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茶道培訓機構課程介紹

  每當提起中國茶文化,人們便自然而然地想起江南的雲山秀水,文人的風雅與採茶女的纖纖巧手。那你們知道北京茶道培訓機構課程?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北京二中《茶文化與禮儀選修課程》結業後,茶文化選修課程的全體師生為了在學校廣泛地推廣我國的傳統文化,開展愛國主義和美育教育活動,在學校的報告廳前廳舉辦了題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讓茶香飄滿校園”首屆茶席設計展 。

  同學們將課堂上設計的主題明確、內容豐富的茶席進行展示,供全校師生們欣賞。茶席主題有盛世中國紅、奧運風采、茶通天下、碧水木舟、美薄蘭芷、以和為貴、游龍戲珠、敬茗永葩、出水蓮、黑白方圓、金婚風雨情、金玉滿堂、團圓茶、天女散花。還有在第七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首屆少兒茶藝表演大賽中榮獲銅獎和優秀獎的中秋茶韻和茶話中秋主題的茶席,也在此次茶席設計展中進行了展示。

  同學們在現場進行了茶藝表演。精美的茶席設計展覽和優美的茶藝展示給參加展覽的師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同學們在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了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此次茶席展示融入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四藝”:點茶、焚香、插花、掛畫的內容,同時還宣傳了茶德精神,同學們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出了體現茶德精神主題內容的茶席:廉***廉儉育德***—碧水木舟、美***美樂康真***—美薄蘭芷、和***和誠相處***—以和為貴、游龍戲珠、敬***敬愛為人***—敬茗永葩等主題的茶席設計展覽。曾在語文學科書法比賽中榮獲書法優秀獎的劉喆汀等六名同學為此次茶席設計成功舉辦書寫了茶詩和茶聯,為茶席設計展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北京茶道種類

  ***一***茉莉香茶 包括所有經過茉莉花窨焙的香片茶。其中細目不下二三十種,以“蒙山雲霧”、“蒙山仙品”為最佳,以次有“黃山鳳眉”、“黃山仙霧”、“雙窨梅蕊”、“雙窖茗芽”、“老竹大方”、“鐵葉大方”等,此類香片茶有的也曾充貢品,由兩淮鹽運使呈進,以黃山所產為主。至於此類四個字的雅名,只是茶店對顧客的介紹,實際內行另有簡名。即購者也只說要多少錢一斤的龍井或香片,沒有呼名的。

  ***二***珠蘭清茶 茶經窖制則失茶味,但不經窨制又只覺苦澀,而珠蘭茶可緩其衝。此類茶葉另銷一部分嗜愛者,並非普通人的喜好。珠蘭茶在茶店呼為“蘭窖”,有“蘭窖巖頂”、“蘭窨娥眉”、“蘭窖寶珠”等,有一二十種名稱。京人通稱為“蓮蕊”,寫於茶館茶牌上的,只是珠蘭茶中的一種名稱。珠蘭茶顏色清淡而非龍井,亦非素茶,非靜心人不能辨其妙點。

  ***三***武夷紅茶 紅茶為熟茶的一種,冬天飲之能祛寒暖腹。此種茶向為舊京人所不喜歡,一般家庭中極為少見。自歐風東漸,跳舞廳、咖啡館裡都有了紅茶,西餐館用紅茶代替咖啡,有時還加牛奶、砂糖,於是紅茶大走“紅運”,茶食店中有了紅茶,新家庭中也預備下紅茶,但早茶晚酒之士是不屑問津的。紅茶以“鐵觀音”、“上下巖茶”為最佳,以次有“龍鬚”、“白毫”、“紅壽”、“九曲君眉”、“桂花紅眉”、“大紅袍”、“紅雨淋”,名色佳雋,更有做成茶團或茶束成對計價的,如“水鮮龍團”、“武夷龍鬚”等。

  ***四***龍井綠茶 茶店以“紅綠花茶”四字為號召,紅即紅茶,綠則指龍井及六安素茶。

  龍井茶自以西湖龍井所產得名,但龍井地大不過一頃,能有多少茶樹?即西湖近處亦不見得能喝著真龍井,何況遠隔數千裡,幾元錢就能買一斤呢!茶店將龍井叫做“龍茶”,倒實際一些。按等級分,最好的是“超等龍茶”,其次才是“西湖龍井”、“明前貢龍”、“春分貢龍”等。綠茶尚有“洞庭碧螺”、“四望攀針”、“六安梅片”、“六安針晃”、“六安春茶”等,最次的是“大廣了”。

  ***五***各種花茶 茶店中花茶以菊花為正宗,有“貢菊”、“黃菊”、“白菊”等,統名之為茶菊,和藥店所售有粗細之別。此外“霍山石斛”也列入花茶之中,但價值高昂,多有不預備的。花茶還有“枸櫞茶”、“野薔薇茶”、“桑頂茶”、“桑芽茶”、“苦丁茶”、“玫瑰花”、“安化貢尖”等類。至於窖茶中的茉莉花、珠蘭花,也叫花茶。近年蘇州首以“玳玳花”入茶,漸傳北方,玳玳花已成今日茶店中必有品了。

  ***六***普洱茶 昔盛今衰的普洱茶產自雲南的普洱,種類也不少,以“蠻鬆芽茶”為最佳,次為“蠻鬆普洱”。它的裝制與一般茶葉不同,裝成茶餅的名“七星餅”,裝成茶磚的名“普洱茶磚”,裝成茶膏的有“普洱茶膏”,裝成茶團的,分大小兩種,大的重百兩,名“百兩普洱團”,小的可以零星稱用,名“普洱星團”。喝普洱茶必須熬煎,有時還要加薑片,為邊塞旅行的必備之品。

  茶葉在產地採摘以後即經人工擇制。紅茶更須經過炒、晒、蒸等手續,茶的寒性全被滌淨。其他窨茶綠茶則稍經加工即直運各地,所謂雙窨是到銷地以後重加茉莉花窨蒸,花的數量要與茶成比例,過多過少皆不可。窖焙有一定時間,大約為一對時***二十四小時***,至時開封。不及時味不佳,稍過時味亦變臭,即香極生臭之理。

  北京茶道的介紹

  諺語云:“南方有嘉木,其字曰香茗。”所以每當提起中國茶文化,人們便自然而然地想起江南的雲山秀水,文人的風雅與採茶女的纖纖巧手。其實,北京不僅在建都之後將中國茶文化推向一個空前的高度,而且在茶文化初創之時便作出了重大貢獻。

  唐代幽州出了個茶“亞聖”

  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上,除了“茶聖”陸羽,還有個被稱為“亞聖”的人,他就是盧仝。盧仝***約795年~835年***,號玉川子,唐代幽州范陽人。他不僅是唐代著名詩人,也是最優秀的茶人。盧仝雖屬范陽世家大族,但他這一支大約已沒落。據說他家境貧寒,但讀書卻很刻苦,年輕時曾隱居少室山,不願仕進,卻成了著名詩人。其詩風獨特,近乎散文,多鍼砭朝政,反映民生疾苦。盧仝這種清高致遠的性格,使他與茶文化相通。

  盧全在茶藝方面很有造詣,但他之所以被稱為“亞聖”,是由於他留下的一首著名的茶詩,這便是《走筆謝孟諫儀寄新茶》。其中幾句寫道:

  一碗潤喉吻,

  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生平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膚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