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旱育旱種栽培技術

  水稻旱育栽培技術技術改善了不同環境的水稻的種植技術,在這技術下怎樣做好旱育栽培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稻田處理:栽前對稻田噴施除草劑除草,可選擇如“草甘磷”、“乙草胺”等對水稻無藥害的除草劑來處理田間雜草。

  ***二***移栽方法:用小木棒打穴再栽秧苗或用鏟開溝栽植後淋水。

  ***三***其它田間管理與常規耕作相同。

  注意事項

  ***一***田間雜草必須全部清除。

 

  ***二***對於已移栽的秧苗太乾旱時必須及時淋水。

  水稻旱育栽培技術要點

  一、施足底肥:結合深耕或灌水平田,每畝施用水稻專用複合肥30-40公斤碳銨和20-25公斤普鈣,作中肥一次施用,前作蠶豆的田塊用量宜多,蔬菜或馬鈴薯田塊用量宜少。

  二、適時淺插稀植:根據水稻高產栽培要點,我鎮水稻淺插稀植最佳節令為5月5日至25日,栽插株行距為雜交稻4X5寸或3X6寸,畝插3-4萬叢,每叢帶櫱秧苗1-2片;常規稻株行距為3X4寸,畝插5-6萬叢,每叢栽帶櫱秧苗2-3片為宜。

  三、科學管水:堅持“淺水插秧,寸水活棵,薄水促分櫱,夠苗晒田”的原則,當畝莖櫱數達30-35萬苗時排水晒田,控制無效分櫱,促進大櫱成穗,根系生長。高肥力,長勢旺的田塊輕晒,寸水促苞長大穗,溼潤壯籽防早衰。 八路創業網

  四、合理追肥與除草:栽秧後7-15天結合化學除草施好分櫱肥,一般田塊每畝用金稻龍7.5公斤,施後保持2-3公分水層4-5天,7天后恢復正常管理。栽後40-45天,逢苗巧施穗肥,前期施肥多,禾苗長勢旺的田塊不施;前期施肥少,禾苗長勢弱的田塊多施,每畝施尿素2-3公斤加硫酸鉀5-10公斤,促壯杆、長大穗。

  五、綜合防治病蟲害:秧苗移栽前1-2天用40%硫環唑150毫升和菊酯類殺蟲劑按比例混合噴施一次,對防治大田前期病蟲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旱秧栽後返青快,分櫱早,重點是抓好中後期穗稻瘟和稻曲病的防治,在田間稻穗破肚率達5%時,每畝用40%硫環唑30-40克和井岡黴素50克,兌水40-50公斤噴霧,防治2-3次即可。

  水稻旱育種植方法

  一、大棚育苗的優點

  1、可以提早育苗、搶積溫。大棚育苗有效的解決了優質高產品種生育期長和我省無霜期短的矛盾。一般大棚可以提前7~10天育苗,較普通小棚爭搶積溫150℃左右,提前成熟3~5天,增產8%以上,而且米質和成熟度好,出米率高。大棚育苗有效地解決了早春倒春寒及秋季早霜的危害,為優質高產品種的推廣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

  2、成苗率高、壯秧效果突出,可以育出帶櫱大齡壯苗。大棚保溫效果好,棚內晝夜溫差小,抗逆緩衝能力強,防止了倒春寒的危害。高溫時溫度極值小,低溫時溫度極值高,晝夜溫差合適,有利於秧苗生長和幹物質的積累,提高秧苗素質。另外,大棚內溫光條件好,溼度適宜,降低了青、立枯病及惡苗病的發病率,也有利於秧苗素質的提高。一般大棚育苗成苗率可達98%,可以育出4.0~5.0葉中大帶櫱壯秧***單櫱率80%,雙櫱率20%***。

  3、改善作業條件和提高秧田的管理水平。大棚由於棚內空間大,人可以在裡面直立行走,因此育苗管理可以全部在棚內進行,不受天氣條件限制,便於澆水、施肥、噴藥及溫度控制等作業,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勞動強度。由於管理水平提高,秧苗質量好,成苗率高,縮小了秧田面積。距本田地近的可以庭院育苗,距本田地遠的可在本田採用高臺育苗。秧田連年固定,常年培肥,能真正達到旱育秧的床土標準。

  4、育苗成本低、省種、省工。由於大棚內溫溼度和光照條件好,出苗整齊,秧苗素質好,成苗率可比小棚高10%,邊苗利用率100%,秧本田比例可達1:100~150。因此可以節省秧田三分之一,每公頃節省種子15~20Kg,節省了大量的育秧物資和管理用工。另外,由於大棚可以育出大齡帶櫱壯秧,適於超稀植栽培,插秧進度快,提高移栽工效20%以上。

  二、大棚的建造

  建棚作床應選擇地勢平坦、高燥、背風向陽、排水良好、有水源條件、土壤偏酸、比較肥沃且無農藥殘毒的旱田或庭院地;沒有旱田的純水田區,可在水田中選返漿輕的高地,挖好截水排水溝,建成高出地面50cm以上的高臺集中秧田,確保旱育。目前大棚的建造材料主要有鋼骨架結構、原子灰結構和竹木結構三種,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利用。

  ***一***鋼骨架大棚。它是由鋼管和鋼筋焊接成成型的骨架,然後進行安裝。規格一般高2.5m左右,跨度6-10m,長度自行設定。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或減輕鋼管和棚布之間的磨損,蓋棚前要包好鋼管,否則棚布容易磨壞,另外地基要沉牢,避免風吹變形。優點是建造簡單方便,便於作業管理,採光好,可用10-15年。缺點是成本比較高,一般一棟約100平方米,需800-1000元,而且鋼管上滴下的鏽水容易燒苗。

  ***二***原子灰大棚。它是利用一種特殊材料與粉煤灰等加工成型的棚架,然後進行安裝而成大棚。規格可以根據需要生產。建造簡單方便,骨架表面光滑,不磨損棚布,堅固不易變形,抗拉抗折,而且棚架本身蓄熱,增溫效果好,採光好,可用10-12年。一般100平方米大棚需要600-800元。

  ***三***竹木結構大棚。竹木結構大棚取材廣泛,成本低廉,可用3-5年,100平方米需300-500元。

  ***四***大棚規格。大棚一般為南北走向,高1.8m,寬6-10m,長度根據本田面積計算。竹弓長6.0m以上,要去掉竹弓上的毛刺,還要儘可能去掉立柱和棚條相接處的夾角,使之光滑,用舊農膜包好,以免磨損農膜。棚內設立柱3-5道,正中間立柱與棚同高,注意立柱頂上不能加橫樑,以免橫樑和防風繩磨壞棚膜。棚膜裙圍高80-100cm,立柱入土深度30-50cm,立柱間隔依據春季風力大小、土質疏鬆情況而定,一般為1.5-3m。大棚西側建柵欄防風。

  ***五***扣棚。扣棚應在播前10-15天,增溫解凍。棚膜宜選用0.08mm以上的無滴防老化蘭色膜,其中以哈爾濱塑料五廠、五常市常星集團生產的光轉換膜為最佳,科技含量高。據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站在寧安、富錦、五常、方正等地的試驗結果表明,光轉換膜增溫效果好,促進生育程序,增加有效分櫱,增產可達10%。具體扣膜方法:一是整幅扣法,以6.0m膜扣5.4-6.0m棚,優點是節省農膜,防風能力強,缺點是不便通風,要雙側開門;二是單側開閉式,開閉縫在背風側,兩塊農膜交叉重疊30-60cm,大幅膜6.0m左右,小幅膜2.0m左右,重疊處距地面1.0m左右,優點是方便通風,便於管理,缺點是浪費農膜;三是脫裙子式,整幅農膜蓋在頂部居中,兩側分別用開閉式,通風時將農膜向上或向下拉,優點是方便管理,蓋膜後要拉好防風繩,注意防風。為提高保溫效果,還可加蓋草簾、棉被或遇有霜凍時在棚內生煙增溫。也可採用三層膜覆蓋,增加保溫效果,即在大棚內作小床,小床上扣小棚***類似於小棚育苗***,苗床上再鋪一層地膜。這種方法保溫效果極好,一般可用於早育苗或育大苗採用。

  三、大棚育秧

  ***一***選種。要選用優質、高產、抗病及分櫱力中上等的偏穗重型品種。第一積溫區以五常、泰來為代表,適宜選擇五優稻1號、五稻3號、牡丹江19等作為主栽品種;第二積溫區以寧安、方正、延壽、樺川、綏化為代表,適宜以富士光、綏粳4號等為主栽品種;第三積溫區以木蘭等地為代表,適宜以龍粳8號、空育131為主栽品種。

  ***二***作床。當棚內土壤融化10cm以上時開始翻地作苗床,翻地前,要均勻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土要細碎無大坷垃,摟出土中的根茬和雜物。棚中間留步道,步道兩邊做成長方形苗床。苗床四周築起5cm高小埂***平畦***。如用缽盤育苗,在作苗床時,要注意苗床的有效寬度與擺放秧盤的組合寬度相吻合,以免浪費置床面積。

  ***三***配製營養土。營養土用肥沃的旱田土和腐熟的豬糞按7:3比例混合堆制,或用旱田土、腐熟草炭和豬糞按4:4:2比例混合堆制,播種前用6-8目孔目篩,然後加入壯秧劑充分混拌後使用。每平方米用床土20Kg,均勻拌入床土耕層3cm;缽盤育苗:如561孔缽盤,每公頃稻田約用400盤***因成秧率和插秧密度有差別***,每個秧盤約用2Kg營養土。

  ***四***播種。每平方米播芽種175-225g,要求播種前要澆透底水,播種均勻,使種子三面入土,然後覆土厚度0.5cm,封閉滅草,覆蓋地膜。缽盤育苗也要澆透底水,缽盤穴底要與床面緊密接觸,不能留有空隙,每穴播芽種2-3粒,用抽屜式播種器播種,也可人工播種。人工播種是先把營養土裝入缽體盤孔穴三分之二,颳去多餘的營養土,用細眼噴壺輕澆水,待營養土沉實後,人工撒播,把未進入缽穴的種子掃入缽穴,並調整均勻,覆土0.5cm,最後封閉滅草,覆蓋地膜。

  ***五***秧田管理。一是防止棚內溫度過高育成弱苗,二是防止低溫缺水育成小老苗,三是防止溫度劇烈變化引發立枯病造成死苗。秧齡一般為35-40天,育成4.5葉平均帶一個分櫱的大秧。秧苗不同生育階段要求的適宜溫度不同,播種到出苗溫度較低,大棚以密封保溫為主,出苗時遇有“頂蓋”現象,應及時敲碎被頂起的覆土,並輕澆水後再用土覆蓋。

  苗出齊後撤下地膜。秧苗一葉一心期溫度控制在25℃左右,株高在4.5-5.5cm;兩葉一心期溫度控制在20-25℃,株高7.5-8.5cm;三葉一心期溫度控制在20℃,苗高12.5-13.5cm。水分管理應缺水補水,特別是2.5葉以後的水分管理,由於缽體盤育苗抗旱能力差,應注意澆水。當早晨秧苗葉尖露珠減少或中午葉片打卷時要在早晨或傍晚及時澆水,防止高溫晒死秧苗,澆水要往復緩慢噴澆,不能大水漫灌。秧苗一葉一心期開始通風煉苗,促下控上。一般晴天9-10時開始通風,14-15時閉膜保溫,通風時間和通風量應依據溫度的高低而定,溫度低時,應減少通風時間和通風量。

  注意通風口先選在背風的一側,每次通風時,要緩慢開啟通風口,逐漸加大通風量。育秧後期溫度高時,再從兩側同時通風,插秧前3-5天可以晝夜通風或撤下棚膜。防病應以防青、立枯病為主,在秧苗1.5-2.5葉期噴移栽靈、惡枯靈或病枯淨預防青、立枯病,或結合澆水,噴1-3次PH值為4的酸化水防治立枯病,噴後用清水沖洗。秧苗3葉期以後,若出現葉片普遍退綠髮黃缺肥時,每100平方米苗床可用磷酸二氫鉀或硫酸銨2-3Kg,對水100倍液葉面噴灑,噴肥後要澆清水防止燒苗。

  ***六***大棚育苗應注意的問題

  1、秋建棚架。按設計規格在上凍前將大棚棚架埋好,否則春建大棚地不解凍,不易挖坑埋樁,貽誤農時。秋建棚可比春建棚省工7-10個。秋建水稻大棚以木質結構棚架為主,有條件的可以建鋼骨架大棚。育苗大棚的規格根據育苗地、棚布、移栽規格、育苗方法、本田面積等條件確定。

  2、秋打床。秋打床可活化土壤,防止春季土壤溼度大,打不了床,打床質量差。秋打床能緩解春季育苗用工緊張,能夠適時早育苗。根據育苗面積確定苗床長寬度,苗床挖深8-0cm,多施農家肥,攪拌均勻,打碎土塊,整平床面,達到待播種狀態。

  3、秋備土。秋季將無農藥殘留的旱田土、山地腐殖土運回苗床地,春季育苗不誤農時,省工省力。把拉回的土長條狀堆放在大棚內,並用稻草蓋好,防止春季雨水大,不易取土,也不要大堆堆放,否則春季育苗時化凍慢,費工費力。

  4、早扣棚。春季由於回暖晚、化凍慢,因此應提前扣棚,促進土壤解凍。一般應提前10-15天扣棚。

  5、稀播種。每平方米播種量要控制在200-300g芽種。否則過稀浪費土地,過密不利於培育壯苗,而且易感病。

  ***七***大棚綜合利用

  水稻插秧後,大棚可以二次開發利用,以降低水稻生產成本,提高綜合效益。在稻苗移栽後,可在大棚內複種野菜、大蔥、甘蘭、油豆角和粘玉米等,既培肥地力,又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經濟效益和利用率,而且減輕了農民建造大棚一次性投入高的負擔,能迅速收回成本,同時對改善種植結構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具體利用方式為:在育稻苗的同時育粘玉米苗或油豆角苗,在水稻插秧後,將其移栽在大棚內,可以提前上市20天;也可在秋季大棚內密植大蔥或葉菜類野菜,次年2月份扣棚,水稻育苗前上市。如五常市農民在大棚內複種大蔥、油豆角等,每畝可增收400-600元;阿城在大棚內栽早粘玉米或多茬次蔬菜,每畝增收500元以上;肇東等地複種早甘蘭等,每畝可增收500多元。

  四、本田整地與施肥

  本田要耕翻或旋耕,耕翻或旋耕之前均勻施腐熟有機肥,每公頃30-40立方米。一般耕翻深度20cm,旋耕深度為14cm。耕翻或旋耕深淺要一致,做到不漏耕。提倡秋季旱整地,如春季旱整地要儘早進行。旱整地主要是耕翻之後,人工用鍬去高填窪,填平耕翻的塹溝,再用機械耙耮,使田面基本平整,同時修整好田間池埂。旱整地後再水整地,水整地是在插秧前1-2天,用手扶拖拉機加水耙輪帶拖板整平田面。水整地前施化肥作基肥,全生育期總用肥量的全部磷肥、40%氮肥和50%鉀肥作為基肥均勻撒施,使化肥在水整地時混入耕層土中。全生育期施肥總量因土壤肥力、品種、計劃產量水平等而不同,一般施用量可參考表 1。氮磷鉀比例為2:1:1。摺合每公頃施尿素260Kg,二銨160Kg,硫酸鉀150Kg。通過水整地使同一塊水田高低差不超過3cm,田邊地角都要均勻整到不留生土。水整地時要隨時撈出漂浮到池埂邊的稻根等雜物。

  五、插秧

  氣溫穩定通過13℃時開始插秧。我省南部一般在5月10日,中部一般在5月15日,要儘可能縮短插秧期,爭取在10天內插完。起秧前一天,苗床要澆透水,使秧苗與土塊附著。起秧時從一側提起秧盤,用鐵鏟切掉從秧盤底部透水孔伸出的根,然後捲起秧盤,打捆運秧或成片運秧。要隨起隨運隨插秧,儘量縮短從起秧到插秧的時間,不插隔夜秧。秧苗要輕拿輕放,儘可能不傷秧苗,降低秧苗植傷。插秧規格可以採取***45+25***×***15-20***cm的寬窄行,或者***15-20***×35cm的單行兩種方式。南部第一、二積溫帶宜稀些,三、四積溫帶宜密些;秧苗素質較好和插秧較早的稀些,秧苗素質較差或插秧較晚的密些。一般密度是較當地旱育稀植減少20-40%基本苗,每平方米15-20穴。每穴插一個缽體苗。插秧前放出田面多餘的水,田面保持花達水狀態插秧。插秧要把握“插淺、插齊、插直和插勻”四條標準。插淺是把缽體土塊插入泥面以下0-1cm;插齊是用手弄平田面,使插秧後苗高低整齊一致;插直是在整地後泥軟硬程度適合時插秧,保證秧苗直立不倒,不出現漂秧;插勻是行距和穴距要均勻一致,最好是拉繩或劃印插秧。每穴秧苗數也要均勻一致,每缽2-3株壯苗插一穴,每缽一苗或弱苗則不適合超稀植插秧。插秧結束後,要在本田寄存少量秧苗,插秧後3-5天,發現缺穴少苗要補插。

  水稻各生育階段需肥規律

  氮素吸收規律:睡到對氮素營養十分敏感,是決定水稻質量最重要的因素,水稻一生中在體內具有較高的氮素濃度,這是高產水稻所需要的營養生理特性。水稻對氮素的吸收有兩個明顯的高峰一個是水稻分櫱期,即插秧後2周;二是插秧後7~8周,此時如果氮素供應不足,常會引起穎花退化,而不利於高產。

  磷素的吸收規律:水稻對磷的吸收量遠比氮肥低,平均約為氮量的一半,但是在生育後期仍需要吸收較多的磷。水稻各生育期均需磷素,其吸收規律與氮素營養的吸收相似。以幼苗期和分櫱期吸收的最多,插秧後3周前後為吸收高峰。此時在水稻體內的積累量約佔全生育期總磷量的54%左右,分櫱盛期每1克幹物質中含五氧化二磷最高,約為2.4毫克,此時磷素營養不足,對水稻分櫱數地上與地下部分幹物質的積累均有影響。水稻苗期吸入的磷,再生育過生中可反覆多次從衰老器官走向新生器官轉移,至稻穀黃熟時,約60%~80%磷素轉移集中於籽粒中,而出穗後吸收的磷多數殘留於根部。

  鉀素的吸收規律:鉀吸收量高於氮,表明水稻需要較多鉀素,但在水稻抽穗開花以前其對鉀的吸收已基本完成。幼苗對鉀素的吸收量不高,植株體內鉀素含量在0.5%~1.5%之間不影響正常分櫱。鉀的吸收高峰是在分櫱盛期到拔節期,此時莖、葉鉀的含量保持在2%以上。孕穗期莖、葉含鉀量不足1.2%,穎花數會顯著減少。出穗期至收穫期莖、葉中的鉀並不像氮、磷那樣向籽粒集中,其含量維持在1.2%~2%之間。


猜你感興趣:

1.水稻種植怎樣除草

2.水稻怎麼種

3.水稻有哪些種植方式

4.蓮藕旱地栽培技術

5.水稻怎樣催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