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說明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人和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本質的不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中西方思維方式在美學上的差異

  就人類文明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而言,西方思維更適合於科學原理的發現,因為只有將事物孤立起來靜止下來審視,才能全面地展示該事物的種種特性,從而發現一些根本性的東西。

  如果不把經驗、環境等因素完全拋開,事物的一些根本的屬性就很難發現。

  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實驗方法,就是在人為設定的條件下進行的,而不是在自然狀態下進行,同樣是這種思維方式的表現。

  “美是什麼”這個問題為什麼是由西方人提出的,而不是由中國人提出的呢,是思維方式決定的。

  西方思維在嚴格劃分概念,並且把它們視為實體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追問“它是什麼”,也就有了定義它的衝動。

  在過去的文明史中,西方思維推動了哲學的深入發展,使西方哲學走過了從本體論到認識論再到語言論的發展階段,帶動了各門科學的發展,真正起到科學之母的作用,並推動各門科學形成完整的體系。

  作為西方思維方式代表的形式邏輯,更是極其有效的思維工具。

  中國傳統的思維則更適合於實用的發明,因為它特別注重事物之間的聯絡,擅長於相關性的思考,它不依賴多少原理的指導,就可完成人們所預想的方案。

  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提出了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難題:“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歐洲在16世紀以後就誕生了近代科學,這種科學已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未能在亞洲產生與此相似的近代科學,其阻礙因素是什麼?另一方面,又是什麼因素使得科學在中國早期社會中比在希臘或歐洲中古社會中更容易得到應用?最後,為什麼中國在科學理論方面雖然比較落後,但卻能產生出有機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雖然在不同學派那裡有不同形式的解釋,但它和近代科學經過機械唯物論統治三個世紀之後被迫採納的自然觀非常相似。”

  與西方的思維相比較,中國傳統思維更適應於前工業的農耕社會,所以那時中國的發明非常多,當時社會的發達程度也遠遠超過了西方。

  而大工業時代的生產實踐與發明創造都需要普遍的原理作指導,只重經驗不重原理的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顯然就起不了大作用了,而看似脫離實際的西方思維就走上了前臺,主宰著工業時代的程序,並且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

  然而到了後工業時代,西方思維的力量也有些衰退了,沒有了先前的勃勃生機,似乎變得猶疑不決、徘徊不前了,當代西方哲學的狀況——後現代思潮的興起就非常清晰地表明瞭這一點。

  雖然傳統的形而上學經過了解構,但也沒有什麼新的思想提出了,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西方思維自身的弱點才是致命的。

  這也就是形而上學從來就沒有徹底過的原因。

  這種思維方式試圖將事物與事物,物質與精神絕對分開,也就無法理清它們之間的真正關係,無法理解它們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這就種下了一直困擾著西方的二元論的禍根。

  “西方人使形式與內容相分離,堅決主張邏輯方法,這兩大惡習常常共同運作產生了許多學術謬論”。

  當人們的思維停留在形而上的階段時,也很容易將從客觀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概念與客觀事物本身對立起來,而將它視為一個新的實體,於是一個世界就變成了兩個世界,並且還把概念的世界當成真實的世界,即柏拉圖所謂“真正存在的東西”,並讓它來左右客觀事物的世界***柏拉圖認為現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摹仿***,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悖論。

  這種思維方式將事物從語境中分離出來,孤立為個體之後,再任意組合,這就可能將不同層面的東西壓縮在一個層面上,悖論就由此產生了。

  雖然黑格爾之後就不斷有反形而上學的聲音,逐漸形成了對形而上學的否定傾向,但,西方思維的主流仍然是形而上學的。

  即使在中世紀和20世紀所謂‘非理性思潮’中,理性仍然在西方哲學以及一般思想觀念的深層起作用。

  西方美學的困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長期以來西方的哲學家們一直把“美”視為外在於人的主觀意識的“事物”,因而就一直是以認識論的態度對待“美”,直到走投無路才開始轉向。

  近代以來,西方的研究開始從主觀意識方面尋找原因,特別注意到了人的心理活動在審美中的作用,提出了“移情說”、“距離說”和完形心理觀、無意識心理觀以及體驗說等理論,對解釋審美現象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美學的困境,因為本體的情結還在,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依然如故。

  中西不同思維方式下產生的不同的科學體系

  最近一段時間網上炒作的一個熱門話題,就是中醫是不是科學,要不要取消中醫?其實這個問題不用討論,其根本就是一幫別有用心的人,藉機製造話題,製造事端。但是為了深入探討東西方思維方式與文化差異,我覺得還是有必要把中醫和西醫做一番比較。

  在深入探討中醫以前,我先強調一下,我對中西醫比較的結論,就是,中西醫都是科學,都是人類科技發展與文明發展的結晶。今天只所以會出現,中醫是“偽科學”,取消中醫的言論,其實和當今社會忽視傳統教育,西方所建立的現代科學及西方由微觀到巨集觀的思維方式佔據統治地位是分不開的,其實,很多叫囂取消中醫的人,根本不瞭解中醫,不瞭解中醫的理論基點,只是以西方思維方式下所建立起來的醫學模型來衡量中醫,這樣當然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他們的這種行為,就好像一個女人用女性的思維方式,去衡量一個男人的行為一樣。

  有這樣一個故事:扁鵲的醫術很高超,很多疑難雜症,扁鵲都能手到病除,因此扁鵲的名聲大噪。一天,魏文王問扁鵲:聽說你有兄弟三人,都會行醫,哪個水平最高啊?扁鵲說:我兄弟之中,我的水平最差,大哥的水平最高。魏文王很奇怪:為什麼你的水平最差卻名氣最大呢?扁鵲說:大王有所不知,我大哥可以在病人生病之前,就可以看出病人所生之病,並給予適當的治療和提醒,病人就不會生病。由於大哥治病在病人病症發作之前,病人並沒有確實的體驗到疾病所帶來的痛苦,所以病人就不會覺得我大哥會治病。二哥技術比大哥稍差,它只能在病人發病之後,在病情深入發展以前給病人治好,所以病人以為我二哥只會治小病。而我的水平,只能在病人併入膏肓的時候才能為其治病,所以,大家看到的都是我治好的疑難雜症,覺得我的醫術最高,所以我的名氣才最大!

  這樣一個小故事說明什麼呢?在我看來,由於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了中西方的科學體系在基點與發展方向上產生了根本性的差異。就以中醫來說吧,中醫的基本理論陰陽理論來源於《易經》,我們在上文中就已經提到過。《易經》揭示的是天地萬物執行規律的一門科學,所以,推而廣之的說,以《易經》為理論基礎的中醫,就是揭示人的生命執行規律的一門科學。中醫認為:人也是陰陽的結合體,健康的人,陰陽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導致了人體的陰陽失衡,人體就會出現生病的特徵,而中醫的任務就是讓這種陰陽的失衡從新迴歸到平衡狀態。

  中醫區別於西醫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注重的整體性,它把人體和生命看成一個整體,在其基礎上發現了作為生命執行特徵的氣,穴位,七經八脈等。並把這種發現,用於疾病的治療與身體的保健。所以,中醫就出現了很多不為西方醫學所理解的方法,如鍼灸,刮痧,按摩,拔火罐。其實,中醫還有很大的,被現代人所忽略的一塊,就是養生保健方面。中醫的理論被廣泛的運用於氣功,武術,按摩等很多領域。就像上面所列舉的例子所說的問題一樣。在古代,人們認為的中醫的涵蓋面是很廣的,它不僅僅指的是後期的治病過程,他包含了人的成長過程中的從前期保健、強身到後期有病治病的全過程。

  中醫的另一個高明之處,就是中醫對人的健康狀態,發病機理和環境的關係,亦有非常系統的理論闡述,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體也會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即《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謂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談到自然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不得不提中醫的“五運六氣”。古人認為氣是宇宙的本原,構成萬物的元素,氣運動產生各種變化,五運六氣是研究自然界氣候變化的規律及其與人的關係,既包括正常的生理方面,也探討病理致病等因素。五運指木***風***、火***熱***、土***溼***、金***燥***、水***寒***的相繼執行;六氣指風、熱、火、溼、燥、寒的相繼執行。

  其實,知道了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也就明白自然界的變化肯定會對人的健康產生影響。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但是現代的西醫,卻沒有專門的理論來探討人和自然界的關係,這不能不說是西醫的一種缺陷。當然這種缺陷是西醫產生基礎的侷限造成的。現代醫學創建於15、16世紀,他是建立在的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之上,所以,其從建立之初就是一個目的,就是有病治病,至於病情產生的原因,背景,都不在他的探討之列。這就決定了,西醫對人作為生命的主體過程是缺少認識的。所以,西醫的特徵就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也就解釋了西醫為什麼反對中醫,說他不是科學,因為現代醫學,永遠解釋不了為什麼我肚子疼得時候,在手上扎一針就不疼了的治療方法。

  關於中醫的缺陷,我想說一點的是,由於中醫是從巨集觀到微觀的角度而建立的科學體系,所以,中醫的背後有非常複雜的理論體系,如:天候地理方面的理論等,加上草藥的種類過多,藥性難記,各種力量相互之間的作用複雜微妙,所以中醫易學難精。這就不利於大批量的培養人才,同時也限制了中醫的發揚光大。在此方面西醫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西醫的理論基礎簡單,不涉及或者很少涉及其他學科,能夠低成本,大批的培養人才,這也是今天西醫能夠佔統治地位的原因。

  我在這裡不是要貶低現代醫學的成就,相反現代醫學在治療疾病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我只想說明的是,不同的思維方式,產生不同的科學體系,文化體系,價值體系。我們要有一種相容幷蓄的氣度,不要站在一種科學體系的基礎上,以這種科學體系的觀點去否定另外一種科學體系。相反,我們如果看到中醫在保健,健身,治療慢性病方面的長處,看到西醫治療突發病方面的優勢,善加利用,我想一定會為人民帶來更多的福利的。

  其實,理解中醫,就是理解中國的文化。中國人認識世界的角度是由巨集觀到微觀,所以,深刻地認識中國文化,一定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積澱,才能找到中國文化的源頭,才能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的文化追溯到源頭都有一個共同的根,如果沒有抓住這條根,而僅僅只看幾本《論語》、《老子》、《資治通鑑》就奢言自己瞭解中國文化,那麼,我可以告訴你,你瞭解的僅僅是中國文化的隻言片語而已。

  中西思維方式差異導致的文化的差異:天人合一與天賦人權

  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念的核心,恐怕就在於天人合一與天賦人權的差別了。

  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它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易經》認為天地萬物都是陰陽的結合體,都是天地陰陽交合的產物。因此人和周圍的樹木,動物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尊卑問題。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人是環境的產物,人的各項生理機能都是在特定的、相對穩定的自然環境下進化而來的,是和周圍的環境相適應,相協調的。所以,人一定要保護環境,使其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不至於有大的改變。環境在短期內大幅度的改變本身就意味著對人類自身的破壞。

  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地球臭氧層問題。由於人類的工業生產導致大氣層中的臭氧層在逐漸的變薄,甚至在南極上空還出現了臭氧空洞。臭氧的功能就是能過濾絕大部分的紫外線。正是因為有了臭氧的保護,地球上的動植物在進化的過程中,沒有進化出抵禦強紫外線長期輻射的功能。如果因為人類的活動,致使臭氧層在短期內的大幅度改變或消失,恐怕地球上的人和其他動植物都要面臨一次生存大考驗了。

  臭氧層的例子證明了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論的無比正確性。它站在了整個地球的高度,從天地人和諧共存的角度,對人的行為做出了規範!

  作為西方近代文明成果,並在當今世界佔統治地位的就是17世紀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提出的天賦人權的思想。所謂天賦人權,實際上就是人在自然狀態下就已經享有的權利。如平等的權利,生存的權利,發展得權力,言論自由等。單看天賦人權的解釋,它的確是非常美好、帶有理想化的一種理念。但是同樣從這個名詞的解釋,我們還能看到其產生的基點是從人類自身為出發點,強調的是人與生俱來的某種權利,明顯的帶有西方的以自己為中心的思維特徵。如果這種思想和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結合,相信會產生不錯的效果。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天賦人權的思想是產生於西方,是西方由微觀到巨集觀思維方式下的產物,是在西方強調自我,個性,競爭的環境中運作發展的,因此,天賦人權在它產生之初就如影隨形的附帶了人本主義思想。發展成了認為世界是以自我或者我這個群體為中心的,為了我或者我這個群體的生存發展,我可以枉顧他人的利益,對周圍的環境予取予求。我們今天看到了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源被汙染,大量的動植物滅絕。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西方片面的強調人的權利,而忽略自然環境所致,事實上造成了人與環境的對立。美國枉顧地球上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悍然於2004年拒籤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量的《京都議定書》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不可否認作為人類自身,人本主義,人權至上,有著無比強大的生命力與說服力。因此直到今天雖然地球已經被破壞的面目全非,雖然人類面臨著種種難以解決的問題和難以調和的矛盾,但人權問題仍然能夠迷惑一部分人,仍然是西方推行其價值觀和掠奪資源與利益的強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