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課結課論文

  教師的心理健康基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在現代教育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家庭教育環境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摘要】

  中學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的個體身心發展和個性特徵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個體心理也容易出現問題。家庭因素對中學生的心理髮展影響重大,作為父母,應當準確的瞭解子女在中學階段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這就需要根據中學生的心理髮展特徵,對中學生進行民主科學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預防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對策

  一、引言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中學生在生理上逐漸的成熟,中學生的心理狀態也相應的發生變化,表現出成人感與幼稚感並存、閉鎖性與開放性並存的發展特點。中學生在這一特殊時期,面對高強度的學習壓力,還存在人際交往與青春期等心理問題的矛盾,在家庭中,父母作為子女的第一監護人,也與子女生活在一起,對子女的影響也最大。

  二、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1.家庭關係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首先,夫妻關係,父母與學生長時間居住在一起,對中學生的影響也最大,夫妻關係在整個家庭環境中對子女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十分重要的影響。家長之間產生衝突,很容易導致子女的心理機能產生變化。學生在這個成長的關鍵時期,心理十分的細膩,容易造成創傷。尤其是家庭離異的子女,子女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容易給子女造成潛在的精神壓力,不利於中學生成長。其次,親子關係,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階段,內心矛盾多,對父母較為敏感,但是內心深處仍然十分依賴父母,學生內心深處存在的矛盾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的解決。在這個階段,雙方在這個時期需要進行良好的溝通,否則就會加重學生的心理壓力。父母在這個關鍵時期,需要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問題,多多給予子女關愛,促進子女健康成長。

  2.家長期望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首先,教育期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家庭教育功能的主要核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在家長的期望中,孩子的成績好壞意味著將來要進入名牌大學,就是優秀的孩子。但是由於家長的期望,很少有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去追尋夢想,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脫離了孩子的實際情況,容易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其次,人際關係期望,在中學階段,同學之間的關係在人際關係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家長對子女的朋友干涉較高,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破壞了子女的人際關係。在中學階段,學生往往會對異性產生好奇心,這個時候父母擔心子女的早戀問題影響成績。家長不能過於干涉子女的交往,需要通過正確的引導子女建立合理的人際關係,培養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

  3.教育內容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長往往看重子女的知識學習能力,忽視子女的心理健康。缺乏對子女心理素質的培養,這樣會嚴重影響子女健全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處於青春期的階段的中學生的心理最容易出現問題。但是家長最注重的就是關注子女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情況,缺乏對子女的青春期教育,忽視對子女獨立能力的培養,使得中學生缺少獨立性。

  三、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策略研究

  1.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優化家庭氛圍。

  根據研究顯示,中學生的家庭關係比較親密的,測試的心理健康狀況都比較高。而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中學生,往往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不是十分的親密。因此,在每一個家庭中,家庭關係是十分重要的,家長之間要彼此和睦愛護,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與子女之間要營造美好健康的成長氛圍。另外,家長與子女之間的關係的好壞也影響著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建立和諧穩定的親子關係,需要不斷的溝通,父母要主動和子女進行溝通,尊重子女的想法,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幫助子女提升他們自身的認知能力,要引起孩子的共鳴,家長和子女之間要保持良好的溝通能力,優化家庭氛圍。

  2.提高家長自行素質,轉變教育觀念。

  家長自身的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式。隨著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一些社群活動,提升家長的對學生的教育能力,需要家長掌握子女的心理,需要廣泛的閱讀關於教育的書籍,對不同時期的心理髮展特徵和問題進行鍼對性的教育。中學生是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需要家長定期的開導,不要給子女施加壓力,關注子女的心理特徵。

  3.加強子女青春期教育與生命教育。

  中學時期學生的心理最重要,因此,在這個時期需要和學生有血緣關係和高度信任關係的父母是是最佳教師。家長在這個時期需要有意識的和子女談論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識,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指導。教育子女進行正常的交往,順其自然的解開對異性的好奇心理。在這個時期,學生往往對學習和人際交往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樣產生的壓力無法排解容易使得學生產生挫敗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需要加強強調生命的重要性,通過溝通排解子女的壓力,讓子女學會尊重和熱愛生命。綜上所述,父母應當重視家庭的各種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及時的瞭解中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需要採取合理的措施,對子女進行健康科學的家庭教育,預防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國芳,李麗芳.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的關係研究綜述[J].棗莊學院學報.2009***01***.

  [2]吳惠娟,沈鑑清,駱巨集.家庭環境對初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差異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5***08***.

  範文二:高中政治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主要通過說服、榜樣、評價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這些方法雖然曾經在取得過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高中政治;心理健康

  21世紀資訊化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帶來較大沖擊和影響,社會中各種思潮的交織融入,加之高中階段學生個體分辨事物能力以及抗誘惑能力較差,給學校的教育帶來了諸多的挑戰,於此同時,高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成為了當前高中階段所熱議的話題,作為思政培養的政治學科,責無旁貸。把握高中學生心理特徵、心理傾向、心理健康等情況,將思政教育與心理學進行整合,制定一套符合當代學生心理髮展的思政教育體系,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特點,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一、心理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聯絡

  1.心理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目標和任務是一致的

  從屬性上看,心理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屬於意識範疇,所面對的都是意識領域的問題,只不過心理教育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心理品質的變化以及對學生心理、人格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則是更多的側重於學生道德品質的塑造,德性的發展,兩者在育人的總任務下可以進行有機的結合。

  2.心理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職能上相互銜接

  心理教育通過改變學生的心理狀況,使他們保持一種主動接受教育、積極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狀態,從而為他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其它教育創造條件。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學生思想品德的薰陶和塑造,反過來對學生心理狀況的穩定和改善進一步發揮其積極影響。

  3.個體品德的形成和心理水平形成經歷趨同

  學生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其實質是個體知、情、意、行的發展過程,其所經歷的歷程在諸多方面都有著共同之處,知、情、意、行的活動過程是人格因素如動機、理想、情感等共同參與及協同參與所形成的結果,良好的道德修養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實現,最終要以個體的動機、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人格完善為基礎。人格的養成是以德性為核心,德性的健康發展也必須以健康的人格為基礎。因此,無論人格的發展還是思想品德的發展,都是諸種心理要素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相互作用的結果。

  4.教育過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規律相類似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維果斯基用著名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來解釋教育與個體成熟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教育要走在個體發展的前面,最佳的教育時機就是在個體即將成熟而尚未成熟之時。同樣,無論對心理教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都必然遵循著這一基本的教育規律。心理教育的實施同樣要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識規律,遵循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水平,結合學生的智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的發展水平,逐步地實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必須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須將尊重學生的個人素質和理解不同學生髮展的不同步性,同時把學生內在的發展作為教育實施的依據。兩者有效的進行都需要依據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整體優勢,共同締造一個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讓學生能夠健康發展。

  二、心理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亦應該不斷地突破創新,緊隨時代步伐,融入新的內容,心理教育的結合既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將兩者進行有機的融合共同服務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1.心理教育為有效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心理基礎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心理上的修養,體力的、道德的、審美的修養就不可想象。”利用心理教育能夠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心理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社會對受教育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行為規範等方面的要求。心理教育則關注學生如何適應社會生活、如何發揮人人潛能,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自我與他人和環境的關係,學會應付挫折、調整情緒,學會職業選擇、職業設計等。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講,心理教育實際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內容的合理擴充套件與延伸,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貼近生活,更加有利於受教育者的發展和人格完善。

  3.心理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徑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主要通過說服、榜樣、評價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這些方法雖然曾經在取得過一定的成效,然而,這些方式的實行重在強調外在的影響和外部的強化,有時難免流於形式,使人感覺單調、枯燥。心理教育提倡尊重人格,注重發掘學生的身心潛能,注重依靠自我的人格力量來促進心理健康。這種教育方法促進和鼓勵受教育者,提升其自信心,可以促進其積極而有效地內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鑑和運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如疏導法、心理諮詢法、心理暗示法、訓練法、角色扮演等方法來發掘受教育者心理的潛意識能量,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總之,在高中階段思政教育課堂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適合時代發展的需求,同時適合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需求,運用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個人的能動性,尊重個人的自我選擇,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心理形成機制,激發學生內在的潛力,從而對改變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實踐環節的效果不明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將會起著重要的開創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孟萬金;教育研究2008-05-15

  2、影響中學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王東宇,王麗芬心理科學200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