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冬季除溼養生湯

  潮溼天氣誘發疾病 “氣溫、溼度、氣壓、風、降水和日照是反映自然氣候的六個最基本的氣象要素。因此,溼度大,應關注除溼養生。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冬季除溼養生湯,希望對你有用!

  冬季除溼養生湯

  白朮陳皮豬肚湯

  功效:健脾燥溼開胃。

  材料:陳皮6克,白朮30克,鮮豬肚半個至1個,砂仁6克,生薑5片。

  做法:

  1.先將豬肚洗淨飛水,將全部用料放入湯煲內,加水約2500ml,煲滾後改用文火煲約1個半小時,

  2.然後取出豬肚切件,放回鍋內,再煲30分鐘,調味即可。

  養生功效:白朮功效補氣健脾、燥溼利水;陳皮具有理氣調中、燥溼化痰功效;豬肚甘,溫,功效補虛損,健脾胃。

  赤小豆粉葛煲鯪魚

  功效:清熱下火、祛溼潤燥。

  材料:赤小豆100克,粉葛750克,陳皮少許,鯪魚500克,生薑3片。

  做法:

  1.赤小豆、陳皮洗淨;粉葛削皮洗淨,切塊;

  2.鯪魚去鱗及內臟,洗淨,慢火煎至微黃。

  3.把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2小時,放適量食鹽調味便可。

  養生功效:赤小豆有清熱解毒、利水除溼、解毒膿之功;粉葛能除脾胃虛火、生津止渴;鯪魚是四大家魚之首,其味道鮮美,具有健筋骨、活血行氣、逐水利溼作用。

  冬瓜赤小豆煲生魚湯

  原料:赤小豆60克、冬瓜750克、生魚2條、豬瘦肉150克、生薑3片。

  做法:

  1.赤小豆洗淨,冬瓜洗淨,連皮切,生魚洗淨,宰淨去鱗、內臟,慢火煎至微黃

  2.豬瘦肉洗淨,整塊不用刀切。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

  3.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個半小時,調入適量鹽、油便可,供3—4人用。

  養生功效:赤小豆冬瓜煲生魚湯清淡不膩滯又富有營養,同時又有祛溼健脾作用。赤小豆是常用的煲湯料之一,有健脾去溼,消腫解毒的作用,冬瓜能解暑氣,而生魚能補脾利水。

  淮山扁豆煲雞腳

  功效:健脾祛溼、舒筋活絡。

  材料:淮山15克,扁豆15克,芡實15克,薏苡仁15克,鮮雞腳200克***約10只***,生薑絲少許。

  做法:

  1.先將雞腳去衣清洗,切掉腳甲。

  2.將淮山、扁豆、芡實、薏苡仁、雞腳和薑片一起放瓦煲內,加水2500ml***約10碗水***,武火煲滾後文火煮2小時。煮好後加入食鹽調味即可。

  養生功效:湯中雞腳性味甘平,有健脾益氣、舒筋強骨的作用,而且富含膠原蛋白,能令面板光滑而有彈性;淮山可以益氣養陰、補脾肺腎;扁豆具有健脾化胃的作用。

  粟米白果豬肚湯

  材料:粟米3條、白果50克、豬肚1個、生薑3片。

  做法:

  1.粟米洗淨,連衣、須切段狀;白果去殼、去衣、洗淨。

  2.豬肚沖洗後翻轉,用刀颳去髒雜,再用生粉反覆洗淨,並以清水衝。

  3.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量***,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個半小時,調入適量食鹽和生油便可。

  養生功效:溼度大的天氣宜飲粟米白果煲豬肚湯。粟米***玉米***是大家喜愛的煲湯料之一,其入湯後清甜可口,不但營養價值十分高,且能健脾祛溼,最適宜於時下的天氣飲用。

  除溼養生攻略

  立秋前後體內溼氣最重

  專家指出,立秋前後,是人體溼氣最重的時候,一定要引起警惕!溼邪,特別容易影響人的健康,幾乎人人都有體內都有溼邪潛伏,溼邪不除,容易變毒。這是因為,現在生活好了,上下班各種打車、開車,運動量少了很多,體內陰盛陽虛從而溼邪內鬱。

  體內溼氣會造成哪些傷害

  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氣留在體內,慢慢轉化為毒素,隨著血液流動至全身!出現如身體乏力沒精神、眼袋浮腫、肌膚暗黃色斑、食慾下降、頭髮分泌油脂過多、面部分泌油脂過旺、腹部脂肪堆積凸起、不明性肥胖、免疫力下降易感冒、咳嗽多痰、失眠多夢等症狀。還有如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溼邪有關。去溼氣邪毒,刻不容緩!

  體內溼氣是如何產生的

  同時,現在生活節奏加快,暴飲暴食,不健康的辛辣油炸、重口味食物的過分攝取,嚴重影響人的脾胃運化功能。當脾胃沒有辦法把所有東西都轉化為人體能夠利用的營養成分的時候,滯留下來的就成了體內溼邪!體內溼氣重,到底會有哪些顯性表現呢?

  表現一:頭暈乏力易感冒當時期首先侵蝕的時候,頭部是首先會反應出來的部位,當溼邪最初侵襲身體時,可呈現頭昏沉重地,像裹著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此外,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溼證,除溼氣,祛溼健脾,特別是女性和中老年人,要引起足夠重視。

  表現二:氣血不暢關節痛。如果體內已經侵蝕到關節的時候,關節也會出現一定的病症,部分氣血執行不暢,會有四肢關節痠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

  表現三:消化不好無食慾溼邪困擾脾臟,危害其正常運化效果,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慾欠佳、飯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溼”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溼困的表現。

  表現四:下體不適易發婦科病溼氣最容易侵襲女性!女性本身屬於陰虛體質,溼邪明顯特徵也是“趨下”,輕易傷及人的腰以下部位,中醫養生,健脾“化溼”。女性易出現小便混濁、大便溏洩、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痛經、月經不調等情況。

  表現五:大便無形易黏連立秋前後,經常會發現大便經常不易成型,說明體內溼氣正在侵蝕。大便後總有某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有溼的一種表現,因為溼氣有黏膩的特徵。

  多吃水果 調理脾胃

  專家提醒,立秋養生重點仍在除溼。要注意調理脾胃,側重於清熱、利溼、健脾,以排出體內的溼熱之邪,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多吃些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清火解毒。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如冬瓜、西紅柿、芹菜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

  警惕感冒 保持空氣流通

  立秋後早晚溫差加大,季節交替,容易誘發過敏性疾病及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平時應儘量避免著涼感冒,不要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間內。過敏體質人群要避開過敏源,避免接觸花粉、塵蟎、油煙、油漆等,避免食用會引起過敏症狀的食物。

  兒童和老人要注意預防換季感冒,根據氣溫變化適時增減衣物,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和流通。秋涼時節,老胃病易加重,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晚上睡覺時關好門窗,腹部蓋上薄被,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室內空氣流動。

  除溼 更要防秋燥

  秋涼時,要提防“秋燥症”侵襲。專家說,秋天氣候乾燥,空氣中缺少水分,而人體在夏季過多的發洩後,各組織也水分不足,如受風涼,易引起頭痛、鼻咽乾燥、乾咳少痰、面板乾燥、胃痛、關節痛等一系列症狀,中醫稱之為“秋燥症”。秋燥分“溫燥”和“涼燥”兩種型別,前者見於初秋天氣尚熱或久晴無雨時,後者則開始於深秋天氣轉涼之時。老年人對秋燥適應性差,耐受力弱,更應重視養生和保健。

  據專家介紹,口喉部位是最容易判斷身體是否乾燥的地方。症狀較輕的會出現聲音嘶啞、喉嚨疼痛以及口腔潰瘍等症狀,有些人會咳嗽,聲啞氣喘不停,特別容易夜晚發作。體質差的人會將這種秋咳一路持續入冬,或轉變為慢性支氣管炎等嚴重症狀。鼻黏膜在秋天也特別容易乾燥。

  多喝開水 補充水分

  對付秋燥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並要做到量少而頻飲,可在白開水中加鹽或蜂蜜。中國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換言之,喝白開水,水易流失,若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就不那麼容易流失了。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祕。

  靜心安神 遠離肺病

  同時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易發生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