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種植技術有什麼方法

  蘆筍的技術是什麼樣的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蘆筍種植技術

  1.育苗 一般在4月上、中旬,苗床施足基肥。蘆筍種子種皮革質化,透水性差,吸水慢,播前用25~30℃的水浸泡2~3天,經催芽後播種。播完覆細土,並蓋草保溼。10~15天開始出苗,育苗用種0.5~1千克/667平方米,育成苗可栽大田0.6~1公頃。

  2.選地 蘆筍是多年生宿根作物,一般以土質肥沃、通氣性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具有保水保肥性的砂壤土或壤土為最適宜;避免透氣性差的重粘土、耕作層淺、底土堅硬、強酸性或鹼性土壤及石礫多的土地,前茬是番茄、甜菜、苜蓿的地塊也不宜種植蘆筍。

  3.定植 宜在春季定植。綠蘆筍栽植行距為135~150釐米,白蘆筍為取土方便,擴大行距為180釐米,株距均為30釐米,定植溝寬40釐米,溝深25~30釐米,溝內鋪施基肥和複合肥,667平方米施土雜肥3000~4000千克,複合肥30千克,覆土4釐米。將幼苗按株距栽入溝內,覆土3~5釐米,澆透水,待一週緩苗後第二次覆土。

  4.田管 蘆筍生長年限長,在第1~2年裡應勤中耕、除草、加強肥水,培育健壯植株,使之儘快進入盛產期。 ①施肥 蘆筍對肥料的需求量以氮肥最多,鉀、磷、鈣肥次之。秋季或早春重施優質農家肥1500~2000千克/667平方米;在嫩莖抽出4~5釐米高時,給予足夠的水分和養分,追催芽肥尿素7~10千克/667平方米;採收期追肥2~3次,先重後輕,增施磷鉀肥,配合灌水;採筍結束後每667平方米施有機肥1000千克及尿素15千克,進行復壯;8月施人糞尿;最後一次追肥在霜前2個月結束,以防秋季發新梢。 ②灌水 適時灌水可提高蘆筍產量、品質,採筍期保持土壤持水量為60%~70%,乾旱時10~15天灌水一次,越冬前灌足封凍水。 ③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莖枯病、褐斑病、鏽病、根腐病等,主要蟲害有斜紋夜蛾、地老虎、金針蟲、蚜蟲、紅蜘蛛等。防治方法:冬季加強清園、防澇,防止株叢過密等;藥劑防治可噴1∶1∶300波爾多液、甲基託布津、多菌靈、敵鏽鈉、農抗等,7~10天一次,連續2~3次;蟲害的防治主要為誘殺成蟲,可選用敵百蟲、百菌清、溴氰菊酯、滅蚜鬆、速滅殺丁等防治。

  5.採收 蘆筍一般在栽植第3~4年才開始採收,採收期為60~80天。綠蘆筍幼莖在25釐米左右可採收,白蘆筍幼莖在18釐米左右採收。每天早晨採收一次,氣溫高時每天早、晚各採收一次。

  蘆筍正確採收技術

  蘆筍一般種後第二年可開始採收,每年兩次,第一次在4-6月,第二次在9-11月,夏季天氣炎熱,蘆筍質量低劣,產量也低,不適採收。

  栽培白蘆筍,在採收前1-2周要進行培土。春季要在地溫升高以後但幼芽尚未出土前進行。但也不能過早,過早土溫上升緩慢會影響幼芽生長。培土時,土中不能存留未發酵的堆肥和前一年殘留下來的莖葉,否則容易使幼芽發生鏽病。所培的土要乾燥疏鬆,使通氣良好。不能用粘結成塊的土壤進行培土,以免造成幼莖彎曲或因透進光線而使蘆筍變成綠色。培土的高度依採收幼莖的規格而定,如採收幼莖的長度需17釐米,培土壟的高度大約需22釐米。整個壟面做成偏平的半圓形。

  為了不使蘆筍露出地面而著色,收穫期必須經常注意觀察培土無緣無故面的細小龜裂***此小龜裂是由於幼芽從下面頂出來的***。採收的方法是:見到小龜裂後,用左手扒去一點土,見到幼莖的頭部後,再扒去一點土,直至看到幼莖的生長方向。然後將右手中的蘆筍刀向著幼莖基部所在的方位扎過去,將刀柄向下一撬,把幼莖撬出土。要準確,不要切傷其它未出土的幼芽,也還要傷根,以防病菌侵入。

  採收白蘆筍時,不管幼莖多麼細,只要是已破土而出的,就應採收。採收之後,用手立即把土填入空洞整平。

  收下的蘆筍用清水充分清洗,挑除受病害的、彎曲的和畸形的幼芽,然後按標準分級,切成一定長度,每500克捆成一捆並用溼布遮蓋,防止照光著色和纖維化使品質變劣。新鮮的蘆筍非常容易腐爛,故採收之後設法置於6°C以下的條件進行冷藏,以免變壞,最好立即送到工廠加工。

  蘆筍五大病害的防治

  一、蘆筍立枯病

  1、症狀。此病又稱枯萎病,是土傳病害。初見田內個別植株變黃萎蔫,病情擴充套件後全株枯死,嫩莖染病,擬葉和莖變褐色或縱裂,病株地下莖和根部可現褐色病斑,後期病部腐爛,產生白色至粉紅色黴狀物,幼筍染病,莖細小或無法出土。

  2、防治方法。⑴育苗地不宜連作,實行3-4年輪作。⑵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採用蘆筍專用肥,注意防止燒根或漚根。⑶加強管理,及時清除雜草,雨後及時排水。⑷發病初期噴灑或澆灌36%甲基硫菌靈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700倍液,或1:1:160倍式波爾多液,77%可殺得可溼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

  二、蘆筍根腐病

  1、症狀。主要危害莖基或根部,初發病部變褐色,皮層逐漸腐爛,僅殘留表皮及維管束,表皮下有白色菌絲體,嚴重時小根全部爛掉,根部潰爛,植株黃化,矮小或凋萎死亡,一般不落葉,此區別於立枯病。

  2、防治方法。 和蘆筍立枯病相同。

  三、蘆筍***病

  1、症狀。主要危害莖,莖上病斑灰色至淺褐色,梭形或不規則形,後期病部長出小黑點。

  2、防治方法。⑴收穫時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深埋或銷燬。⑵施用腐熟的有機肥。⑶發病期注意雨後排水,嚴防大水漫灌,澆水應安排在上午,減少夜晚結露。⑷發病初期噴灑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80%***福美可溼性粉劑800倍液,隔10天左右噴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7天停藥。

  四、蘆筍莖腐病

  1、症狀。主要危害幼筍,幼筍出土後受害,初期莖表出現水浸狀斑,逐漸擴大,後侵入莖稈,莖部組織腐爛,地上部呈枯萎狀,溼度大的在莖表組織出現白色菌絲體。

  2、防治方法。 ⑴採用高畦或起壟栽培,不宜過密。⑵加強田管,雨後及時排水,降低土壤溼度。⑶及時拔除病筍,集中深埋或燒燬,減少菌源。⑷採用滴灌或膜下灌溉,嚴防大水漫灌。⑸發病初期用75%乙磷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64%防毒礬可溼性粉劑5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灑或澆灌,採收前3天停藥。

  五、蘆筍病毒病

  1、症狀。蘆筍病毒病田間症狀不明顯,病株生長瘦弱、彎曲、黃化,產量明顯降低。

  2、防治方法。⑴收穫時使用割刀,必要時進行割刀消毒,防汁液傳毒。⑵為防種子傳毒,應從無病株上採種,必要時可採用莖尖脫毒技術進行脫毒。⑶病初期噴灑20%毒剋星可溼性粉劑500-600倍液或0.5%抗毒劑Ⅰ號水劑300-350倍液,5%菌毒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20%病毒靈水溶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3次,採收前3天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