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的題型結構及解題技巧

  為了幫助各位2018考研的小夥伴們多瞭解考研政治,小編整理了考研政治的題型結構和不同題型的解題技巧方便大家學習。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的題型結構,希望對你有用!

  考研政治的題型結構

  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項的字母塗黑。

  二、多項選擇題:17~33題,每小題2分,共34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項的字母塗黑。多選或少選均不得分。

  三、分析題:34~38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並回答問題。將答案寫在答題紙指定位置上。

  考研政治高頻題型及答題思路

  一、"體現"類

  【特點簡析】往往以"體現"、"反映"、"蘊含"等詞語為題眼。其設問的基本模式有兩種,一是"材料是如何體現……道理的",二是"材料體現了哪些道理"。第一種設問模式的指向比較單一,在設問中明確了所要"體現"的知識;而第二種設問模式的指向相對比較開放,一般有"哪些"兩字出現。"體現"類設問既能考查考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又能考查學生閱讀材料、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而且還要求考生能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思路點撥】"體現"類設問的解題關鍵有三點:

  一是明確知識。即要明確設問中所體現的知識到底有哪些,要做到微觀上準確到位,巨集觀上整體把握。"材料是如何體現……道理的"這類設問,易於從微觀上考查考生對相關知識把握;而"材料體現了哪些道理"類設問更側重於考查考生對知識的巨集觀把握。在答此類問題時可先把相關知識在草稿紙上做出簡要羅列。

  二是比較分析。對先前所羅列的知識與材料的具體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弄清材料體現了哪些知識,或哪些知識在材料中得到了體現,找到一一對應關係。

  在上面兩點的基礎上,再把有對應關係的知識點和材料的相關內容聯絡起來,組織成答案。

  二、"意義"類

  【特點簡析】往往以"意義"、"作用"、"影響"等詞語為題眼,要求考生對材料中所呈現的事件、所採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義、所具有的作用或所產生的影響做出具體分析。

  【思路點撥】解答"意義"類設問,一般可考慮如下四個切入點:

  一是根據主體分析意義。即分析設問中的事件或措施對"誰"有意義?政治考試常見的主體有國家、人民、人民代表、公民、消費者、經營者、企業、國家、勞動者等。另外,有時我們還可把主體擴大,如有些題目中可考慮對"農民"的意義、對"農業"的意義、對"農村"的意義、對"產業結構"的意義、對"國民經濟"的意義等。總之,考慮意義時我們一定要考慮到對"誰"有意義。

  二是尋找角度分析意義,即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意義。如"簡要說明推進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意義"一題,我們可從科技本身的角度、農民的角度、農業的角度、農村的角度等來分析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作用。

  三是確定範圍分析意義。在答"意義"類設問時,一般可考慮兩個範圍,一是知識範圍,即把問題分解成"經濟意義"有哪些、"政治意義"有哪些、"文化意義"有哪些等小問題來分析;二是區域範圍,即考慮對"地區"有何意義、對"世界"有何意義。當然,很多題目是兩種範圍要結合在一起分析。

  四是迴歸教材***教材主要指兩類:第一,根據當年考試大綱編寫的各類對知識點講解的基礎類教材;第二,根據當年考試大綱編寫的各類總結性講義。***分析意義。即把設問與教材知識聯絡起來尋找答題思路。

  三、"措施"類

  【特點簡析】一般以"措施"、"建議"、"要求"、"做"、"如何"等字、詞為題眼,要求學生對有關問題提出解決的措施。"措施"類設問靈活多樣,從設問的方式看,既可以是直接的,即讓學生直接提出有關解決問題的措施或對策,也可以是間接的,即讓學生給有關主體***如黨、國家、企業、消費者等***針對某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建議;從考查的知識看,既可以考查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也可以考查學生的課外知識和社會實踐能力。

  【思路點撥】"措施"類設問的解答,可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一是聯絡教材尋答案。我們學習和掌握知識的目的便是為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所以在解答"措施"類題目時首先要做的便是聯絡教材,看看教材上有沒有給我們提供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聯絡材料尋答案。在答題過程中要看看材料給解答這個問題提供了哪些有用的資訊,如材料中有沒有反映出什麼問題,如有,就可對症下藥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沒有成功的做法,如有,也可資借鑑,提出措施,等等。

  三是落實主體尋答案。在答題過程中可考慮不同的主體在解決某一問題中負有怎樣的責任,該做出怎樣的努力。

  四、"啟示"類

  【特點簡析】基本上都以"啟示"一詞為題眼,也有個別題目沒有"啟示"一詞,而代之以"應該"一詞,如"材料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但其實還是屬於"啟示"類設問。此類設問的基本模式是兩種,一種是"材料給我們什麼啟示",另一種是"指材料啟示我們應該如何做"。

  【思路點撥】"啟示"類設問的解題關鍵有兩點:

  一是分析材料,明確材料中的做法。對材料要全面分析,特別要是分析狀態和措施兩個層次。從狀態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反映的問題是什麼,或意義有哪些,然後從問題產生的原因中吸取教訓,從成功之處總結經驗,從而得出"啟示"。從措施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中成功的做法有哪些,不成功的做法又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啟示我們可以或應該這樣做,不成功的做法則啟示我們不應該或不可以這樣做。

  二是迴歸教材,找到知識的對應點。在上述分析材料的基礎上,再回歸教材,把分析得出的結論與教材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對應起來,即弄清材料對我們的啟示--"應該怎樣做"或"不應該怎樣做",在教材上的內容到底是哪些,然後把材料與基礎知識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即可。

  五、"原因"類

  【特點簡析】一般都以"原因"、"為什麼"、"為何"、"依據"等關鍵詞為題眼,要求學生運用相關知識分析說明造成某個問題的原因、出現某種現象的原因,或採取某種措施、提出某種對策的依據。

  【思路點撥】:"原因"類設問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四個:

  一是聯絡教材分析原因。我們看到一個"原因"類設問,第一個應該想到的問題就是教材上關於這個問題具體有哪些內容?聯絡教材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問題通過聯絡教材內容就能夠得到解決的。

  二是聯絡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蘊含著解決"原因"類設問的有關資訊,如材料反映出來的問題,材料體現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等,均可作為我們分析原因的依據,我們在答題過程中應對材料加以充分重視。

  三是聯絡主體分析原因。一個"原因"類設問一定牽涉到一定的主體,而特定的主體肯定享有一定的權利和負有一定的義務、具有一定的職責。在具體的題目中,比如像黨的性質和地位、國家機構的性質和組織活動原則、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消費者的權益、經營者的素質、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等等,經常作為一些"原因"類設問的答案出現的。

  四是聯絡地位分析原因。某個問題的地位如何,直接關係到人們對它的態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採取某種措施、提出某種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們在解答"原因"類設問時,可以從地位的角度來分析原因,具體到題目中,一般表現為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考研政治答題順序建議

  考研政治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尤其是對於理工學科的考生就更是特殊,高中的文理分科理科生就將政治打入了冷宮,而研究生考試卻又重新受寵,這其中滋味也只有理工科考生能夠理解了。

  考研政治不只是複習很重要,其實在考場上也是有學問的,考場上的時間分配就有大學問,分配不好,應得的分得不上,損失更慘重。

  說了這麼多,政治考研時間到底應該怎麼分配呢?

  首先,8-8-2定律,政治考研時間一般為180分鐘,這180分鐘的分配一般遵循80分鐘,80分鐘,20分鐘的原則,什麼意思呢?就是80分鐘選擇題,80分鐘分析題,最後20分鐘是補充檢查時間,當然,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己再做調整,但是補充檢查的20分鐘是一定要有的。

  其次,選擇題,選擇題是33道題,80分鐘其實還是比較緊迫的,做題時記住集中注意力,能夠兩分鐘做一道題最好,但是這並不是讓你追求速度而不注意質量,而是要在保證正確率的前提下提高速度,平時多做題,熟練了速度也就提高了。

  再次,分析題,分析題材料比較多,所以提高閱讀速度是重中之重,不要在材料上用過多時間,當然,和選擇題保證正確率的前提一樣,看材料快是要建立在理解材料的基礎上,看完之後能夠知道材料所要表達的意思,以及其考點。

  最後,就是補充檢查的階段,補充與檢查是對已經做完的習題來一次查漏補缺,但是也要注意的是,補的是漏和缺,相信大家這麼多年也都會有一個感覺,就是一改就錯,本來對的答案,交卷前突然抽風,把答案改了,但是一改糾錯,人的第一感覺還是很準的,除非你有特別充足的理由,不然還是不改的好。

  其實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點,以上那種時間分配方式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將180分鐘合理分配,你就是這考研政治180分鐘的王!


1.考研政治選擇題怎麼才能拿高分

2.考研政治的答題步驟和注意事項

3.2018考研政治大綱改變前後該怎麼複習

4.考研政治分析題解答技巧方法有哪些

5.2018考研政治先從哪部分開始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