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式足球介紹

  籠式足球一是起源於南美洲喜歡足球的船員,另一說法是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荷蘭一對一的街頭足球。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籠式足球,希望對你有用!

  籠式足球簡介

  籠式足球英文縮寫是P.K.O。至今,P.K.O已擁有完整的比賽規則:在一個直徑6米的鐵籠裡進行,每隊三人,限時三分鐘,並且只有在對方半場射門或是在本方半場射門碰到對方身體入網才有效。P.K.O選用說唱樂作伴奏,這讓深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年輕人很容易接受。 籠式足球在中國日漸火熱,越來越多的白領接受這種“快樂足球”。大多數的中國人認識籠式足球是從NIKE的廣告開始的,但知道起源的人並不多。籠式足球的起源目前有兩個說法,一是起源於南美洲喜歡足球的船員,另一說法是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荷蘭一對一的街頭足球。

  籠式足球起源

  熱情的南美洲,是桑巴的發源地,也是片足球熱土。在里約熱內盧的街頭,隨處可見踢球的孩子。一隻皮球破破爛爛,偏偏圍著一群赤腳、裸露著上身的少年,還有那一直在身後追罵的母親,肥胖的身體讓她上氣不接下氣。

  幾年後,孩子長大了,他們中有人成了羅納爾多,終日遊走在對方禁區內被喚做“外星人”;而其中一些,成了海員,漂泊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之上,終年伴隨他們的是一望無際的蔚藍色和枯燥無味的生活。於是,這些愛好足球的海員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們在卸了貨後的船艙內擺開了陣地,自發玩起了三對三足球賽,船艙成了天然遮蔽,不需要擔心皮球飛到海上。

  籠式足球一說起源於1980年代的荷蘭,創意來自一群年輕的蘇利南移民在街頭開展的一對一足球遊戲。

  如今,籠式足球在巴西、英國、法國、荷蘭等足球發達國家大為盛行,在中國也逐漸普及,尤其是受上海、北京、廣州三大城市的年輕白領喜歡,一些學生和中年人也加入其中的隊伍。

  籠式足球推廣

  娛樂性

  “快樂足球”是中國國家足球隊前主教練米盧曾經倡導的足球理念,籠式足球同樣以這四個字為中心思想。不主張衝撞,畢竟玩籠式足球的人都不是職業運動員,作為大眾體育推廣的籠式足球,是為了讓周邊的居民可以有一個健身的地方。

  “去年我們對本市青少年做了一個調查,主題是‘我最喜歡的體育專案’,結果列在第一位的是足球,”上海市體育局群體處副處長王家瑾說,“而青少年佔據了群眾體育很大的比例,學校的操場上,小區裡空地上,經常可以看見踢足球、打籃球的少年。”

  不過推廣籠式足球也要因地制宜,“我們不會所有地方都放一個,也要看適不適合。”王家瑾說,像新涇鎮,常住人口8.4萬人,加上流動人口近15萬,屬於高密度住宅區,周邊又沒有學校和體育場,籠式足球在這裡每年能有100個人左右光顧。

  觀賞性

  “那麼大個籠子是用來幹嘛的啊?踢足球?聽上去蠻好玩的,不過這個籠子不怎麼好看。”一些第一次看到籠式足球的人都這樣表示,光禿禿的一個鐵籠,鏽跡斑斑,空關著的時候的確不怎麼美觀,“現在,我們是在想辦法對籠子進行改造,或許以後會用其他的材料。”當時用鐵絲,丁龍發也只是為了節約成本。

  不過,一旦有人在裡面踢球,觀賞性還是挺大的,一些喜歡足球卻不喜歡“野蠻運動”的女孩,也可以坐在籠子外欣賞一場攻防轉換極快的足球,最重要的是,不用怕被足球砸到。“所以,我們沒有將籠子全封閉,沒有罩頂棚,也沒有在周圍擋防護欄,就是為了保持它的觀賞性。”丁龍發說。下個月15日,全國省體育局局長會議在上海召開,到時候大家會具體討論籠式足球的推廣,以後在上海的各個地方,都可以看到籠式足球了,甚至高架下面,過往行駛的駕駛員可要“小心”了,千萬別被籠子裡的激烈場面吸引忘了開車。

  商業性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考慮過商業方面,本身就是群眾體育,是為群眾服務的。”王家瑾表示,一旦推廣,製作籠子的費用將由上海市體育局承擔,不會以盈利為目的。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來上海時也已經參觀過籠式足球,並予以了肯定,表示要在全國推廣。

  籠式足球安全隱患

  別看籠式足球好玩,,隱患依舊存在。

  上海擁有的兩個籠子,都是由鐵絲網構建成的,儘管經營者已經用棉布將鐵欄的下半段包了起來,然而不可能將整個鐵籠全部包起來,這樣就有礙觀賞。在使用了一年半後,鐵絲經過日晒風吹和雨打,早已生鏽。如果鐵絲斷裂,就會有鐵皮外露,鋒利無比,在高速運動下衝撞上去的後果不堪設想,這一問題開發商也已經考慮到,他們打算用尼龍來代替鐵絲,尼龍的彈性和柔韌度都比鐵絲好很多,就算是運動情況下的衝撞,對身體也造不成什麼傷害。當然,這一改建過程需要5000——6000元人民幣的費用,同時,尼龍的彈性保持也有一定時期,老化在所難免,也可能存在劇烈衝撞下超出尼龍彈性限度導致破裂的情況發生,因此對籠子的保養非常重要。

  其次,因為籠子是隨意地放在籃球場一角,沒有特意開闢場地,所以籠式足球的場地條件並不算好。籃球場上鋪的塑膠,讓很多來踢籠式足球的青少年感覺很滑,他們甚至認為水泥地板都比木地板的好。

  由於籠式足球還沒有形成規模,規則都是由個人自定,不成體系,儘管新涇鎮體育協會將自定規則牌放在***處,但進去踢球的孩子能有多少“規規矩矩”踢球的,不得而知。

  籠式足球專家點評

  運動不需約定俗成 ——上海交通大學體育系教授趙文傑

  “籠式足球”的出現,折射出社會的變化和人們的心態。人們生活過得好了,更加追求健康與快樂,不滿足於觀賞球星的表演,躍躍欲試要親自過把癮。都市的正規足球場有限,街頭巷尾踢球既不安全又不安寧,要在“螺螄殼裡做道場”,具有都市特色的“籠式足球”就應運而生。

  如果說20世紀是競技體育世紀,那麼21世紀就是社會體育世紀。一個國家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對競技比賽金牌的熱情會趨於理性化,會更注重欣賞比賽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更追求參與的體驗。

  競技體育、大眾體育和學校體育的相互滲透和交融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奧運專案可以“軟化”成群體專案,民間體育可以“包裝”為競技專案,甚至有的大學把中國鄉村的“舞龍舞獅”都引入了體育課程。運動專案是可以根據需要而改造與變化的,乒乓球就是從網球變化而來,人們從雨天在室內餐桌上打網球開始的。“玲瓏網球”***固定住的鬆緊繩子牽引的網球***和“氣排球”***重量介於正規排球和氣球之間***等就是正規競技專案的變異,體現了“因地制宜”和“因人而異”。上海南京東路承興社群把50年代盛行的“弄堂遊戲”***造房子、打彈子、滾輪子等***演化成社群“多子大賽”品牌比賽,甚至吸引了外區市民和不少老外。現下流行的都市“攀巖”,就是從野外爬山移植過來的。

  任何運動專案都有長處與缺陷,並不適應所有人群,也不是在任何地方可以開展的。“籠式足球”也是如此,可以適當在青少年中推廣,但大可不必弄得學校、社群到處都有踢球的“籠子”,這樣也有礙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