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謎語關於風箏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是一種深受兒童喜歡的玩具,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有關風箏的謎語,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風箏的謎語

  是鳥不會叫,是鷹沒有毛,喜歡頂風飛,就怕雨來澆。 打一玩具

  謎底:風箏

  空中有隻鳥,要用線牽牢,不怕大風吹,只怕細雨飄。 打一玩具

  謎底:風箏

  天上一隻鳥,用線拴得牢, 不怕大風吹,就怕細雨飄。 打一玩具

  謎底:風箏

  描寫風箏的優美句子

  1. 大家的風箏姿態各異,有高昂著頭的,有飄飄悠悠展翅欲飛的,還有顫顫悠悠展示舞姿的,有的對大家頻頻點頭,有的顫顫巍巍不敢上天,還有的在空中飄著,小得只剩一個點了。

  2. 放線的在前猛跑,託風箏的在後緊隨,在歡呼叫喊聲中,一隻只美麗的風箏紛紛飛上了蔚藍的天空。

  3. 風箏不圖華麗的外表,只要求要有堅實的骨架。任你是龍,是鳳,還是小燕麻雀,到了天空中便是一律平等的了。

  4. 風箏飛起來了!我們興奮地歡呼著。你看,天空中的風箏有的紅,有的黃,有的紫,它們追逐著,一會兒高,一會兒低,漂亮極了。

  5. 風箏花花綠綠,色彩斑斕,有漂亮美麗的金魚,有窮凶極惡的鯊魚,有舞姿優美的鳳凰,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兒來的奇形怪狀的風箏。

  6. 風箏像鳥兒,能自由飛翔;風箏像風車,只有風才能喚醒它;風箏又像五彩繽紛的彩虹,只有你看到風箏,才會覺得它是世界上最美的東西。

  7. 風箏終於慢慢地飛上了天空。美麗非凡的“花仙子”輕柔地在空中飛來飛去,像是一隻快活的小燕子。

  8. 廣場上放風箏的人可真多,風箏也各具特色,造型不同。有翩翩起舞的蝴蝶,還有金光閃閃的金龍,我拿的是展翅欲飛的雄鷹。

  9. 過了一會兒,風小了,我看到風箏線彎了,就連忙把線往回收;又過了一會兒,風漸漸變大了,風箏線繃的直直的,我又把線放了一點兒……放風箏給我帶來了無窮樂趣和豐富的課餘生活,風箏雖然很難放,可是,放風箏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情啊!

  10. 來到廣場,我看見廣場上有很多的人在放風箏,風箏的形狀不一,大小不一樣,有蝴蝶,老鷹,蜻蜓,喜羊羊等,風箏在天空中自由極了。

  11. 瞧!有一隻風箏飛起來了!是一隻蝙蝠型的風箏,那風箏飛得高高的,越飛越遠,彷彿飛到了宇宙。

  12. 隨著呼啦啦一聲響,一條大“蜈蚣”飛上了藍色的天空,它搖頭擺尾地撲打著耳旁的“小燕子”。

  13. 天空中飄蕩著各式各樣的風箏,它們顫顫悠悠,互比高低,都在向著藍天,向著白雲,向著未來展翅飛翔。

  14. 我的風箏也毫不例外,依然是最高最穩的。它直入雲端,象小鳥一樣在跳著輕盈的舞蹈。

  15. 我的風箏在空中獨領風騷,技壓群雄,還不時做些高難度動作,其他風箏似乎也不服氣,努力想飛得更高。忽然,我的風箏尾巴掉了下來,立刻像船失去了舵一般失去了控制,搖搖晃晃,像個醉酒的人,一會兒,突然掉頭向下俯衝下來,結結實實的撞向了地球。

  16. 我們來到公園,溫暖的春風微微地吹著,就像媽媽的手撫摸著我,舒服極了。我把線栓在風箏上,一手拿著線,一手拿著風箏,準備好了,就邊跑邊放線,風箏慢慢飛高了。

  17. 線兒越放越長,風箏越飛越高,“大蜻蜓”“長蜈蚣”“火鳳凰”“包公臉”……各式各樣的風箏把蔚藍的天空裝點得像美麗的萬花筒。

  18. 一到廣場,我就看見天空中飛滿了各種各樣的風箏,有可愛的燕子風箏,有“百鳥之王”鳳凰風箏,還有“國寶”熊貓風箏呢!這麼多五顏六色千奇百怪的風箏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形成了一副美麗的圖畫。

  19. 這回終於把風箏放上去了,我邊跑邊放線,不時地拽一拽風箏線,我的風箏越飛越高。看,我的大蜻蜓多麼漂亮啊!翅膀扇來扇去,彷彿在天空中跳舞一樣。

  20. 正在這時風箏線斷了,大章魚變成了小章魚,小章魚變成了小飛蟲,在藍天上消失的無影無蹤。

  有關風箏的歷史

  墨子墨翟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魯班也稱公輸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最早的風箏並不是以紙製作,而是木製的。傳說中第一個風箏為“魯班”製作,稱之為“木鳶”,《渚宮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而以《呂氏春秋·愛類》記載“公輸般為高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說明魯班當時造的是“高雲梯”而不是木鳶。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樑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樑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風箏是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是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風箏源於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資訊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裡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重於空氣的飛行器。本質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至今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子醒目的寫著:“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後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