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播種及播種後管理技術

  蘆筍播種就播種後要及時進行管理,這樣有助於蘆筍的生長,具體都有哪些技術和方法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蘆筍播種及播種後管理

  一、播種時間  為利用最長的生長季節,在春季儘可能早播種。播種時間應在地溫達18—20℃,霜期過後。地溫越高,甚至達到32℃,出芽越快。在生長季節播種過晚可導致母株較小。因此如果在生長季節播種過晚,則儘可能採用各種的方法來促使植株迅速地、不間斷地生長。

  二、苗間距和育苗床的構造  植株間距為5—7釐米可獲得最好的蘆筍母株,間距過小會降低母株產量,過大則浪費土地。種子播於約2釐米深的土穴中,若常年有雜草或每年雜草濃度過高的土地不能使用。土質越細膩越有利於培育蘆筍母株,因為易於中耕和母株移栽。

  苗床構造大多取決於種植者個人及其應用的器具。一般採用的苗床中心的間距為75釐米,每個苗床上播種一行,該型別苗床適合密植,從而每畝能提供最大數量的植株數。這種苗床可溝灌,母株成熟時或進入休眠期時易於挖掘。

  三、施肥和灌溉  用於培養蘆筍母株的土壤要肥沃,物質條件好。需追加的肥料包括氮、磷、鉀以及土壤中一些不足的營養物質。播種前每公頃土地需施氮、磷、鉀肥為16,20,20公斤,用於幼苗第一個月的生長。隨後每月每公頃施用40—50公斤氮肥可保證苗子以最大速率生長。

  灌溉方法因人而異,用水量由土壤型別和構造決定,頻繁而快速灌溉可保持土壤溼潤,但是在蘆筍母株的整個生長季節不可過於潮溼。一般要求施肥後灌溉有利於植株吸收並利用養分。蘆筍成熟後非常耐鹽,蘆筍幼苗耐鹽性稍差,因此在幼苗生長早期應減少鹽的積累。

  蘆筍肥水管理

  根據蘆筍年生長髮育時期的特點,全年主要進行三次施肥。即採筍前結合培土施催芽肥,按N、P、K肥比例為5比3比5,畝施尿素10公斤,過磷酸鈣15—30公斤。氯化鉀9公斤,或專用複合肥30公斤,同時可摻施腐熟餅肥50公斤。採筍結束後撤壟施復壯肥,按N、P、K肥比例5比4比4,畝施腐熟農家肥5000公斤,尿素25—30公斤,過磷酸鈣80公斤,氯化鉀15—20公斤,或採用複合肥50公斤,同時施入腐熟餅肥100公斤。立秋前後施秋髮肥,畝施尿素10—15公斤,過磷酸鈣30—45公斤,氯化鉀8——10公斤,或專用複合肥30—50公斤,每次施肥要結合澆水進行。

  蘆筍早春管理三步曲

  第一步徹底清園目前正是蘆筍清園的大好時機,要將上年乾枯的地上莖徹底清除掉,連同殘枝落葉用耙子摟淨,連同枯枝一併運到遠離筍田的地方燒掉或深埋,因為殘留在枝、葉上的孢子或菌絲如果繼續留在筍田,會在以後的生長期間大量繁殖,加重莖枯病的發生。

  清園後的筍田必須進行一次地面防毒,這一點大多數筍農沒有做到,必須引起重視。消毒時在地面可噴施16%的抑菌淨500倍液或45%施納寧1000倍液或50%雙吉勝400倍液,消毒時要噴勻噴到,確保防毒效果。

  第二步合理追肥春季蘆筍對肥料的需求量一般佔全生育期總量的30%左右,施肥一般掌握在畝施標準複合肥50公斤、有機複合肥100公斤,在距筍株30釐米處開溝施入,溝深15釐米左右,不能過近過深,以免傷根。追肥後要及時澆水一次,以儘快發揮肥效。

  第三步科學覆土綠蘆筍一般不培壟,進行覆土要結合鬆土保墒,適當給筍株覆土15釐米左右,這樣既可以提高地溫,促使蘆筍早發早採,提高產量,同時也可減輕草害的發生。   春季掌握好以上3個關鍵措施,可以為當年的高產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