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作文五篇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是一個可敬又可憐、勇敢有衝動的女人,她的性格註定了她悲慘的一生命運。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看完了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與丈夫卡列寧和年輕軍官弗倫斯伯爵的三角戀情在當時的社會形式下就是一個杯具。當時的貴族們在舞會、晚會等公共場合閒聊的最多的就是某某的緋聞,第三者是他們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

  弗倫斯跟安娜是在一個舞會上認識的,兩個人一見鍾情,起初安娜極力迴避弗倫斯的愛意,但是弗倫斯仍堅持不懈地追求安娜。最終安娜與丈夫離婚,兩個人生活在一齊,在一齊是卻有不停的矛盾、爭吵、流淚。安娜的丈夫卡列寧,當時俄國的政府官員,是一個唯利是圖,貪圖勳章和官爵的俄國貴族形象,是一個只會活在自我世界裡的虛偽小人。在聽到外面關於自我妻子的閒言閒語後,自我的第一反應責備妻子行為有失檢點,沒有夫妻間最起碼的尊重和信任。要她注意社會性的輿論,明白結婚的宗教好處,以及對兒女的職責。他並不在乎妻子和別人相好,“而是別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安娜對於丈夫的質問也不做任何解釋,她可能也明白自我越解釋丈夫越懷疑、越不相信。就讓時間來化解這一切。

  兩人關係的進一步惡化是在一次賽馬場後,賽場中一向領先的弗倫斯的意外摔倒讓安娜頗為緊張,直為他擔心。因為這件事安娜也被丈夫提前帶回家。最後兩人攤牌,為了自我的榮譽與地位,兩人分居,維持表面的夫妻關係。兒子歸自我養,安娜則淨身出戶。在一番爭論無果的狀況下。最後安娜投入了弗倫斯伯爵的懷抱。伯爵也因為她願意提前結束在軍隊的生涯,放下曾今手握的大權。在之後安娜出入於公共場合中人們總會對她投來異樣的目光,背後對她議論紛紛,讓她渾身不自在。眾人的不理解和對兒子無止盡的思念讓安娜成日以淚洗臉,在懷了弗倫斯的孩子以後分娩時染上了重病。卡列寧來看她。一番勸導以後讓她又有了重新回到以前的念頭。伯爵也因為輿論和之前各種社交的慾望做出了***自殺輕生,後被搶救回來。

  當然,之前那個家安娜是回不去了,其前夫甚至騙她的兒子他的母親已經生病死了。這也讓安娜毅然的離去。她又應對不了跟伯爵在一齊時貴族們一樣的目光,最後選取了坐火車獨自出走,也不明白何處才是自我的安身之地。最後安娜也悟出了社會的複雜,人性的多變。讓她最終倒向鐵軌自殺了。

  其實《安娜卡列尼娜》就跟中國的《水滸傳》中一章西門慶和潘金蓮的例子差不多,集中反應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心的複雜。安娜是鐵了心不要名譽、不要富貴、拋夫棄子;弗倫斯基也豁出去了不要前途、不要門當戶對,最終兩個人生活了在一齊,但在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下兩人有生出了矛盾,最終彼此傷害,彼此誤會,彼此厭惡。他們可能都後悔了,也許只有感情是沒有用的。生活除了感情,除了他們兩個。還需要有親情、友情、人間真情…生活中還有各種誘惑、各種慾望。也許它們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這些都生活所必需的。

  可能在生活中感情與職責並不是一致的,雖然安娜和伯爵有感情,但是安娜還有兒子,還有丈夫,一個屬於自我的家。不可能為了感情拋棄了職責,有了感情就不要其它了。也許生活就是由很多很小的事情組成的,有些事情雖然很小,但是你不能夠沒有它。許多小事情的完好,才有有一個人生活的完好,生活是精彩的,也是多姿的!!

  在現實生活中也許還會不斷演繹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杯具,我們能夠把它當作一種借鑑,用它來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要有一種好好活在當下的信念。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花了兩小時把電影《安娜。卡列尼娜》看完,整體上來說,電影拍得不錯,就是節奏快了點兒,以兩小時來概括安娜的一生顯得如此倉促,讓人有點不知所措,不能夠精妙的把握住安娜的個性。安娜的一生是精彩紛呈,大起大落,要想像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那樣表到達位的話,電影顯得有點空洞蒼白無力了。然而,電影也足以把整個小說人物的特徵反映出來,因為抓住了精華所在。

  ??電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來講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實身份是列夫。托爾斯泰,然而他僅僅是一個講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倫斯基、卡列寧——三個生存在同樣社會上不一樣性格的人。

  ??安娜給予我的感觸最多,讓我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一個人的看法。“死時還沒懂得愛的真諦,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剛開始的這句話我是一向不能理解,或許是因為這話我本身並不曾體會過,然而,俯觀了安娜的一生,看著她走過的日子,感受過她的內心想法,到之後完全懂了這句話的含義:這是一種對愛的追求的精神,這是一股為愛犧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這種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結局我始終不肯相信安娜會死去,而且是自殺,因為這種做法對一個明智的人來說本身是愚昧的,但是當時的社會卻逼得她***,安娜實在是太可憐了。

  ??可憐的安娜是個很真誠勇敢的人,但只能從她追求感情方面來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說:她不是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我並不想抨擊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愛的方式確實很另類,所以難以避開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覺得在追求感情這個問題上,一切隨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個自我不喜歡的人身邊過日子,心裡卻在想著另外一個人,這樣的日子無論如何也沒辦法讓我理解,當然,安娜也不會理解,所以她選取了一個正確的感情。關鍵是她選對了,卻沒有做對,她是以一個十分愚昧的做法開始她新的感情,當了別人的情婦,紅杏出牆,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報應了。何況安娜本身太執著了,對感情的追求矇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拋夫棄子,甚至懷疑自我的情人,跟伏倫斯基沒有很好的溝通,便斷絕了自我的出路。

  ??總體上來說,安娜是一個可敬又可憐、勇敢有衝動的女人,她的性格註定了她悲慘的一生命運。

  ??伏倫斯基是一個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語說,愛江山更愛美人,伏倫斯基的一生證實了這句話。一個英俊瀟灑、事業有成的男人,一旦為了一個有夫之婦夜夜不能眠,這種狀況確實很容易斷送他的一生。然而,伏倫斯基豁了出去,為了安娜,他確實以前放下一切。伏倫斯基本來就是很聰明的人,他的想法並不像安娜那樣單純,他想擁有安娜,也想擁有自我的事業和生活,跟安娜僅僅擁有感情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後再次回到聖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來解決安娜的婚姻問題。

  ??伏倫斯基給了我期望,我一向以為結局會很完滿,只要安娜等著離婚的訊息就行了,多簡單一切就柳暗花明,轉機但是存在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死的話。但是安娜卻斷掉了我的期望,也斷送了伏倫斯基的一生。伏倫斯基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好的男人,我認為安娜真愛他就不就應懷疑他,真愛他就就應在背後默默支援他,而不是盲目去佔有他,所謂物極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體現。用伏倫斯基的話來說,安娜確實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個好女人,我卻不會愛上這種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就應快快樂樂的,而安娜卻追求爛漫和曇花一現,甚至為此犧牲性命,實在是太無知了。你看,以安娜的做法應對人生,身邊的人都得到了些什麼,丈夫沒了妻子,孩子沒了母親,情人沒有了活著好處,那豈是她一個人的事,一死了之還真是自私。安娜常常讓我惋惜,伏倫斯基卻一向讓我感動,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樣。

  ??卡列寧這個人一看就明白是很傳統的人,腳踏實地,事業有成,就應是個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瞭解我就越懷疑這個人,可能是日久見人心吧。我在想,也許是他偽裝得太好的緣故,所以身邊的人都說他是一個好人,事實並非如此。一個好人會不讓一個想見孩子想得痛徹心扉的母親見見自我的孩子?一個好人會讓一個自我愛著的女人得不到自我的幸福?答案是,不會。

  ??所以,由此至終,卡列寧把自我包裝起來,滿口經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偽裝面具下展開他劣質的行為,他內心本來就是一個小人。他自大,所以要佔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別人幸福;他無情,所以折磨妻子,他無義,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向搞不懂卡列寧到底有什麼追求,看得出他並不愛享受生活,難道他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為了滿足自我的虛榮心嗎?真為這樣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電影我才發覺生活中我們也有他們的影子,為人處事存在他們的痕跡,我只期望不要有人重複他們走過的路,快快樂樂活在當下不是更好嗎?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透過安娜追求感情而失敗的杯具,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述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小說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首次成功地採用了兩條平行線索互相對照、相輔相成的"拱門式"結構,並在心理描述上細緻入微、精妙絕倫。小說中那大段的人物內心獨白,無疑都是現實主義描述的典範。

  100多年來,《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斷地得到人們的肯定與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響無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推向了最高峰,樹起了一面高聳入雲的豐碑。另一方面,人們又把《安娜·卡列尼娜》當做俄國19世紀現實的教科書。正是透過它,許多人瞭解到了俄國19世紀70年代的社會現實。俄國之後的民主主義革命者對社會的攻擊便是從那裡開始的。俄國革命的領導人列寧曾反覆閱讀過《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皺了。他說:“托爾斯泰在自我的作品裡能提出這麼多重大的問題,能到達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來各國作家按自我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臺、銀幕、熒光屏。安娜形象一向激動著不一樣時代、不一樣民族的讀者,這正說明安娜形象的藝術生命力是不朽的。

  花了兩小時把電影《安娜。卡列尼娜》看完,整體上來說,電影拍得不錯,就是節奏快了點兒,以兩小時來概括安娜的一生顯得如此倉促,讓人有點不知所措,不能夠精妙的把握住安娜的個性。安娜的一生是精彩紛呈,大起大落,要想像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那樣表到達位的話,電影顯得有點空洞蒼白無力了。然而,電影也足以把整個小說人物的特徵反映出來,因為抓住了精華所在。

  電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來講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實身份是列夫。托爾斯泰,然而他僅僅是一個講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倫斯基、卡列寧——三個生存在同樣社會上不一樣性格的人。

  安娜給予我的感觸最多,讓我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一個人的看法。“死時還沒懂得愛的真諦,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剛開始的這句話我是一向不能理解,或許是因為這話我本身並不曾體會過,然而,俯觀了安娜的一生,看著她走過的日子,感受過她的內心想法,到之後完全懂了這句話的含義:這是一種對愛的追求的精神,這是一股為愛犧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這種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結局我始終不肯相信安娜會死去,而且是自殺,因為這種做法對一個明智的人來說本身是愚昧的,但是當時的社會卻逼得她***,安娜實在是太可憐了。

  可憐的安娜是個很真誠勇敢的人,但只能從她追求感情方面來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說:她不是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我並不想抨擊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愛的方式確實很另類,所以難以避開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覺得在追求感情這個問題上,一切隨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個自我不喜歡的人身邊過日子,心裡卻在想著另外一個人,這樣的日子無論如何也沒辦法讓我理解,當然,安娜也不會理解,所以她選取了一個正確的感情。關鍵是她選對了,卻沒有做對,她是以一個十分愚昧的做法開始她新的感情,當了別人的情婦,紅杏出牆,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報應了。何況安娜本身太執著了,對感情的追求矇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拋夫棄子,甚至懷疑自我的情人,跟伏倫斯基沒有很好的溝通,便斷絕了自我的出路。

  總體上來說,  伏倫斯基是一個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語說,愛江山更愛美人,伏倫斯基的一生證實了這句話。一個英俊瀟灑、事業有成的男人,一旦為了一個有夫之婦夜夜不能眠,這種狀況確實很容易斷送他的一生。然而,伏倫斯基豁了出去,為了安娜,他確實以前放下一切。伏倫斯基本來就是很聰明的人,他的想法並不像安娜那樣單純,他想擁有安娜,也想擁有自我的事業和生活,跟安娜僅僅擁有感情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後再次回到聖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來解決安娜的婚姻問題。

  伏倫斯基給了我期望,我一向以為結局會很完滿,只要安娜等著離婚的訊息就行了,多簡單一切就柳暗花明,轉機但是存在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死的話。但是安娜卻斷掉了我的期望,也斷送了伏倫斯基的一生。伏倫斯基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好的男人,我認為安娜真愛他就不就應懷疑他,真愛他就就應在背後默默支援他,而不是盲目去佔有他,所謂物極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體現。用伏倫斯基的話來說,安娜確實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個好女人,我卻不會愛上這種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就應快快樂樂的,而安娜卻追求爛漫和曇花一現,甚至為此犧牲性命,實在是太無知了。你看,以安娜的做法應對人生,身邊的人都得到了些什麼,丈夫沒了妻子,孩子沒了母親,情人沒有了活著好處,那豈是她一個人的事,一死了之還真是自私。安娜常常讓我惋惜,伏倫斯基卻一向讓我感動,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樣。

  卡列寧這個人一看就明白是很傳統的人,腳踏實地,事業有成,就應是個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瞭解我就越懷疑這個人,可能是日久見人心吧。我在想,也許是他偽裝得太好的緣故,所以身邊的人都說他是一個好人,事實並非如此。一個好人會不讓一個想見孩子想得痛徹心扉的母親見見自我的孩子?一個好人會讓一個自我愛著的女人得不到自我的幸福?答案是,不會。

  所以,由此至終,卡列寧把自我包裝起來,滿口經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偽裝面具下展開他劣質的行為,他內心本來就是一個小人。他自大,所以要佔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別人幸福;他無情,所以折磨妻子,他無義,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向搞不懂卡列寧到底有什麼追求,看得出他並不愛享受生活,難道他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為了滿足自我的虛榮心嗎?真為這樣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電影我才發覺生活中我們也有他們的影子,為人處事存在他們的痕跡,我只期望不要有人重複他們走過的路,快快樂樂活在當下不是更好嗎?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最近這些日子一向在看蘇菲瑪索的電影,今日偶然找到了《安娜卡列尼娜》。由於本人並不是很習慣俄羅斯人的寫作風格,所以他們的書我大抵是不怎樣看的。即便是菲赫金戈爾茲的那本微積分學教程也太過沉長而顯得有些枯燥。

  但是,電影就沒什麼好猶豫的了。想就看吧,比看書可簡單多了。

  安娜第一次出鏡就十分有道理,她剛下了火車,火車一開,一位倒黴的先生就倒在了軌道上不幸被碾死。這與結尾安娜臥軌自殺以終她的最後一次出鏡無情呼應。真是可笑,呵,好冷。

  作為一個沒戀愛過卻滿懷深情的年輕人,我來稍稍評價一下我可能還不是很瞭解的安娜。她有一個在當時算是挺開明的丈夫***當然,這是他為了向外界顯示出自我的高尚而表現出來的***,有一個很聰明的兒子。然而人的性慾並非完全由你高尚的情操所控制,它至少有一大半來自於原始的野望。所以對於她跟渥倫斯基的偷情行為我是不作評論,畢竟看起來像是真愛。讓我不能忍的是,渥倫斯基緊緊跟著安娜不放,即便安娜否決多次;當安娜理解他之後,這狗比樣的竟然在安娜兒子面前***有一段距離,但不算遠***強吻了安娜,我靠~我當時十分生氣,這會讓小孩有犯罪衝動的好嗎***宰了這強吻我媽媽的逗比***。總之這狗比的自私與禽獸般下流的人品顯露無疑,他讓安娜與卡列寧離婚以始自我得以能夠在上流社會繼續有頭有臉生活。

  然而從卡列寧的話語中能夠看出,他並不是那麼在意他與安娜的兒子。但是一扯上離婚,卡列寧卻不肯將兒子分給安娜。哦~可憐的女人。她生活在男人的遊戲中無法脫身,遂臥軌以求解脫。

  談談歐文,我喜歡這個人。他是個有思想的大鬍子,與安娜見過一面,卻無關緊要。

  一看到歐文說的那句話我就深深迷醉了:在茫茫歲月,在冥冥之中,在渺渺空間,產生了有機細胞,寄居人間片刻,然後灰飛煙滅。這句話把人類寫得多麼渺小,我們何以將自我當做什麼了不起的人物而對他人指手畫腳。宇宙無垠,值得我們帶著敬畏用一生追索,思考。

  對於歐文的其他名言,還是不要寫出來了,因為有些扯淡。

  我的生活太淺,無法深入到電影中除了歐文以外任何人的情感。其實是托爾斯泰想得太複雜了,但是這也是為了劇情需要吧~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跟看詩經的感覺類似,人類的感情,從人類誕生時,7情6欲就沒有改變過。只有智慧的人才能夠避免杯具,剩下的就是命好的,還有那些循規蹈矩的人,放縱帶給你的只是毀滅。不光是感情,人類的一切活動,過於放縱自我總是沒有好下場。

  看安娜的杯具,就期望女人在婚姻前請擦亮眼睛,而不要婚後去尋找感情。或者說是渦倫斯的勾引,如果一個良女就該拒絕這樣的感情。拋夫棄子的女人和拋妻棄子的男人有什麼不一樣呢,期望安娜的杯具和她慘烈的死,給女人們一個警鐘。

  不要說是什麼封建的道德觀,其實只要人類沒有變種,人的感情從遠古到此刻的吟唱都沒有什麼大的不一樣。

  杯具從來沒有停止上演,從古到今,而文字記載的悲哀也是如出一轍,所以共鳴,所以唏噓。人生但是期望路遇好人。而不是帶給你罪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