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怎麼飼養管理

  雛雞養殖是指剛孵出的雞。0天-50天為雛雞。剛出殼雛雞體內有足夠的卵黃,3―5天內可供給雛雞部分營養,適時開食有助雛雞腹內蛋黃吸收,是育雛養殖的重要環節。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雛雞飼養管理技術,一起來看看。

  雛雞飼養管理技術

  1育雛前的準備

  1.1育雛室育雛室的大小由飼養雛雞數量來決定,1~7日齡的雛雞每平方米養30只,隨著日齡的增大,飼養只數應逐漸減少。育雛室離其他雞舍的距離至少應保持在100m以上,以減少疾病傳染的機會。

  1.2制定好育雛計劃根據本場的具體條件制定和落實育雛計劃,每批進雛數應與育雛舍、成雞舍的容量大體一致。一般育雛舍與成雞舍的比例為1:2。

  1.3飼料和墊料的準備飼料和墊料切忌黴爛,要求乾燥、清潔、柔軟、吸水性強、灰塵少。優質的墊料對雛雞腹部有保溫作用,常用的墊料有稻草、麥秸、鋸木屑等。

  1.4消毒在育雛前1周,將雞舍、雞籠、用具等用福爾馬林燻蒸徹底消毒,用百毒殺、120等消毒液對飲水器、料槽消毒後,清洗乾淨備用。在育雛前1~2d內,將舍內溫度提高到35℃左右,相對溼度保持在70%左右。

  1. 5其他工作育雛最好避開夏冬季節,選擇春秋兩季育雛效果最好,但也要參考市場行情和週轉計劃選擇適當的育雛季節。

  1.6育雛方式

  1.6.1地面育雛這種育雛方式一般限於條件較差、規模較小的飼養戶,這種育雛方式的優點是簡單易行,投資少,可節省清運墊料的人力,還可以充分利用雞糞作為高效的有機肥。但需注意經常清除雛雞的糞便,否則會使雛雞感染白痢、球蟲和腸炎等疾病。

  1.6.2網上育雛即用網面來代替地面育雛。一般網面距地面的高度應隨房舍高度而定,多以60~100cm為宜,最大的優點是雞和糞便分開,解決了二者的直接接觸問題,減少了疾病的發生,提高了飼養密度,進而減少了勞動強度,也便於早期的升溫與保溫。

  2 雛雞的飼養

  2.1及時飲水雛雞應先飲水後開食,一定要在雛雞充分飲水1~2h後再開食。飲水器要定期進行清洗和消毒。雛雞飲用水中加入適量的糖和維生素C,可明顯提高成活率;另外,在水中新增抗生素可預防白痢等疾病的發生。

  2.2開食及補飼雛雞的第一次飼餵稱開食,在出生後24~36h進行。開食時應增大光照強度,以便雛雞容易發現飼料,為了防治雞白痢的發生,可在料中加入0.20%的土黴素,喂料應做到少喂勤填,1~2周每天喂5~6次,3~4周每天喂4~5次,5周以後每天喂3~4次。雛雞開食飼料要求新鮮,顆粒大小適中,易於啄食,營養豐富易消化,常用的有碎玉米屑、小米、碎米等。1~3d後改為配合日糧。

  3雛雞的管理

  3.1育雛溫度剛出殼的小雞,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而且絨毛稀少,不能起到禦寒作用,同時進食量少,運動少,產生熱量少,所以,溫度的高低對雛雞的生長髮育有很大的影響,必須嚴格掌握育雛溫度,最初育雛溫度可控制在33~35℃,以後每週下降2~3℃,直到18℃脫溫。

  3.2育雛溼度室內空氣溼度過低,雛雞體內的水分會通過呼吸大量散發出去,同時易引起灰塵飛揚,使雛雞易患呼吸道疾病;室內空氣溼度過高,特別是墊料潮溼,利於各種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影響雛雞的健康發展。育雛室內的溼度應保持在65%~70%,隨著雛雞日齡的增加,雞的飲水量、採食量、排糞量相應增加,空氣溼度增大,此時相對溼度應控制在50%~60%,且需要定時清除糞便,勤換、勤晒墊草,保證飲水器不漏水,做好通風換氣工作,

  3.3保持正常的通風冬季通風應避免在早晚氣溫低時進行,通風時不要讓氣流正對雞群,對1周齡內的雛雞更應小心謹慎,1周齡後可逐漸加大通風量。

  3.4合理的光照適度的光照不僅可以促進雛雞的活動,還便於採食和飲水,促進雞的性早熟;光照過短,將延遲性成熟,因此,要嚴格控制光照。

  3.4.1光照時間1-3日齡全天光照;4-5日齡15~20h/d;6-9日齡16~18h/d;10-14日齡14~16h/d;15-28日齡12~14h/d;28-42日齡8~10h/d。

  3.4.2光照強度一般用15~25W燈泡,燈高離地2m,燈距3m。

  3.5合理的飼養密度1-2周齡30~40只/m2,3-4周齡25~30只/m2,5-6周齡20~25只/m2。密度過大,空氣溼度增高,有害氣體增加,墊草潮溼,雛雞活動受到限制,易發生啄癖,雞群整齊度差,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密度過小,房舍裝置不能充分利用,飼養成本高。

  3.6斷喙雞有啄羽、啄肛、啄翅、啄趾等惡習,輕者傷殘,重者可造成死亡。商品蛋雞場多在6-10日齡斷喙,用電烙鐵,切去上喙1/2,下喙1/3,做到上短下長。斷喙後料槽內多加點料,飼料厚度不要低於3~4cm,以免雞採食時碰到硬的槽底有痛感而影響吃料,

  3.7及時分群 分群有助於對發育程度不均等的雛雞及時調整飼餵方案。通過稱重瞭解雞群的整齊度情況,整齊度小於70%時應按體重大小及時分群飼養。

  3.8做好日常記錄為了總結經驗,搞好下批次的育雛工作,每批次育雛都要認真做好記錄。育雛結束後,系統地進行分析。記錄和分析的主要專案有溫度、溼度、光照數與通風換氣情況;雞的存欄只數,死亡淘汰數及其原因;免疫接種、投藥等。

  4做好雛雞的防病驅蟲工作

  雛雞進入育雛舍後,先要用0.01%的高錳酸鉀溶液作為雛雞的飲水,進行胃腸道的消毒。育雛前期雛雞較易發生沙門氏桿菌病,可採取每千克水加環丙沙星0.10~0.30g,連飲3~5d預防。雛雞15日齡後易患球蟲病,用治菌磺600~1 200mg/kg飲水預防,連用4~7d。當雛雞受應激因素影響時,可在1kg飼料中新增10mg的維生素k製劑,連用1周,能有效地緩解應激。此外,每月應用驅蟲淨或蟲剋星等藥物進行1次預防性驅蟲。

  5雛雞的免疫

  5.1免疫的方法

  5.1.1肌肉注射免疫多采用皮下或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時應手捏起面板,使針頭從捏起的面板進入皮下組織,進針時針頭與面板的角度應保持在30°左右,注射的方向應從頭部向尾部的方向進針,以免扎傷頭部引起腫脹。肌肉注射應在大腿外側注射,注射時針頭與面板保持30~45°的角度,以避開血管和神經。

  5.1.2點眼或滴鼻點眼時應做到滴進的疫苗在眼內一閃即消失;滴鼻時應使疫苗吸進鼻孔內,如果一側鼻孔堵塞時應換另一側,以確保疫苗的有效。

  5.1.3刺種或塗擦刺種時應該在翅下避開有血管的部位,以防損傷血管而流血,刺種5~7d後應觀察疫苗的反應情況,正常的情況是在刺種的部位有痂皮,若無反應,需再次接種。

  5.2免疫應注意的事項首次免疫時不管用什麼種類的疫苗進行免疫,都應該用個體免疫的方法,以保證免疫質量,保證抗體的均勻一致;二次免疫或以後免疫,均可用群體免疫方法進行。

  雛雞養殖的最佳季節

  一般以2~3月育雛為好,初夏、秋季次之,盛夏育雛效果最差。2~3月出殼的雞又稱早春雞,具有較高的育種與經濟價值。因為春季育雛氣溫好控制,自然光照與日俱增,只要加強飼養管理,雛雞就能正常生長髮育,疾病少,成活率高。早春雞中雛階段正趕上夏秋季節,戶外活動時間長,可得到充分運動,因而體質強健。到8~9月,絕大多數雞就能產蛋,即使到了冬天也大都能繼續產蛋,直到第二年秋天才換羽,產蛋時間長達1年。同時,所產的蛋也較重,種蛋合格率高,孵出的雛雞品質也好。而秋季育雛雞氣候條件雖好,但在雛雞育成後期光照時間長,性成熟提前,成年時體重和蛋重較輕,產蛋持續時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