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蘆筍的種植方法_南方如何種植蘆筍

  蘆筍,天門冬屬,天門冬科,又叫“石刁柏”、“龍鬚菜”等。蘆筍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培育蘆筍的方法,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培育蘆筍的方法

  蘆筍***Asparagus officinalis***,天門冬屬,天門冬科,又叫“石刁柏”、“龍鬚菜”等。蘆筍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原產於地中海東岸及小亞細亞,至今歐洲、亞洲大陸及北非草原和河谷地帶仍有野生種,***肉質根***由地下莖節上發生的條狀根,直徑4~6mm,已有20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17世紀傳入美洲,18世紀傳入日本,20世紀初傳入中國。世界各國都有栽培,以美國最多。中國栽培蘆筍從清代開始,僅100餘年歷史,在沿海地區各大城市郊區零星栽培,當地鮮銷。蘆筍被稱為“蔬菜之王”的蘆筍營養價值最高,因而,蘆筍已成為保健蔬菜之一,目前國內外已有多種採用蘆筍為主要原料的抗癌藥,保健品。

  蘆筍為百合科植物石刁柏的嫩莖,是一種高檔而名貴的蔬菜,被譽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歐美營養學者和素食人士視它為健康食品。

  蘆筍因其供食用的嫩莖,形似蘆葦的嫩芽和竹筍,中國有很多人習慣將石刁柏稱為蘆筍。蘆筍枝葉呈須狀,所以北京人稱其為“龍鬚菜”、“豬尾巴”、“螞蟻杆”、“狼尾巴根”;中國東北、華北等地均有野生蘆筍,東北人稱之為“藥雞豆子”;甘肅人稱之為“假天麻”、“豬尾巴”、“假天門冬”等等。

  蘆筍嫩莖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等,另外蘆筍中含有特有的天門冬醯胺,及多種甾體皁甙物質,對心血管病、水腫、膀胱炎、白血病均有療效,也有抗癌的效果,因此長期食用蘆筍有益脾胃,對人體許多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蘆筍以嫩莖供食用,質地鮮嫩,風味鮮美,柔嫩可口,烹調時切成薄片,炒、煮、燉、涼拌均可。冷藏保鮮先用開水煮一分鐘,晾乾後裝入保鮮膜袋中扎口放入冷凍櫃中,食用時取出。著名的蘆筍菜餚有“鮮菇龍鬚”、“素炒蘆筍”、“蝦仁蘆筍”、“蘆筍溜肉片”、“蘆筍煎雞蛋”、“糖醋蘆筍片”、“蘆筍燒乾貝”、“蘆筍鮑魚湯”。

  蘆筍的特徵

  1.形態特徵,蘆筍屬百合科,天門冬屬,是雌雄異株宿根性多年生植物。

  ***1***根 蘆筍為鬚根系,由肉質貯藏根和須狀吸收根組成。肉質貯藏根由地下根狀莖節發生,多數分佈在距地表30釐米的土層內,壽命長,只要不損傷生長點,每年可以不斷向前延伸,一般可達2米左右,起固定植株和貯藏莖葉同化養分的作用。肉質貯藏根上發生須狀吸收根。須狀吸收根壽命短,在高溫、乾旱、土壤返鹽或酸鹼不適及水分過多、空氣不足等不良條件下,隨時都會發生萎縮。蘆筍根群發達,在土壤中橫向伸展可達3米左右,縱深2米左右。但大部分根群分佈在30釐米以內的耕作層裡。

  ***2***莖蘆筍的莖分為地下根狀莖、鱗芽和地上莖三部分。地下根狀莖是短縮的變態莖,多水平生長。當分枝密集後,新生分枝向上生長,使根盤上升。肉質貯藏根著生在根狀莖上。根狀莖有許多節,節上的芽被鱗片包著,故稱鱗芽。根狀莖的先端鱗芽多聚生,形成鱗芽群,鱗芽萌發形成鱗莖產品器官或地上植株。地上莖是肉質莖,其嫩莖就是產品。蘆筍的粗細,因植株的年齡、品種、性別、氣候、土壤和栽培管理條件等而異。一般幼齡或老齡株的莖較成年的細,雄株較雌株細。高溫、肥水不足、植株衰弱。不培土抽生的莖較細。地上莖的高度一般在1.5~2米之間,高的可達2米以上。雌株多比雄株高大,但發生莖數少,產量低。雄株矮些,但發生莖數多,產量高。

  ***3***葉 蘆筍的葉分真葉和擬葉兩種。真葉是一種退化了的葉片,著生在地上莖的節上,呈三角形薄膜狀的鱗片。擬葉是一種變態枝,簇生,針狀。

  ***4***花、果實、種子 蘆筍雌雄異株,蟲媒花,花小,鐘形,萼片及花瓣各6枚。雄花淡黃色,花葯黃色,有6個雄蕊,井有柱頭退化的子房。雌花綠白色,花內有綠色蜜球狀腺。果實為漿果,球形,幼果綠色,成熟果赤色,果內有3個心室,每室內有1~2個種子。種子黑色,千粒重20克左右。

  蘆筍的.生長髮育特性

  ***1***溫度 蘆筍對溫度的適應性很強,既耐寒,又耐熱,從亞寒帶至亞熱帶均能栽培。但最適於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的溫帶栽培。在高寒地帶,氣溫-33℃,凍土層厚度達1米時,仍可安全越冬,產量雖低,但質量較好。蘆筍種子的發芽始溫為5℃,適溫為25~30℃,高於30℃,發芽率、發芽勢明顯下降。用種子繁殖可連續生長10年以上。冬季寒冷地區地上部枯萎,根狀莖和肉質根進入休眠期越冬;冬季溫暖地區,休眠期不明顯。休眠期極耐低溫。春季地溫回升到5℃以上時,鱗芽開始萌動;10℃以上嫩莖開始伸長;15~17℃最適於嫩芽形成;25℃以上嫩芽細弱,鱗片開散,組織老化;30℃嫩芽伸長最快;35~37℃植株生長受抑制,甚至枯萎進入夏眠。蘆筍光合作用的適宜溫度是15~20℃。溫度過高,光合強度大大減弱,呼吸作用加強,光合生產率降低。

  蘆筍每年萌生新莖2~3次或更多。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莖供食用,其生長依靠根中前一年貯藏的養分供應。嫩莖的生長與產量的形成,與前一年成莖數和枝葉的繁茂程度成正相關。隨植株年齡增長,發生的嫩莖數和產量逐年增多。隨著根狀莖不斷髮枝,株叢發育趨向衰敗,地上莖日益細小,嫩莖產量和質量也逐漸下降。一般定植後的4~10年為盛產期。

  ***2***土壤 蘆筍適於富含有機質的砂壤土,在土壤疏鬆、土層深厚、保肥保水、透氣性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長良好。蘆筍能耐輕度鹽鹼,但土壤含鹽量超過0.2%時,植株發育受到明顯影響,吸收根萎縮,莖葉細弱,逐漸枯死。蘆筍對土壤酸鹼度的適應性較強,凡pH為5.5~7.8之間的土壤均可栽培;而以pH6~6.7最為適宜。

  ***3***水分 蘆筍蒸騰量小,根系發達,比較耐旱。但在採筍期過於乾旱,必然導致嫩莖細弱,生長芽回縮,嚴重減產。蘆筍極不耐勞,積水會導致根腐而死亡。故栽植地塊應高燥,雨季注意排水。

  ***四***型別與品種 蘆筍按嫩莖抽生早晚分早、中、晚三類。早熟型別莖多而細,晚熟型別嫩莖少而粗。中國品種多引自歐、美等國家,目前常用的品種如下。

  1.瑪麗·華盛頓 是由母本瑪麗與父本華盛頓雜交育成的品種。嫩莖綠深色,莖尖端帶有濃厚的紫色,尖端緊密。嫩莖粗大,整齊,扁平莖少。高溫下鱗片很少散開,抗鏽病。

  2.瑪麗·華盛頓500 也叫加州大學500,是從瑪麗·華盛頓品種中選出的優良雌雄株,經雜交培育而成。嫩莖比瑪麗·華盛頓稍細,但發芽多,而且粗細均勻,產量稍高,但抗病性差,成熟不一致。

  3.瑪麗·華盛頓500W 是從加州大學500裡選出的優良雌雄株,經雜交育成的早熟高產品種。適於加工和鮮銷。植株高大,嫩莖淺綠色,生長較為一致,尖端緊密,質量優良。抗鏽病,耐寒。

  4.UC309 植株高大,長勢強,發莖數少,嫩莖肥大,大小整齊,莖頂鱗片包裹緊密,圓鈍,不易開散,外觀與品質俱佳。綠蘆筍的色澤綠,抗鏽病。但抗莖枯病能力較低,不耐潮溼。適於綠蘆筍栽培。

  5.UC157 系美國加州大學育成的普通F1品種。具有長勢強健,耐瘠,豐產,萌芽性早,嫩莖色濃綠,較粗,大小整齊,頂部鱗片包裹緊密,高溫時不易開散,適應性廣等特點。既適於保護地栽培,也適於留母莖一季或兩季採收栽培,但易患莖枯病與褐斑病。

  6.UC72 系美國加州大學育成。萌芽性較晚,植株高大,長勢強健,嫩莖粗大,莖數多,頭部緊密,色澤濃綠,大小整齊,空心筍少,豐產,但不耐高溫。

  7.UC873 系UC500的近樣品種,由瑪麗·華盛頓500中的高產雌株與其優良雄株D37交配育成。具有高產、品質好的優點,但嫩莖大小不勻,細莖多。

  8.巨大新澤西***NewJerseyGiant*** 是愛利遜於1984年育成的全雄一代***。植株特別高大,長勢強健,豐產,嫩莖較粗,頭部緊密。但嫩莖曝光後變深紫色。種子價格昂貴。一般最適合露地栽培。

  此外,還有新澤西的綠色偉奇***GreenWecchi***、法國的利玻賴西沃·魯梅依羅,均為全雄一代***。

 

  蘆筍的培育方法

  繁殖技術

  蘆筍  蘆筍的繁殖法有分株繁殖和種子繁殖兩種。

  分株繁殖 是通過優良豐產的種株,掘出根株,分割地下莖後,栽於大田。其優點是,植株間的性狀一致、整齊,但費力費時,運輸不便,定植後的長勢弱,產量低,壽命短。一般只作良種繁育栽培。

  種子繁殖 便於調運,繁殖係數大,長勢強,產量高,壽命長。生產上多采用此法繁殖。種子繁殖有直播和育苗之分。

  直播栽培 有植株生長勢強,株叢生長髮育快,成園早,始產早,初年產量高的優點。但有出苗率低,用種量大,苗期管理困難,易滋生雜草,土地利用不經濟,成本高,根株分佈淺,植株容易倒伏,經濟壽命不長的缺點。因此,除土地多,氣候溫暖,蘆筍生育期長的地方採用外,通常不大應用。但自70年代以來,由於地膜覆蓋技術和除草劑的普及,解決了出苗率低和雜草滋生的問題,應用逐漸增多。

  育苗移栽 是生產上最常用的方法,它便於苗期精心管理,出苗率高,用種量少,可以縮短大田的根株養育期,有利於提高土地利用率。

  1.育苗 蘆筍按其苗齡長短分小苗及大苗兩種。若按育苗場所和方法分,可分露地直播育苗,保護地播種育苗,保護地營養缽育苗等。

  小苗苗齡為60~80天,苗高30~40釐米,莖數3~5個。一般於寒冷季節在保護地中播種,終霜後定植於大田,以利於延長年內的生長季節。這種小苗定植方便,省時、省工,且不會傷根,不易感染土壤病害。栽後的植株生長髮育迅速,可大大縮短株叢養成期。一般在長江流域及華北地區於2~3月播種,5月定植,翌年即可開始採收。但在定植初年,田間枝葉覆蓋度低,易受草害,且栽植淺,植株容易倒伏,因此,管理上要注意防除雜草,並進行多次培土。

  大苗又稱一年苗。一般苗齡長達5個月,在高寒區無霜期短,則需一年。其優點是便於苗期管理、茬口安排,可以深植,以後長出的地上莖粗大,而莖數較少,不易倒伏,栽植初年的枝葉覆蓋度大,雜草少。但起苗和定植都很費力費工,且傷根重,易感土壤病害;根株生長髮育慢,成園遲,初年產量和總產量均較低。不過在年生育期短的寒冷地區,可縮短大田株叢養成期,在乾旱區定植成活率高。因此,寒冷地方及年降水量少的地區,仍用此法育苗。一般大苗所需的有效積溫界限為2500~3000℃,在此範圍內相應的株高為70~100釐米,肉質根12~30條,根株重20~60克。

  ***1***露地育苗場地的選擇 露地育苗常用於培育大苗,而大苗苗期長,苗株高,根多而長,故需有好的苗地,才能培育出健壯大苗。選擇苗圃地需考慮以下幾點:第一,苗地應適於蘆筍根系發育,利於苗株生長,同時容易起苗、分苗。一般以土質疏鬆,富含有機質,地下水位低,排水好,保水力較強,呈微酸性,pH5.8~6.7的土壤為宜。不要選黏性土地育苗,否則株間肉質根相互黏合,起苗、分苗費工,並會導致嚴重傷根。第二,要選擇無立枯病和紫紋羽病等病菌的土壤。以免苗期攜帶這兩種病害造成蔓延。因此,凡有這兩種病的土地,如果園、桑園、胡蘿蔔、棉花、苧麻等地均不宜作育苗地,更不宜與蘆筍連作。第三,蘆筍苗生長極慢,而株行距大,易滋生雜草。因此,要選擇雜草少的土地,尤其不能有多年生雜草。

  ***2***整地 為使幼苗茁壯生長,根系發育好,每公頃施腐熟廄肥30000千克,翻耕入土。土壤酸度大的地方,還應撒施消石灰1130千克,以矯正土壤酸度。翻土要求淺耕,以免根系入土太深,不利於起苗。為防止地下害蟲為害,整地時每公頃撒辛硫磷15千克,混在土中,然後築成1.5米寬的高畦,並應挖好排水溝,以便於排灌。一般大苗苗圃與大田比值為1:10。

  如果用營養缽育小苗,最好製備營養土。營養土要求肥沃、疏鬆,既保水又透氣,土溫容易升高,無病菌、害蟲和雜草種子。一般用潔淨園土5份、腐熟堆廄肥2~3份、河泥1份、草木灰1份、過磷酸鈣2%~3%,充分混合均勻,用40%甲醛100倍液噴灑,然後堆積成堆,用塑料薄膜密封,讓其充分薰殺、腐熟發酵,殺滅病蟲和雜草種子。如土壤酸度大,還需加撒石灰矯正。堆制應在夏季進行,翌年播種前將這種培養土盛於直徑6~8釐米的營養缽中。

  ***3***播種

  ①播種期 蘆筍播種育苗時期應根據種子發芽對溫度條件的要求,苗株生長髮育規律及各地生態條件、育苗栽培方法的不同而定。

  首先,根據種子發芽對溫度的要求。露地播種需在地溫10℃以上開始。地溫在30℃以上,有礙種子發芽和幼莖生長,不宜播種。一般北方生長季短,只行春播;南方除春播外,還可行秋播。

  第二,根據苗株生長所需的積溫標準決定播種日期。一般標準大苗的生長積溫為2500~3000℃。這樣在寒冷地帶,因年生育期短,應爭取春季早播,否則生育期不足,會因苗小,根株含糖量低,越冬期易遭凍害。生長季節長的地區應推遲播種,以免苗株過大。

  第三,小苗應在定植前60~80天播種。在無霜害的前提下,小苗定植愈早,年內生育期愈長,根株發育愈健壯,積累貯藏養分愈多,翌年春季收穫的產量也愈高,並連續影響以後年份的產量。因此,小苗的理想播種育苗期應在終霜前或安全定植期前60~80天,行保護地播種育苗。若因茬口關係需推遲播種育苗,也應儘量安排在前茬拉秧早的茬口,以爭取早播早定植。否則,小苗栽植的優越性不僅不能充分發揮,且會因定植過遲,遇溫暖多雨天氣而造成病害重、缺株多;或遇高溫乾旱天氣,定植成活率降低。

  ②播種量 育苗時的播種量應有利於苗株莖葉伸展和根系的發育,有利於通風透光,減輕病害發生。此外,還應根據種子發芽率來決定。

  一般露地直播育苗,大苗的行距為40~45釐米,穴距10釐米,每穴播種2粒,粒距3釐米。每公頃苗圃的播種量為3750克左右,可移栽本田7~10公頃。播種時,按行距挖3釐米深的播種溝,然後按株距播上種子,覆土1~3釐米,稍稍鎮壓。

  移植育苗時,每平方米的播種量為30~40克,約有種子1500粒以上。播種前應澆足底水,播後覆土1~2釐米厚。當出苗後的第一次莖高10~15釐米,第二次莖未抽生時,進行分苗移植。其行株距與直播育苗相同。

  大苗栽植,一般宜在冷床或溫床中,行營養缽育苗。營養缽的口徑為6釐米,每缽播種2粒,粒距3釐米,覆土1~2釐米厚。出苗後每缽只留回株苗。若直接播種於床土上,為便於起苗,減輕傷根,應擴大行距,通常行距為20釐米,粒距5釐米。床土最好用配製的培養土,以利根株發育和起苗。

  ③促進種子發芽和出苗的方法

  由於蘆筍種子種皮革質化,透水性較差,吸水慢,種子休眠的深淺不一,低溫下發芽慢,出苗期長,為加速其發芽、出苗,可採用下列方法:

  浸種:播種前將種子在20~25℃水溫下,浸種2天***新種子在35℃水溫下浸種2天***。每天早晚換水一次。

  低溫處理:將新種子浸溼後,置於0~5℃低溫下處理60天,或將種子與溼潤黃沙層積於露地過冬,以利於完成休眠期。

  選種:選用1年的陳籽播種,但應保管在乾燥密閉處。

  澆水:從播種至出苗期間要注意水分供應,防止乾旱。在乾旱期播種,應澆透底水,待土壤含水量適宜時播種。播種以後應覆蓋地膜,以防水分蒸發,並提高土溫,促進種子發芽。

  溫度:無霜期長的地區,應適當晚播,待溫度較高時播種。無霜期短、必須早播的地方,以及在實行小苗定植的情況下,可採用保護地育苗,或在保護地條件下播種,待出苗展葉後,移植到露地苗圃。在播種出苗期間,應將床溫維持在20~25℃之間。

  ***4***苗期管理

  ①間苗 齊苗展葉1周左右,每穴有2株苗時,應拔除1株。缺株穴應以間拔下的苗補植,或以預先準備的小苗補植。

  ②分苗 移植行分苗移植育苗的,一般都在保護地條件下播種,種子播後注意保溫、保溼,溫度保持在20℃以上。發芽出苗後應注意通風換氣,白天溫度不能超過30℃,並經常澆水,以免土壤乾燥。在展葉待分苗移植時,應控制水分,降溫煉苗,以利於移植苗的髮根和成活。一般白天保持15℃左右,夜間10℃左右。分苗移植應在田間溼度適宜情況下進行,分苗後立即澆水。移植成活前,遇強烈日光時,應以葦簾或黑色遮陽網遮蔭1周左右。

  ③中耕除草 蘆筍幼苗生長緩慢,而行距大,易滋生雜草,需經常中耕除草,或噴灑除草劑予以防治。一般每公頃苗地用除草劑利谷隆1500克,加水1500千克,於播種後3~5天噴灑畦面及畦溝,但2個月後仍需人工除草。

  ④肥水管理 在間苗後或分苗移植時,澆1次稀薄的人糞尿液肥,每公頃10500~15000千克。約20天后再追稀薄人糞尿液肥一次。此後到7~8月追施秋肥,每公頃施複合肥300千克左右。若此時苗株生長旺盛,可少施或不施。以免因肥料過多,莖葉生長過旺,發生倒伏,且通風透光不良,易誘發莖枯病和褐斑病。

  蘆筍  除了種子播後及分苗移植的緩苗期要保證有充分的水分供應外,在生育期間遇乾旱天氣時,應經常澆水,以免受旱害,促進苗株生育。一般5~7天一水,保持土壤見幹見溼。但在下霜前1個月開始應控制水分,以抑制地上部分生長,把營養轉入地下根莖貯藏。在多雨季節,應注意開溝排水,勿使田間積水,否則不僅不利於根系發育,還易誘發病害。

  ⑤病蟲防治 蘆筍出苗初期極易受地老虎、金針蟲、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的危害。7~8月常會遭受斜紋夜蛾等夜蛾類害蟲的毀滅性危害。苗期最普遍的病害是莖枯病、褐斑病。應及時進行防治。方法見病蟲害防治部分。

  ***5***保護地育苗中的管理

  在塑料棚等地設施下,行營養缽育苗或直接播種於苗床的苗期管理,應以溫度、水分管理為中心。從播種至出苗階段,除供給充足水分,於床土表面或營養缽上覆地膜保溼外,應將棚膜四周密封保溫,儘量保持較高的棚溫,以加速出苗。出苗後即去地膜並進行通風換氣,降低床溫,以免幼莖徒長,致使倒伏。還要隨著外界氣溫上升,加大通風換氣量。晚間要蓋上棚膜,並覆草苫,以免霜害和凍害。一般白天床溫保持在25℃左右,最高溫不得超過30℃,夜間最低溫在12~13℃,日平均溫度為20℃左右。由於經常通風換氣,床土極易乾燥,營養缽苗更易失水,故應經常澆水。一般3~5天一水。苗期追肥只需2次,第一次於第一支幼莖展葉後,結合澆水公頃施尿素105~150千克,其後20天左右再施一次,量同第一次。

  間苗在第二支幼莖將發生時進行,每缽***穴***擇優選留。間苗應撬鬆培養土,連根拔除,否則殘留的根株仍會抽生莖葉。

  當苗高25釐米以上,莖數有3~5支,準備定植大田前,應進行揭膜鍛鍊,使秧苗處在露底條件下,並控制供水,以使根株充實,適應大田環境,縮短緩苗期,早發新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