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刮痧的好處和壞處是什麼
刮痧是中醫自古流傳下來的按摩療法中比較典型的一種,那麼刮痧的方法有哪些呢?中醫刮痧有什麼好處和壞處?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醫刮痧的好處和壞處,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刮痧的好處
***一***活血祛瘀
刮痧可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節,以促進刮拭組織周圍的血液迴圈。增加組織流量,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調整陰陽
刮痧對內臟功能有明顯的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如腸蠕動亢進者,在腹部和背部等處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進者受到抑制而恢復正常。反之,腸蠕動功能減退者,則可促進其蠕動恢復正常。這說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調整臟腑功能,使臟腑陰陽得到平衡。
***三***舒筋通絡
肌肉附著點和筋膜、韌帶、關節囊等受損傷的軟組織,可發出疼痛訊號,通過神經的反射作用,使有關組織處於警覺狀態,肌肉的收縮、緊張直到痙攣便是這一警覺狀態的反映,其目的是為了減少肢體活動,從而減輕疼痛,這是人體自然的保護反應。此時,若不及時治療,或是治療不徹底,損傷組織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纖維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斷地發出有害的衝動,加重疼痛、壓痛和肌肉收縮緊張,繼而又可在周圍組織引起繼發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陳代謝障礙,進一步加重“不通則痛”的病理變化。
臨床經驗得知,凡有疼痛則肌肉必緊張;凡有肌緊張又勢必疼痛。它們常互為因果關係,刮痧治療中我們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緊張也就消除;如果使緊張的肌肉得以鬆弛,則疼痛和壓迫症狀也可以明顯減輕或消失,同時有利於病灶修復。
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緊張、痙攣的有效方法,主要機理有:
一是加強區域性迴圈,使區域性組織溫度升高。
二是在用刮痧板為工具配用多種手法直接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區域性組織的痛閾。
三是緊張或痙經脈與十二皮部的關係:“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十二皮部的劃分是以十二經循行分佈為依據的,即十二經脈都各有分支之絡,這些絡脈浮行於體表,有各自的分佈區域,因為經脈有十二,所以皮部也分為十二,手足六經相合則稱為六經皮部。
經脈的分支為絡脈,皮部又可說是絡脈的分割槽,故《素問·皮部論》又說:“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皮部之經絡的關係對診斷、治療疾病有重要意義。《素問·皮部論》:“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舍於府藏也。”指出病邪由外入內,經皮呻絡呻經呻腑攣的肌肉通過用刮痧板為工具配用多種手法作用下得以舒展,從而解除其緊張痙攣,以消除疼痛。
***四***資訊調整
人體的各個臟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資訊***各臟器的固有頻率及生物電等***,當臟器發生病變時有關的生物資訊就會發生變化,而臟器生物資訊的改變可影響整個系統乃至全身的機能平衡。
通過各種刺激或各種能量傳遞的形式作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產生一定的生物資訊,通過資訊傳遞系統輸入到有關臟器,對失常的生物資訊加以調整,從而起到對病變髒器的調整作用。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據之一。如用刮法、點法、按法刺激內關穴,輸入調整資訊,可調整冠狀動脈血液迴圈,延長左心室射血時間,使心絞痛患者的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心電圖的s—T段和T波,增加冠脈流量和血氧供給等。如用刮法、點法、按法刺激足三裡穴,輸入調整資訊,可對垂體、腎上腺髓質功能有良性調節作用,提高免疫能力和調整腸運動等作用。
***五***排除毒素
刮痧過程***用刮法使面板出痧***可使區域性組織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經受到刺激使血管擴張,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運力量加強,使體內廢物、毒素加速排除,組織細胞得到營養,從而使血液得到淨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減輕病勢,促進康復。
***六***行氣活血
氣血***通過經絡系統***的傳輸對人體起著濡養、溫煦等作用。刮痧作用於肌表,使經絡通暢,氣血通達,則瘀血化散,凝滯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氣血通達無礙,區域性疼痛得以減輕或消失。
現代醫學認為,刮痧可使區域性面板充血,毛細血管擴張,血液迴圈加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強區域性血液供應而改善全身血液循刮痧出痧的過程是一種血管擴張漸至毛細血管破裂,血流外溢,面板區域性形成瘀血斑的現象,此等血凝塊***出痧***不久即能潰散,而起自體溶血作用,形成一種新的刺激素,能加強區域性的新陳代謝,有消炎的作用。
刮痧的壞處及禁忌症
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頸部兩側。根據病情需要,有時也可在頸前喉頭兩側,胸部、脊柱兩側、臂彎兩側或膝彎內側等處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選擇適合的部位刮痧。下列情況不宜刮痧:
1、身體過瘦,面板失去彈力者。
2、心臟病患者。
3、水腫病人。
4、血友病或有出血傾向者。
5、小兒及老年體弱者。
6、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婦女的乳頭禁刮。
7、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8、心臟病出現心力衰竭者、腎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腫者禁刮。
9、下肢靜脈曲張,刮拭方向應從下向上刮,用輕手法。
10、凡刮治部位的面板有潰爛、損傷、炎症都不宜用這種療法,大病初癒、重病、氣虛血虧及飽食、飢餓狀態下也不宜刮痧。
中醫刮痧的4種方法
1.刮痧法
在中醫刮痧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方法是刮痧法,因為它在臨床上的應用最多,而且作用也最為明顯。
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頸部兩側,根據病情需要,有時也可在頸前喉頭兩側,胸部、脊柱兩側,臂彎兩側或膝彎內側等處。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選擇適合的部位。
病人取舒適體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並用溫水洗淨區域性,通常採用光滑的硬幣、銅勺柄、瓷碗、藥匙、有機玻璃鈕釦或特製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質***如刮痧油、冷開水、香油或中藥提取濃縮液等,既可減少刮痧時的阻力,又可避免面板擦傷並增強療效***,在體表特定部位反覆刮動、摩擦。按手法又分為直接刮法和間接刮法。
***1***直接刮法
直接刮痧法指的就是用熱毛巾擦洗已經被刮過的部位的肌膚,然後在均勻的塗抹上一些刮痧的介質,並且用刮痧的工具直接接觸肌膚,這樣就可以在特定的部位反覆進行刮拭,一直等到面板下面出現痧痕為止。
***2***間接刮法
在刮拭部位上放一層薄布類物品,然後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問接刮拭。此法有保護面板的作用,主要用於兒童、高熱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開始出現抽搐者、年老體弱和某些面板病患者。
2.撮痧法
根據手法又可分為夾痧法、扯痧法、擠痧法、拍痧法及點揉法。
***1***夾痧法
又稱揪痧法,在民間稱之為“揪疙瘩”。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塗上刮痧介質,然後施術者五指屈曲,將中指和食指等彎曲如鉤狀,蘸刮痧介質後夾揪面板,把面板和肌肉夾起然後用力向外滑動再鬆開,一夾一放,反覆進行,並連續發出“巴巴”的聲響。在同一部位可連續操作6~7遍,被夾起的部位就會出現痧痕,造成區域性瘀血,使面板出現血痕的除痧方法。施行本法時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療法不但手法靈活,而且還能夠根據病情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施治部位,例如頭痛、身體乏力以及發熱等症狀,都是可以通過自行施治來解決,是一種非常實用且實用廣泛的自我療法。
具體方法如下: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臥位,充分暴露施治面板,揪痧者將中指和食指彎曲成鉤狀,蘸冷水後,用食、中兩指的第二指節側面相鉗去夾揪面板,常發出響聲,“揪疙瘩”之名由此而來。
夾揪時要隨夾隨壓隨擰,然後急速鬆手。由於外力的夾、壓、擠,可將皮下毛細血管夾破,使血液滲出組織問,造成區域性瘀血;一般在區域性夾揪6~10次左右,以面板出現血痕為度。
如果病情較重,夾揪的力量要大,直至面板形成紅斑。揪痧時,由於夾痧的作用,對面板有較強的牽拉力,故常可引起區域性和全身反應,使施治處面板潮紅,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區域性出現瘀血後,患者周身舒展。本法適用於面板張力不大的頭面部及腹、頸、肩、背部等處。
***2***扯痧法
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大拇指與食指用力提扯患者的面板,使扯痧部位表皮出現紫紅色或暗紅色的痧點,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扯痧療法。扯痧療法在我國民間流傳久遠,每當感受暑溼引起痧症或不適,常用手指將患者的面板反覆捏扯,直至區域性出現瘀血為止。
扯痧時患者坐位或臥位,充分暴露區域性面板。施術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節蘸冷水後,扯起一部分面板及皮下組織,並向一側牽拉擰扯,然後急速放開還原。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夾扯面板,依上述手法連續地向一定的方向擰扯,重複往返數次,以所扯面板處發紅為止,如病症較重時,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面板出現紅斑。扯痧對面板有較強的牽拉力,故常可引起區域性和全身機體反應,扯拉病人區域性可有疼痛感,扯後周身有鬆快舒適感。
此法主要應用於頭部、頸項、背部及面額的太陽穴和印堂穴。方法簡便,容易掌握,容易施用,效果較好。
***3***擠痧法
對因痧引起的疾患,用兩手或單手大拇指與食指互相擠壓面板,連續擠出一塊塊或一小排紫紅痧斑為止的治療方法,叫做擠痧療法。
操作方法為:患者坐位或臥位,施術者用兩手或單手大拇指在施治部位做有規律、有秩序的互相擠壓,直至區域性面板出現“紅點”為止。依病施治,“紅點”可大可小,一般要求大如“黃豆”,小似“米粒”。
***4***拍痧法
指用虛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患者身體某部位,一般為痛癢、脹麻的部位。
***5***點揉法
指用手指在患者身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進行點壓,同時做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是點壓與指揉的複合手法。該法不屬於刮痧手法而屬於按摩手法,在治療和保健中常與刮痧法配合應用,可起到增強療效和彌補刮痧療法不足的作用。在刮痧治療中主要用於頭面部、腹部、肢體關節及手足部。
3.挑痧法
指刮拭者用針刺挑病人體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本法主要用於治療暗痧、宿痧、鬱痧、悶痧等病症。
挑痧前須準備75%酒精,消毒棉籤和經過消毒處理的三稜針、中縫衣針1枚,或注射針頭1個。刮拭者先用棉籤消毒區域性面板,在挑刺的部位上,用左手捏起皮肉,右手持針,輕快地刺人並向外挑,每個部位挑3下,同時用雙手擠出紫暗色的瘀血,反覆多次,最後用消毒棉球擦淨。
4.放痧法
又稱刺絡療法,是以針刺靜脈或點刺穴位出血,而達到治病的施治方法。
治療時病人取舒適體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如在靜脈放痧時,應先將患者左臂近心處用布帶或止血帶捆緊,要求患者握掌。然後,在區域性用碘酒棉球消毒面板,再用75%酒精脫碘,然後針刺放血。在穴位放血時,可根據病情需要,經面板消毒後,用三稜針或縫衣針直接點刺。
放痧法可分為瀉血法和點刺法。與挑痧法基本相似,但刺激性更強,多用於重症急救。
***1***瀉血法
消毒被刺部位,左手拇指壓其下端,上端用橡皮管紮緊,右手持消毒的三稜針、縫衣針或注射針頭對準被刺部位靜脈,迅速刺入脈中0.5mm深後出針,使其流出少量血液,以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此法適用於肘窩、胭窩及太陽穴等處的淺表靜脈。
***2***點刺法
針刺前擠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常規消毒後,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右手持消毒的三稜針、縫衣針或注射針頭對準被刺位迅速刺人面板l~2mm深後出針。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其少量出血,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此法多用於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