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春捂的正確開啟方式

  自古以來,就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說法,下面是的,歡迎閱讀。

  

  1、把握好“捂”的時機

  春天的氣溫變化得比較快,媽媽們可以根據溫度,考慮是否給寶寶穿厚衣服。

  一般而言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當白天最高氣溫超過15℃時,不妨脫掉寶寶的厚衣服,只在早晚給寶寶穿上厚衣服即可預防著涼。

  2、不宜捂得太緊

  穿得緊≠穿得暖!裡外都是厚衣服,把寶寶捂得緊緊的,不僅會讓他感到不舒服,還特別容易生病:

  脖子捂得太緊,寶寶容易頭暈噁心;

  雙腳捂得太緊,影響腳部血液迴圈,雙腳更容易凍傷;

  胸口捂得太緊,給寶寶帶來壓迫感,還容易引起內熱。

  想要寶寶穿得又暖又舒服,最好還是幾件薄厚衣服搭配:

  內層:透氣排汗,推薦純棉衣物;

  中層:保暖為主,推薦羊毛、人造纖維、羽絨、保溫纖維等;

  外層:防風,棉外套和衝鋒外套也可,不推薦羊毛外套。

  3、根據寶寶自身體溫增減衣物

  究竟要穿多少衣服,說到底還是寶寶的身體來做主。還不懂得如何用語言來表達的寶寶,他的身體也會告訴你:

  ·頸後和背部溫暖乾燥,說明他穿得剛剛好;

  ·頸後和背部已經出汗,說明他需要脫掉一些衣物;

  ·頸後和背部有些發愣,說明他需要穿得更多些。

  另外,提醒一句,可千萬不要覺得寶寶手腳冰涼就是冷了,寶寶的手腳末梢迴圈差,如果周圍環境比較冷,他的手腳很容易變得冰冷,但身體可能還是溫暖的。

  4、寶寶這些重點部位必須捂

  如果外邊的氣溫比較低,還颳風了。那麼,帶著孩子出門一定要記得給他穿上襪子鞋子,帶上帽子,並且把小肚肚給保護起來,這樣寶寶才不容易著涼。

  春季孩子感冒發燒也比較多,遇到發燒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況,體溫高低不代表病情輕重,如果孩子精神狀態不好,就要及時就醫。

  方法

  明確氣溫

  當晝夜溫差大於8℃時就需要捂一捂了。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捂多久

  氣溫回冷時增加的衣物,在氣溫回升後不能立即脫掉,最好再捂7天左右,免疫力弱的小寶寶,最好捂14天以上以便身體適應。

  捂重點

  背部、腹部、足底是春捂重點。背部保持適當溫暖可預防疾病,減少感冒機會,保持腹部溫暖對保護脾胃很重要。足底的神經末梢非常豐富,也是對外界最敏感的地方。

  且慢換單鞋讓寶寶多穿幾天棉鞋,以避免小腳受涼。襪子也可以穿得稍厚一點。

  中午開窗

  早晨空氣較冷,太陽出來前空氣二氧化碳濃度很高,對寶寶健康不利,不如在太陽出來後或中午氣溫有所回升時再開窗。

  房間、被窩都要捂春季裡如果氣溫較低,還應該開一下空調,使居室溫度適當高一點,被子也適當厚一點。但也要注意,如果捂得太熱了,寶寶反而會因為踢被子而著涼。

  就近活動時寶寶剛睡醒時不要馬上到戶外去,應該在室內活動一會兒,等身體活動開了再出去。從室外進入有暖氣的房間時,最好提前給他脫掉外套當寶寶玩得滿身大汗時,千萬不要立刻脫衣服,應該把汗擦乾,待汗水完全下去時再脫衣服,這樣才不至於感冒。

  出遠門時

  出門前關注一下目的地的天氣情況,給寶寶帶上合適的衣服。不要讓寶寶坐在車子的風口裡。如果汽車或火車裡有暖氣,進出時應及時增減衣物。

  部位

  俗話說:“春捂秋凍”。早春時節,有些部位還需捂一捂。

  手腕:手腕處有心經的原穴,即神門穴。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而原穴主管各臟腑元氣,能夠強化該臟腑的功能。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腕橫紋小指側端凹陷處***。

  腰眼: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會出現腰部痠軟、怕冷、經常尿頻、精神容易睏倦疲乏等症狀。因而經常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腰眼處的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可起到溫暖腎陽的作用,這些症狀自然就會消除。

  小腿:有些人在寒冷天氣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有噁心嘔吐、眼睛痛等表現。中醫認為,這些表現多因肝陽虛所致,需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和陽輔穴***小腿外側,腳外踝關節上方四寸處***。

 

  肚臍: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此穴可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胃部怕冷、經常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肚臍的保暖,可經常熱敷此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