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書法作品集
沙孟海***1900年-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沙孟海的代表作有《印學史》、《沙孟海書法集》、《沙孟海真行草書集》等。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之一。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
沙孟海書法作品圖片1
沙孟海書法作品圖片2
沙孟海書法作品圖片3
沙孟海書法作品圖片4
沙孟海書法作品圖片5
書法家沙孟海簡介
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畢業於浙東第四師範學校。1922年,沙孟海到上海擔任家庭教師期間,有幸接觸令他十分仰慕的康有為、吳昌碩等大師,對以後沙孟海的書法和篆刻產生
書法家沙孟海的成就
但求平正
30歲以前,沙孟海先生臨寫的碑帖有《集王聖教序》、《鄭文公碑》、《張猛龍》等。這一階段,可稱為但求平正階段。綜觀沙先生這一時期的書法作品,在為數不多的作品中,楷書作為先生書作的主要書體佔據著首要地位。而其精工小楷尤甚多。這可能與先生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與文化環境有著重要關係。
務追險絕
進入中年以後,隨著學養的日漸豐厚和閱歷的漸次拓展。沙孟海先生多用功地關注字的“體勢”和章法的“氣勢’當然,原有精耕細作的楷書不是全然放棄,偶作楷書。譬如48歲所作《修能圖書館記》和50歲所作《葉君墓誌銘》即是中年時期楷書的優秀作品,也是沙先生的得意之作。但以楷書為主的創作轉向以行草為主的創作是沙孟海先生“既知平正,務追險絕”的藝術觀念的轉換之始,從以往的以“尚韻”為主的追求到對北碑一派“尚勢”為主的追慕,沙先生將自己的藝術觀念融於帖學與碑派的熔爐裡,燃燒著,冶煉著,企冀藝術個性化的涅盤與再生。沙先生也深知,帖學與碑派是書法藝術不同型別的兩種風格,儘管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姻緣關係和千絲萬縷的藝術內在的相同規律,然而畢竟尚韻崇勢,各領風騷,既非互相對立,也不能相互替代。要在帖學與碑派中融化自我,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之路,實非容易之事。但擷取意態揮灑的帖學和雄渾樸拙的碑派之長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古代崇碑尚帖的書法藝術家都從此中領悟到藝術的無限玄機,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宣洩。
這一時期沙先生的作品可謂是“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時期,橫跨時近四十年。概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大人相
進入80年代以後,隨著“新時期”文藝事業的復甦,沙孟海先生迎來了他書法藝術蓬勃向上的春天。沙先生精神勃發,滿懷激情地投入到書法藝術創作之中。先生說:“自從林彪、‘四人幫’被粉碎以來,全國形勢大好,文藝得到了春天。我雖80之年,還是壯心未已,正想與中年人一道來繼續上進,昌碩先生講‘謂我何求顙有眥,八十翁猶求不已’。”這一時期,沙先生的創作進入一個鼎盛時期:“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陳振濂先生在《沙孟海書法篆刻論》文中分析沙先生80年代書風特徵時說:“有意為之強調氣勢和刻意求全的強調技巧,逐漸地為爐火純青地信手拈來所代替。一切猶豫、彷徨和偶有小獲的喜悅,被一種更為大氣的風度所淹沒。”
先生這個時期的作品,行草書和擘窠大字佔據了先生鼎盛時期的主導地位。也正是行草書和擘窠大字使人們看到了有希望的當代書壇。
這一時期的作品,是先生千折百磨後的峰迴路轉,歸於平正,一派玄機。先生的書法風格由秀逸儒雅到渾厚華滋最終歸於古拙樸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絢麗多姿到夏之煊赫燦爛而人於深秋的豪邁深遠最終歸於冬之空曠無際。先生結字的斜畫緊結,不主故常;用筆的側鋒取勢,迅捷爽利,鋒稜躍然;線條的渾厚朴拙,於縱橫之間任其自然,令人羨歎不已。董其昌雲:“漸老漸熟,漸熟漸離,漸近於平、淡自然,而浮華利落矣。姿態橫生矣,堂堂大人相獨露矣。”此語可為沙孟海先生獨特書法藝術風格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