,在實驗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後果是____________。
***2***假設產生的氣體是CO和CO2的混合氣體,能否直接用點燃的方法來檢驗CO2?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看了""的人還看:
1.初三化學奧賽題及答案
2.2016初三化學競賽試題附答案
3.2016初三化學試題及答案
4.2016初三化學考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