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楷書書法作品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唐朝書法家。明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先祖為褚少孫,曾補《史記》,父褚亮時遷杭州。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後在唐朝任諫議大夫,中書令等職。是我國古代著名楷體書法家,其字型被稱之為楷體。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褚遂良個人簡介

  褚遂良【chǔ suì liang】***596—659***,字登善,漢族,浙江錢塘***河南禹州***人,晉末南遷為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西***。父親為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騎常侍。[1]

  褚遂良博通文史,貞觀十年***636***,由祕書郎遷起居郎。精於書法,以善書由魏徵推薦給太宗,受到賞識。十五年,他勸諫太宗暫停封禪。同年由起居郎遷諫議大夫。貞觀中,太宗寵愛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諸王的待遇應有一定規格。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謀害魏王泰罪被廢,遂良與長孫無忌說服太宗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次年遂良被任為黃門侍郎,參預朝政。太宗策劃東征高句麗時,他持不同意見,尤其反對太宗親征。二十二年為中書令,二十三年,太宗臨終時他與無忌同被召為顧命大臣。高宗永徽元年***650***,遂良以抑價強買中書譯語人的土地被劾,出為同州刺史。三年,召還,任史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復為宰相。四年,為尚書右僕射。六年,高宗欲廢王皇后,立武昭儀為皇后。他認為王皇后出自名家,並無過錯,竭力反對廢立,由此被貶為潭州都督,轉桂州***今廣西桂林***都督,又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顯慶三年***658***死於任所。

  楷書的筆畫與結構

  練習楷書,應從筆畫和結構兩方面下功夫。練習筆畫,主要解決用筆方法問題,目的是生產合格的“零件”;

  練習結構,主要是解決筆畫和部首之間的組合方式問題,目的是學會結構方法,掌握結構規律,從而達到將字寫端正、整齊、美觀的要求。漢字的特點是由筆畫組成的,筆畫是構成漢字的最小結構單位。鋼筆楷書的筆畫是以單線條為其表現形式。由於漢字結構的幹變萬化,不同的筆畫表現的線條形態不同,同一種筆畫在不同字的結構中又表現為不同形態的線條。概括起來,

  主要有以下特點:

  直與弧。一般橫、豎為直;撇、捺、鉤為弧。書寫時,做到直如線,弧如弓,直而不僵、弧而不弱。彎與折。一般帶有彎的筆畫,如豎彎、豎彎鉤的彎處為彎;折畫的折處為折。書寫時,彎處要圓轉,用提筆;折處要折中帶圓,用頓筆。做到彎而不軟,折而無死角。

  長與短。這是筆畫之間相比較而言的,是由於字的結構需要決定的。如長橫相對短橫為長,短橫相對長橫為短;長豎相對短豎為長,短豎相對長豎為短;長撇與短撇也是同理。等等。粗與紉。這也是筆畫之間相比較而言的,是因筆尖用力大小不同而形成的。如橫、豎下筆和收筆較重,線條粗;行筆較輕,線條較細,帶有尖狀的筆畫,如撇、鉤、捺、提畫的下筆和行筆較重,線條較租;收筆時***捺畫的下筆處***用提筆,線條細、出尖。斜與正。這是指漢字筆畫形態的可變性。同一種筆畫在不同結構型別的字中形態會發生一些變化,以求得結構的平穩。比如撇畫,在“人”字中寫成斜撇,而在“月”字中就要寫成豎撇;橫畫在“上”字中要平,而在“七”字中就要寫成左低右高的斜橫。這樣“七”字的筆畫才均勻,重心才平穩。

  上述筆畫的這些特點,反映了鋼筆楷書線條的豐富性、可變性,從不同的角度體現了漢字筆畫線條的動態美和力度美,為鋼筆書法的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