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飲食習慣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大家閱讀!

  勞累後補魚肉

  體力勞動或大運動量後,有許多人要吃大魚大肉等油膩食品來補養。這種做法也是不健康的,因為大魚大肉為酸性食物,可使血液酸化,加之運動後產生的大量乳酸物質,會引起機體酸中毒,加重疲勞程度。

  水果當正餐是健康時尚

  時下,有些愛美怕胖的女士,中午只吃個蘋果或香蕉,就算正餐了。專家指出,絕大部分水果所含蛋白質、鐵、維生素B12很少,長期以水果當正餐易導致貧血或營養不良。

  多吃醋可使血管滑潤

  近年來許多地區興起了喝醋風,殊不知,少量食醋有益健康,大量喝醋卻會改變胃液的PH值,損傷胃黏膜,引發急性胃炎或胃潰瘍等,甚至可以引起血液酸度升高,造成酸中毒。

  每餐食物隨意搭配

  有些人對碳水化合物敏感,不能多吃含澱粉的碳水化合物,不然就會使皮脂太厚;有些人吃土豆和米飯效果很好。人的新陳代謝功能各具特色,不能千篇一律,進食比例可以自己調整,大致是:50%碳水化合物,35%蛋白質,15%脂肪。目的是減少脂肪,增加肌肉。怎樣做到50∶35∶15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拿一個盤子,盛50%的米飯或土豆、山芋,另一半盛雞腿、魚或牛肉,不必擔心15%的脂肪,上述食物已含有足夠的脂肪了。

  一日三餐後不需要輔助食物

  有人覺得輔助營養品貴,還怕它和正餐有衝突等等。錯了,有條件的話,不妨服用一些高蛋白粉、複合維生素以及牛肝片等等,因為它們對你的體力及精力恢復、增加訓練強度、完善體格等會有很大幫助。

  酒足飯飽就是福

  過去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為酒足飯飽就是福。醫學理論和臨床研究證明,酒足飯飽不但非福,還會給機體帶來諸多禍害:一是加重胃、腸、肝、脾等消化器官的負擔;二是極易產生疲倦;三是患有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或膽管結石炎症或慢性胰腺炎等病症者,可誘發急性消化道穿孔、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等外科急腹症的發生,給患者帶來不應有的創痛。

  價錢高的蔬菜營養也高

  不少人上街買菜,以價格高低作為蔬菜好壞的標準,往往以為價錢高,其營養價值也特別,其實並非如此。蔬菜營養價值的高低,取決於蔬菜本身所含的鐵、鈣、鉀、無機鹽、維生素和纖維素量的多少,價格的高低與此無關。

  維生素吃得越多越有助健康

  這種做法不但錯誤,而且非常危險!維生素可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兩種,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D等攝入過多時,不能通過尿直接排出體外,易在體內大量蓄積,引起中毒。如長期口服大量維生素D,可導致高血鈣症、厭食、噁心、嘔吐、彌散性肌肉乏力、肌肉疼痛等。

  牛奶和豆類混食有毒

  無論是牛奶還是豆子在被消化時都會在體內釋放大量氣體,刺激腸道蠕動。將二者混食會引起腹痛等症狀,但不存在毒性。

  牛奶能治療胃潰瘍

  牛奶能中和消化道中的酸性物質,因而能暫時緩解疼痛,然而牛奶中含有的鈣反而會增加上述酸性物質,結果就是一段時間後疼痛症狀更加明顯。

  啤酒或橙汁里加生雞蛋有營養

  生雞蛋不容易消化,而且在營養價值上同煮熟的雞蛋沒有區別。

  吃豆芽丟棄豆瓣

  有人只吃上面的芽而將豆瓣丟掉。事實上,豆瓣中含維生素C比芽的部分多2~3倍。

  用小火炒菜營養損失少

  維生素C、維生素B1都怕熱,怕煮。據測定,大火快炒的菜,維生素C損失僅17%,若炒後再燜,菜裡的維生素C將損失59%。所以炒菜要用旺火,這樣炒出來的菜,不僅色美味好,而且菜裡的營養損失也少。燒菜時加少許醋,也有利於維生素的儲存。

  維生素可以包治百病

  維生素種類較多,功能各異,不僅對治療維生素缺乏病有特效,而且對其他一些疾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但有些人卻誇大了維生素的作用,不管生何種病,都把維生素當作萬能品,這也是對維生素的一種錯誤認識。如果機體不缺乏維生素,無論患何種病,服用維生素都是一種浪費,甚至會加重病情。例如,胃潰瘍患者大量服用維生素C,不僅無效,而且還會加重對胃的刺激,影響正規治療。

  蔬菜和維生素可互相代替

  其實,一方面維生素不能代替蔬菜,因為蔬菜中的維生素是按一定比例存在的天然成分,是多種維生素的集合體;而維生素製劑多數是人工合成的,兩者在性質上會有所差別。蔬菜中還有一些雖然不是維生素,但對人體的作用與維生素類似的天然物質,如葉綠素等,所以蔬菜對健康的作用更全面。當然蔬菜中還含有礦物質、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等非維生素類營養成分,這是製劑無法比擬的。因此,想用維生素製劑代替蔬菜幾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蔬菜也不能代替維生素製劑。以維生素C為例,據統計,目前我國有約30%的人缺乏維生素C,這是因為,要達到身體需要,每天要吃一斤的蔬菜和半斤的水果,包括辣椒、菠菜、西紅柿、菜花、苦瓜等,以及柑橘、紅果、草莓、橙子、獼猴桃和酸棗等水果,並且,要深色和淺色各佔一半,這很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