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古玩收藏方法
古董在這上面沉積著無數的歷史、文化、社會資訊,而這些資訊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無法取代的。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拍賣機構:如果藏友們的藏品需要做拍賣的話,不妨選擇世界七大拍賣行。這類拍賣行的成交率成交額都很高。如果藏品真的不錯,做古玩交易拍賣絕對是最合適的方法。
回收單位:現在有很多古玩資質單位可以融資,只要藏友的古董能夠達到回收的標準,都是可以直接兌現的,大家在選擇這一部分的時候,不妨多可能看他們的回收合同。要注意合同的合法性好公平性!
私下交易:大家在做私下古玩交易的時候,首先要了解對方的資訊。古玩的私下交易講究的是眼力和精力。大家要注意防託和調包。有效的方法就是藏品上按指紋。
鑑寶活動:大家請注意,很多鑑寶活動舉行的時候,都有很多古董商人彙集。如果這時候您的藏品夠好,正好又入了他們的法眼,那麼就可以坐下來談價格了。大家要注意防止藏品安全性和防止損壞。
網路交易:大家在做網路古玩交易的時候,一定要將自己的藏品來歷,真實性以及具體的器型都述說清楚,在網上交易,一定要找官方的網站。這類網站即安全又有保障。
圈子交流:玩收藏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很多朋友一起玩。在自己的圈子裡,大家可以和朋友們相互交流,如果藏品很好,那麼轉手給朋友也是不錯的選擇。
古董古玩收藏誤區
誤區一:認為越老越值錢,只論“年齡”
在收藏市場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古玩並非越老越值錢。一隻唐代的瓷碗多則幾百元,精品的也不過上千元,而明清瓷器少則數千元、上萬元,青花瓷更是可以賣出億元的天價。一塊清代老玉,甚至不及一塊玉石工藝品。 “古玩,作為一種商品,它的特質集中表現在兩點:一點是古,具有歷史重負的滄桑感,往往這些東西,是一個歷史時期的最好見證;另一點是有文化,有品味,具有藝術性。具有了這兩大特點才能成為珍貴的古玩。”武漢古玩估價師熊勝華說。 在從事多年古玩收藏的張先生看來,之所以人們對古董產生“年代”誤區,從根本上講,是人們對古董認識不夠。古董價值的評判是個複雜的問題,而年代只是其中一個不很重要的因素。以陶瓷為例,陶瓷的價值主要看器形、用途、存世量、品相、工藝水平以及欣賞性。一些陶器,儘管有數千年的歷史,但因其存世量大、製作粗劣,其價值也遠遠低於後世的一些珍稀藏品。
誤區二:唯書本至上,照貓畫虎,按圖索驥
搞古玩收藏的人,一般不離開書本,特別是工具書,隨時隨地都要翻閱查考。歷代年號,名人堂號室名,印章題款等等,都需要資料的幫助。據說明清兩代光瓷器的齋名、人名和吉語款達千種之多,古代錢幣更是名目繁多。“書到用時方恨少”,從讀書中享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情趣,從讀書中學到了鑑別真贗的理論知識。 痴迷於書本知識的玩家也是一個相當大的群體。他們喜愛民族的傳統文化,醉生夢死地搞收藏,見著和書本上或圖錄上一樣的“玩物”便傾囊收購,期望有一天升值回報,結果卻大失所望。搞錢幣的玩家都知道,聲音、銅質、鏽色、文字、形狀大小等都是鑑定要領。而圖錄上只能看其大小和形狀,銅質和聲音是看不到和聽不到的。看書只能是參考,決不能按書上的“馬樣”到市場上去購“好馬”。
誤區三:錢幣只收藏大錢、名錢、銅錢、好錢
古錢幣作為古玩的一種,一直以來就是各收藏家關注的熱點。隨著古錢幣收藏群體的壯大,不斷加入新收藏者。業內專家提醒,需注意以下“四大誤區”:一是隻收藏大錢。在古錢幣中,大眾化還是小型錢,大型錢品種和數量相對比較少,收藏門檻較大,加上小型錢當中也不乏珍品,專家建議,初涉古錢幣收藏領域應多關注小型錢幣。二是隻收藏名錢。據資料顯示,在古錢幣板塊中,儘管有些錢幣未能被列入“古泉五十名珍”,但因其存世量少,同樣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未來增值潛力大。三是隻收藏銅錢。在古代,主要流通的貨幣就是銅錢,相對來說鐵錢和鉛錫錢就比較少。流傳至今,鐵錢和鉛錫錢更是少之又少,特別是鐵錢,經多年腐蝕,鏽跡斑斑,幾乎很難辨別。所以藏家建議,在收藏銅錢的同時,多注意鐵錢和鉛錫錢。四是隻收藏好錢。古錢幣的收藏一樣注重品質,但有的古錢儘管因年代久遠有所殘缺,但若屬稀有類,收藏價值依舊很高。
誤區四:做夢“一夜發家”
有些人認為,“收藏等於投資。投資必然要有高收益、高回報”,在市場熱點較多、熱度偏高時,就會出現眾人“一哄而起”,幻想“一夜致富”的現象。 相當多的人踏上古玩和收藏行業並不知道其真正的內涵是什麼,只是想撞大運,發橫財。以為遍地的古玩都可以賣高價。一年搞一張齊白石的蝦或徐悲鴻的馬或一件明清官窯瓷器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只要碰上,就可變成大富翁。這種投機心理不僅是初入此道人的心態,許多老玩家亦樂此不疲,每天尋覓於古玩市場和店鋪,遇有帶款的“官窯”、名人字畫,如獲至寶非買下不可,期望一轉手就掙一大筆。 與這種想“撈一把”的玩家相反,真正玩家和收藏家卻常常發現寶貝,他們從容尋覓,細細審鑑,不將賺多少錢作為先決條件,而是優先考慮其歷史、文化載量的多少。
誤區五:古玩鑑定不能隨意性、片面性、淺表性和主觀性
伴隨著古玩收藏行業的興起,一大批文物鑑定專家也先後“揭竿而起”,經營古玩的老前輩見多識廣,自然成為中流砥柱。一些非此門的專家學者也都躍躍欲試。變成了無所不知的“專家”,在那裡“傳道、授業、解惑也”。唯專家是從,所抱之物若說其真,則欣喜若狂;若假,則四目茫然,若不真不假,不知所云,奈何! 其實仔細想想,那些專家並非神仙,他們只是對文物的某一方面學有所長而已,我們不必苛刻他們,即便在鑑定方面偶爾走了眼,出了點問題也不必大驚小怪。 要判定一件古玩的真假、優良正次、贗仿與否,不要只聽個別人的隻言片語,“兼聽者明”嘛,可以多聽聽一些專家的意見,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藉助一些正規權威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通過一些科學的方法去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