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安全知識教育資料-食品藥品安全知識教育資料

  藥品安全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是關係到人民健康和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所以對藥品安全進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那麼藥品安全知識教育資料都有哪些?來看看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藥品安全知識教育資料吧!

  藥品安全知識教育資料

  1、家中的藥品應如何存放?

  每個家庭都或多或少地會存放一些藥品,但藥品的儲存應該有正確的方法,否則易黴變、過期,變質後造成浪費或誤服而引起不良反應。在這兒給大家提個醒。

  存放原則:絕大多數藥品都很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物理、化學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常見原因包括光線、溼氣和熱度等。因此藥品儲存的首要原則就是避光、避溼、避熱。

  儲存方法:散裝藥粒需避光要用適當避光玻璃瓶或塑料瓶裝置,最好內放乾燥劑。

  液體制劑室溫儲存:如一般止咳糖漿、抗過敏糖漿、解熱鎮痛藥或止流鼻涕藥劑,這些藥水開瓶後,不需擺在冰箱內,只要在室溫下儲存即可。因為大部分液體制劑在過低的溫度下,可能會降低成分的溶解度,以致糖漿中糖分析出結晶,導致濃度與原先不符。

  懸浮劑儲存分狀態:如大部分抗生素類的糖漿,這些以粉末狀盛裝在容器的藥品,在室溫下儲存期限瓶外有標示,一旦加水後就應該放置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但相應儲存期會變短。

  肛門栓劑防軟化:多數需要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以免軟化。

  眼藥水存放依標示:一般放在室溫下即可。有特別提示的需放在冰箱中冷藏的,依標示處理。但要注意,若開封后1個月內未用完,應立即丟棄。

  霧劑類藥品喜溫暖:應存放在室內較溫暖的地方,以免在使用時發生噴藥不暢、藥物不勻的現象。

  中藥儲存應得法:必須在低溼的環境下貯存,存放時最好能使用乾燥的非鐵器類密封罐,也可以用塑料袋將它層層包封以隔絕空氣。若經常取藥,可以將藥品製成小包裝,以免整體受潮;若長時間不用藥,可將藥品保存於冰箱。

  2、家庭常用藥品失效的特徵?

  藥品容易受到光線、溫度、溼度、微生物的影響與破壞。如藥品存放不當,或存放過久,會使藥品質量下降或變質無效,用這樣的藥品會造成不良後果。

  一般來講,藥品是否變質要依靠理化的方法,或生物檢驗方法來檢驗判定。但是,除專業機構外,一般情況下很難做到。大量的、更重要的方法還是要從藥品的外觀性狀來觀察是否變質,通過人的五官判斷藥品有何變化。當出現下列情況時,就不能再用了。

  注射劑:觀察藥液是否澄明,有無變色等。注射劑除個別特殊的品種允許有輕微渾濁外,一般都是澄明的液體。凡有明顯渾濁、沉澱或結晶析出,經加熱不能溶解者均不可使用。還有些中草藥注射液在貯存中容易產生渾濁或沉澱,也不可使用。

  片劑、膠囊劑:如發現藥片有受潮粘連、鬆片膨大、變形、裂片以及糖衣片變色或嚴重斑點、變花發黴等不可使用。如發現酵母片發黴生蟲,維生素C片氧化變色,阿斯匹林片遇潮後有醋酸的酸味,不可使用。有些中成藥如舒筋活血片吸潮後變棕褐色,藥片鬆散、粘連不宜使用。膠囊劑容易吸潮發粘,若內容物變質,則不可供藥用。

  散劑:結塊發黴、變色粘連不可使用。

  眼藥水:開啟後要在3—5天左右用完。如發現存放的眼藥水有變色如絮狀物,不可再用。

  酊劑、浸膏劑、糖漿劑:如檢查中發現有沉澱、發黴、變色等不可使用。如顛茄合劑貯存過久有沉澱析出,就不要再繼續使用;如有些止咳糖漿有發酵、發黴狀不可使用。

  軟膏劑:一般較穩定,但應檢查其基質有無酸敗,異臭,亦應檢查有無油層析出或結晶析出。若有油層或結晶析出,經加工調勻後可使用,但若變色、異臭者則不能使用。

  丸劑:變色、發乾、黴變生蟲、有異味不能使用。

  3、怎樣合理使用抗菌藥?

  保證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要牢記三不三問要點,並且實踐在生活當中,是可以讓病菌無計可施地!

  ***1***不自行購買──抗生素是處方藥物,不要自己當醫師,有病一定要去看病!

  ***2***不主動要求──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所以要在確定細菌感染時才有療效,這就需要專業的評估。如果是感冒就醫,有百分之九十的感冒都不是細菌感染,而且抗生素並不能加速復原,不必主動向醫師要求開抗生素。

  ***3***不隨便停藥──抗生素治療針對不同的細菌及目的,有一定的療程,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就要乖乖地按時服藥,直到藥物吃完為止,以維持藥物在身體裡的足夠濃度,以免製造出抗藥性細菌而讓它伺機而起。

  看病的時候,與醫生多一點互動,學會三問。

  ***1***我生的病與細菌感染有沒有關係?只有向醫師詢問,才能更瞭解自己的身體及疾病的成因。

  ***2***我需要吃抗生素嗎?針對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像過敏與細菌感染所須的治療措施,都不一樣,只有細菌感染才須要使用抗生素治療,有些疾病甚至不須要使用藥物也會自己痊癒,所以應向醫師詢問自己的疾病是否是細菌感染,是不是真的非吃抗生素才能痊癒。

  ***3***我應該如何吃抗生素?一旦確定診斷,經醫師判斷須使用抗生素治療,也應詢問醫師正確的用藥方式,包括多久吃一次、該吃多久。如果症狀改善,是否可以自行停止服藥,以及這次領的藥吃完後,是否還須返診,這些問題都該在門診時問清醫師,並在領藥時詢問藥師哪一種是抗生素,服藥時需注意些什麼,才能藥到病除。

  只要能做到這三不三問,就可以比較有效的防止濫用抗菌藥物。

  4、使用抗生素的5個誤區

  誤區1:抗生素=消炎藥

  多數人誤以為抗生素可以治療一切炎症。實際上抗生素僅適用於由於細菌引起的炎症,而對由病毒引起的炎症無效。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區域性軟組織的淤血、紅腫、疼痛、過敏反應引起的接觸性皮炎、藥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來進行治療。

  誤區2:抗生素可預防感染

  抗生素是用來殺滅引起炎症的微生物的,沒有預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長期使用抗生素會引起細菌耐藥。

  誤區3: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其實,很多感冒都屬於病毒性感冒。嚴格意義上講,對病毒性感冒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只是對症治療,而不需要抗生素。

  誤區4:發燒就用抗生素

  對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傷風、流感等患者給予抗生素治療有害無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為病毒引起,抗生素無效。

  誤區5:一旦有效就停藥

  抗生素的使用有一個週期。用藥時間不足的話,有可能根本見不到效果;即便見了效,也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服夠必須的週期。如果有了一點效果就停藥的話,不但治不好病,即使已經好轉的病情也可能因為殘餘細菌作怪而反彈。

  5、什麼是藥品不良反應,發生藥品不良反應應該怎麼辦?

  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應,它不包括無意或故意超劑量用藥引起的反應及用藥不當引起的反應。

  在現實生活中,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是相當高的,特別是長期使用或用藥量較大時情況更為嚴重,甚至出現嚴重的毒副反應。嚴格地講,幾乎所有藥物在一定條件下都可能引起不良反應。但是,只要合理用藥,就能避免或使其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如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症狀,首先要停止服用可疑的藥品,並向醫生諮詢。可疑症狀如確屬藥品不良反應,今後應慎重服用該種藥品。如果不良反應十分嚴重,應避免再服用同樣的藥物。如果不良反應已發生且非常嚴重,應該去醫院就診治療,及時使用有助於藥物從體內排出,保護有關臟器功能的其他藥品。根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個人發現藥品的可疑不良反應,可以向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報告。

  6、中藥泡茶常服有害

  近年來,中草藥當茶飲也成為一種時尚,但是藥學專家提醒人們,有些乾花、中草藥當茶飲用對身體並無大礙,但有些卻不宜飲用。如決明子雖然有降血脂的作用,但同時可引起腹瀉,長期飲用對身體不利。甘草長期服用會引起血壓升高。乾花泡茶,也不是絕對安全,如飲用野菊花茶後,少數人出現胃部不適、胃納欠佳、腸鳴、便溏等消化道反應,脾胃虛寒者、孕婦不宜。正在服用西藥的患者飲用中草藥茶更應注意,因為不適當地與西藥聯用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

  7、服藥忌口並不多餘

  不是隻有中藥才講究飲食禁忌,西藥也是一樣。服藥期間不合理的飲食會降低藥效,嚴重的還可能危及生命。

  降血壓藥、抗心絞痛藥:忌喝西柚汁、忌吃含鹽高的食品。

  抗抑鬱藥、痢特靈、抗結核藥、抗腫瘤藥:忌吃乳酪、香蕉、油梨、豆漿、啤酒等含酪胺較多的食物。

  苦味健胃藥、助消化藥、中藥:忌吃糖或甜食。

  鈣補沖劑:忌食含草酸豐富的菠菜、茶、杏仁等。

  鐵補充劑:忌食過多動、植物油脂。

  8、如何區分藥品的通用名、商品名?

  一般情況,藥品既有通用名稱,也有商品名稱。

  通用名稱,是由世界衛生組織編定的在全球範圍通用和在藥品標準中列入的名稱,如阿司匹林、頭孢曲松鈉。按照規定,藥品包裝、標籤說明書上都應標識通用名,一般來說,通用名應該最為醒目,選購藥品時,消費者一定要弄清藥品的通用名。

  商品名稱,是藥品生產企業為了市場競爭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需要,往往給自己生產的藥品註冊商品名,以示區別。如“嚴迪”是羅紅黴素分散片的商品名,“巴米爾”是阿司匹林的商品名。因此,同樣一種藥品,由於生產企業、註冊商標和劑型規格的不同,可能有多種商品名。

  9、如何正確區分藥品和保健食品?

  藥品是指用於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的生理機能,並規定有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質。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與藥品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保健食品沒有確切的治療作用,不能用作治療疾病,只具有保健功能。

  首先,藥品和保健食品的批准文號不同,藥品的批准文號是“國藥準字H***Z、S、F等********號”,而保健食品的批准文號是:“食健字****號”。其次,藥品和保健食品說明書的內容不同,藥品的說明書中應規定藥品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有效期等內容,而保健食品的說明書上註明了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適宜人群和不適宜人群、保質期等內容。由於藥品和保健食品的生產及配方組成不同,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也不同,藥品具有確切的療效和適應症,而保健品是食品,只具有保健功能,沒有治療功能。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明確規定保健食品不得宣傳療效,必須在包裝上明顯處標明:“本品不能替代藥物。”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現在有個別保健食品經營單位,為了擴大銷售,搞虛假宣傳,人為地誇***品的功能,這就誤導了部分患者,給消費者帶來傷害。因此,廣大消費者在購買藥品或保健食品時一定要先看準“批准文號”,有病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正常治療、加重病情。

  10、不能把保健品當藥用

  藥品是用於疾病治療和診斷的,如絞股藍片是一種藥品。而保健品是用來保健和輔助治療的,像採用食字號的絞股藍茶。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人們可能會問:都是同樣成分,為什麼會同時存在藥品和保健品?我們該如何看待它們呢?

  第一,兩者的審批手續不同。藥品的配方必須通過嚴格的藥理、病理和毒理檢查和多年的臨床實驗觀察,並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後,藥品方可投入生產和投放市場。保健品是不需要經過醫院臨床實驗觀察便可生產和投放市場的。可見,藥品是具有確切可靠的療效和適應症的產品,而且有明確的不良反應的說明。而屬於食品的保健品則無須經過嚴格的藥理、病理和毒理檢查、多年的臨床實驗觀察和審查過程,因此沒有明確的治療作用和明確的不良反應說明。

  第二,質量控制標準不同。藥品必須在藥廠中進行生產,藥廠的生產能力、技術條件、車間的空氣潔淨度、無菌標準、原料質量等,必須符合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對藥品的質量控制要求,國家都要求所有的生產藥品必須達到藥品生產質量管理標準***GMP***。而保健品是可以在食品廠加工生產的,其生產標準比藥品低得多。

  第三,質量控制內容不同。作為藥品,不但在生產過程中有著嚴格的標準,就是在生產後,也要對產品進行從外觀到內在含量等各方面檢查,符合標準方為合格。而保健品,不僅生產標準不統一,還僅在檢查細菌、汙染物等衛生指標合格後即可上市銷售。

  由上可見,為了有效治療疾病,消費者在選擇同種成分的藥品和保健品時,為了確保安全和療效,最好選擇標有“OTC”***非處方藥***字樣的藥品。在購買藥品時,還應仔細看看是否附有詳細的藥品說明書。

  11、怎樣識別騙人的違法藥品廣告?

  根據《廣告法》和《藥品管理法》的規定,藥品廣告的內容必須是真實、合法的,必須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的說明書為準,不得含有虛假的內容。

  目前,有一些藥品廣告誇大宣傳,常常矇蔽消費者,誤導消費。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識別虛假廣告的小常識。

  ***1***廣告內容中帶有一些絕對化的語言,如“療效最佳”、“根治”、“安全無副作用”、“國家級新藥”、“最新技術”、“最高科學”、“治癒率、有效率達100%”等,還有一些聲稱“無效退款”、“保險公司保險”的宣傳,這些都是違法藥品廣告,千萬不能相信。

  ***2***利用醫療機構或者專家、醫生、患者、兒童的名義、形象進行宣傳的,也是違法廣告,這樣的廣告無論說得多麼誘人動聽,大家都不要相信。

  ***3***對在公共場所***如公園、影劇院、賓館、廣場***進行以健康講座、諮詢、免費送藥、附贈藥品或禮品,以及上門贈送藥品等名義進行的藥品宣傳、推薦等活動,也不要貪圖便宜,以免受騙上當。

  食品藥品安全知識教育資料

  一、 什麼是食品質量安全?

  食品質量安全是指食品質量狀況對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證程度。包括三方面內容:

  一是食品的汙染導致的質量安全問題。例:生物性汙染、化學性汙染、物理性汙染等。

  二是食品工業技術發展所帶來的質量安全問題。如:食品新增劑、食品生產配劑、介質以及輻射食品、轉基因食品等。

  三是濫用食品標識。例:偽造食品標識、缺少警示說明、虛假標註食品功能或成分、缺少中文食品標識***進口食品***等。

  二、 什麼叫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

  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是指為保證食品的質量安全,具備規定條件的生產者才允許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具備規定條件的產品才允許生產銷售的一種行政監管制度。它是一項行政許可制度。制度建立的原則是事先保證和事後監督相結合、政府監管和企業自律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它主要包括三項基本內容:

  1、食品生產企業必備條件審查制度:在國內加工銷售食品的企業,必須具備保證產品質量的必備條件,並按規定程式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後方可生產食品;

  2、強制檢驗制定:食品生產企業必須履行法律義務,產品經檢格後方可出廠銷售;

  3、食品質量安全標誌制度:檢驗合格出廠銷售的食品必須在其包裝上加印***貼***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誌,即“QS”標誌。

  三、 目前必須標註QS標誌的食品有哪些?

  第一批必須標註QS的食品共5類,分別是小麥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醬油、醋。

  第二批必須標註QS標誌的食品共分10類,主要包括肉製品、乳製品、飲料、調味品***糖和味精***、方便麵、餅乾、罐頭食品、冷凍飲品、膨化食品及速凍米麵製品。

  第三批必須標註QS的食品共分13類,主要包括糖果製品、茶葉、葡萄酒及果酒、啤酒、黃酒、醬醃菜、蜜餞、炒貨、蛋製品、可可製品、咖啡、水產加工品、澱粉及澱粉製品。

  四、 如何判別偽劣食品?

  偽劣食品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人們在日常購物時卻難以識別。《偽劣食品防範“七字法”》,以通俗易懂易記的方式引導消費者強化食品安全自我防範,以期使偽劣食品因缺乏市場而退出市場。防範“七字法”:即防“豔、白、反、長、散、低、小”。

  一防“豔”。對顏色過分豔麗的食品要提防,如目前上市的草莓象蠟果一樣又大又紅又亮、鹹菜梗亮黃誘人、瓶裝的蕨菜鮮綠不褪色等,要留個心眼,是不是在新增色素上有問題?

  二防“白”。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十有八九會有漂白劑、增白劑、麵粉處理劑等化學品的危害。

  三防“長”。儘量少吃保質期過長的食品,3℃貯藏的包裝熟肉禽類產品採用巴氏殺菌的,保質期一般為7—30天。

  四防“反”。就是防反自然生長的食物,如果食用過多可能對身體產生影響。

  五防“小”。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業的產品,這類企業的食品平均抽樣合格率最低,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這些企業出現。

  六防“低”。“低”是指在價格上明顯低於一般價格水平的食品,價格太低的食品大多有“貓膩”。

  七防“散”。散就是散裝食品,有些集貿市場銷售的散裝豆製品、散裝熟食、醬菜等可能來自地下加工廠。

看過的人還:

1.安全教育基礎知識

2.安全教育知識資料

3.食品安全知識資料

4.校園食品安全基礎知識資料

5.安全知識大全

6.中小學食品安全知識宣傳資料

7.健康教育知識資料

8.校園食品安全教育資料

9.小學生安全知識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