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長教育孩子的書有哪些方面
當你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時,這些歡迎你來看。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家長教育孩子的書籍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關於家長教育孩子的書籍
首推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的《愛彌兒》,這是一本理論書籍,但並不枯燥。
德國哲學家康德指出:“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學,盧梭則完成了人的內在宇宙的科學,正如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律,盧梭則發現了人的內在本性”。
有人認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存在,那麼,即使所有的教育文獻都消失了,教育學的理論和現實也不會受影響。“而對於現代人來說,只需要擁有一本《愛彌兒》就足矣”,這句話,是譯者彭正梅的話。讀了多遍《愛彌兒》後,我覺得這句話沒有誇大其詞,十分贊同。
因為,這本書對於教育的本質和如何教育孩子的確是真知灼見,尤其對於當下的中國對孩子教育極其重視又焦頭爛額的父母來說,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第二本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也是一個奇蹟,1956年一經問世,便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至今還長銷不衰。
這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告訴我們,什麼是愛,如何去愛,母愛、父愛、性愛、博愛……的不同,尤其“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這一章可以讓我們明白怎樣愛孩子,才不會讓孩子窒息,不會反感、不會逃跑;什麼樣的愛,孩子可以感受、可以接受,併成為一個懂愛會愛的人。
第三本書是日本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從拿到手,我一口氣讀到半夜,邊看邊笑邊哭,愛不釋手,連續三遍,太好。
這是一本從5歲的孩子到100歲的老人都喜歡的書。1981年在日本出版後被譯成33種文字,在全球引起了巨大反響,到目前已發行突破了1000萬冊,成為日本歷史上銷量最大的一本書。在日本,平均每三個家庭就擁有一本《窗邊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徹子被美國《紐約時報》稱為日本最偉大的女性。
如果看過這本書的家長,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孩子不會犯錯,錯的一定是大人,一定是違反兒童天性的教育,一定是扭曲孩子心靈的錯誤“規則”。
這本書用一個7歲小女孩純真無邪的心靈***作者兒時親身經歷48歲寫書***告訴世人,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沒有天生愚笨的孩子,沒有心地不善良的孩子、沒有不懂愛的孩子、沒有身體智障心靈自卑的孩子……,關鍵是你能否碰上像小林校長這樣的老師,或能否當一個懂孩子的父母。
現在家長都很忙,但這三本書不可不讀,的確是教育經典,要反覆讀反覆思考,書不在讀得多,在於掌握精髓。很多家長似乎在具體教育問題上有諸多困惑,其實,有了正確的教育理念,每個人都會創造出無窮無盡的教育方法。
更重要的是,讀了這三本書,也許會給你的孩子帶來一個全新的未來,一個快樂幸福的未來。
“孩子是雪白的吸墨紙,儘早讓他們染上絢麗的色彩吧。”期盼我們的孩子都成為快樂的愛彌兒、可愛的小豆豆!
關於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
首先是信任,做一個好的觀察者、陪伴者
孩子無論是學習說話、閱讀、運動,還是學習繪畫與邏輯等等,都是有其自然發展規律的,只要不是有先天性缺陷,我們都應該相信孩子能夠很好地走過每一個階段。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提供自然條件,靜靜地做一個好的觀察者和陪伴者,允許孩子跌倒、允許孩子“鼓搗”、允許孩子長久的觀察和內心準備、允許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細胞比其他孩子晚熟。我們還需要相信孩子的性情並無惡意,很多時候,他們的嘗試性行為只是為了獲得關注。如果孩子處於咿呀學語階段,我們就做好孩子晚開口說話的準備,如果孩子正值幼小銜接階段,我們就做好孩子入學後慢慢適應環境的準備。
其次是引導,讓孩子接近這個世界,面對複雜的現實問題
父母需要讓孩子接近這個世界、接近生活在這個世上的芸芸眾生,並且理解他們。因為孩子的活動範圍有限,父母要儘可能提供這種機會。孩子需要了解做好一件事情的過程,唯一的方式就是讓他們親眼目睹別人怎樣從頭到尾做出來。在這方面,父母可以做的事情是非常多的。
霍特堅決反對完全用一種抽象的方式給孩子灌輸知識,他堅持要把孩子放在現實世界之中,讓他們直接面對日益複雜的現實問題。如果我們給孩子足夠多的機會去接觸這個世界,包括我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他們會清楚地看到什麼東西對我們和對別人來說是真正重要的,然後他們能夠自己選擇一條進入那個世界的通道,他們選擇的道路會比我們給他們選擇的更好。
讓孩子做好讀書的準備,其實就是讓他們接觸大量的印刷品,讓他們的眼睛沐浴在文字的海洋中,還要讓孩子大量接觸成人使用的文字材料,比如時刻表、車票存根、賬單、海報、合同、各種表格、使用說明書、宣傳單……
他甚至要求家長允許孩子在一旁觀看自己的工作情況,最好還能“親子同工”並肩合作。他相信孩子通過觀看家長的勞動過程,可以帶動孩子,提高學習能力,而不是在教室裡接受老師講授的知識。
再次是支援,只有在孩子需要時才予以必要的指導
成人既可以幫助孩子學習,也可以妨礙孩子進步。孩子認識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突然之間就從無變有,他們先觀察事物,然後建立理論,再檢驗和修正理論。霍特精闢概括了這樣的學習過程:孩子一點一滴地把生活經驗轉化為知識,這個過程與科學家積累科學知識的過程完全一樣,他們會觀察、思考、推理、給自己提問題……如果我們想要控制操縱或改變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阻礙孩子的這種學習過程,這是因為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是在創造知識,而不是獲得知識。
家長和教師不要過於積極,應該退回一步,應該只有在孩子需要、請求幫助的時候才予以必要的指導。
此外,家長需要接納並突圍傳統學校教育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霍特先生在書中從頭至尾都在“吐槽”美國的學校教育,他認為學校的“工廠式”管理模式強行讓孩子們接受各種毫無意義的教學內容,妨礙了孩子們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揮。霍特認為學校教育實際上是給孩子獲取知識、掌握本領設定重重障礙。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那麼教育工作者就必須堅決杜絕那種往往讓學生感到氣餒,以為自己不夠聰明,不會讀書的教學方式。這種過程是破壞性的,它會碾碎孩子的自尊,扼殺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以為自己沒有能力自學,最糟糕的是,這樣會讓孩子離終身學習的觀念越來越遠。
家長教育孩子的心得
1.孩子不需要太聰明,太鋒芒畢露,關鍵是良好習慣的培養。
2.家庭環境很重要,自己要做孩子的楷模。
3.不要輕易養成一個壞習慣,否則你會發現,糾正一個壞習慣的時間會是2倍、3倍於養成習慣的時間。不要因為眼前的利益妥協,隨便就給孩子引入新的不良習慣,比如因為孩子不吃飯,就開電視讓孩子看,來達到多喂幾口飯的目的。
4.尊重孩子,習慣換位思考。
5,說真話,當你發現有些真話說出來可能會效果不好時,那就要注意說話的技巧,寧可說一半,說得外交辭令些,也不要說假話。
6.說孩子聽得懂的話。習慣於講道理的媽媽要說得簡潔明瞭。
7.教育孩子注意技巧,循序漸進,不要想一口吃成個胖子,一步步來。
8.有預見性,明明知道這麼做可能會引起孩子強烈抗爭並且自己還可能妥協,那麼就不要去幹預孩子,否則最後結果只會更壞。
9.吃,注意比較均衡的配比即可,無需太精細。一歲以前孩子保證奶量;一歲以後注意三餐即可;一天中的飲食如做不到各類搭配均衡,那麼一週中的飲食搭配一下,都兼顧一下,也是可以的。
10.孩子不會餓死自己。
11.吃飯一定要在餐椅上吃,不吃請離開。
12.外出遊玩不可能像在家中吃得那麼放心,但也沒必要太擔心,當然要選一家乾淨的飯店。
13.補鈣什麼的做到心中有數,不缺不補,多晒太陽。
14.穿著不講究,不刻意。
15.衣量穿得和媽媽差不多。
16.給孩子穿衣服,少一件比多一件要好。孩子運動量大,玩出汗風一吹更容易感冒,還不容易好。
17.孩子流鼻涕了,加一件衣服。
18.判斷冷熱,摸孩子後脖子。
19.不給孩子經常吃藥。天冷季節,不定期給孩子吃點維生素C,或者每天吃點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20.感冒症狀輕的時候,比如只有流鼻涕,不需要剛開始就吃藥,可以多喝熱水。感冒大多數是病毒性的,病毒沒有特效藥,吃藥14天好,不吃藥2個禮拜好,很多時候吃藥都是大人的一種自我安慰。
1.有關家庭教育的勵志書籍
2.教育孩子必讀的經典書籍推薦
3.父母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有哪些
4.8本教育孩子的書籍推薦
5.父母教育孩子必看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