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期幼兒育兒知識

  秋末冬初的時節,是寶寶容易生病的時候,所以需要多加註意小小心。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分享的秋期幼兒育兒知識的相關資料,各位家長們抓緊看看吧。

  秋期幼兒育兒知識:秋末初冬寶寶日常生活護理方案

  一、秋冬寶寶日常飲食護理

  1、飲食調整

  紅棗、蓮子、核桃、黑芝麻、山藥、南瓜和茭白等都是適合在秋季食用的食物,另外,爸爸媽媽還可以讓寶寶吃一些銀耳、藕、蘿蔔、百合、西紅柿、豆腐、香蕉等。這些食物具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作用。

  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也是秋季的必備食物。水果和蔬菜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分外,還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尤其是橙類和綠色果蔬,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和B2。這些營養素不但有助於寶寶的生長髮育,還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為寶寶提供平衡的膳食,做到主副、粗細、葷素以及幹稀的合理搭配。飲食的結構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使大便保持通暢;多吃一些富含粘多糖、卵磷脂、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適合於秋季的食物;少吃刺激性、多油膩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消耗體內大量的水分、加重燥熱的程度。

  2、衣著調整

  老一輩人常說要“春捂秋凍”,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天氣變涼時,不用過早地給寶寶穿上厚厚的衣服,捂得太過了,寶寶不僅容易“上火”,而且會因為穿得過多而容易出汗,涼風一吹,反而更容易感冒。適當的“秋凍”還可以提高寶寶肌肉和關節的活動能力,促進寶寶機體的血液迴圈,增強抗寒能力,這對寶寶的生長髮育大有裨益。

  對於秋季寶寶穿衣原則是,根據寶寶的體質、室內外溫度變化等情況去判斷寶寶衣著的薄厚,衣物慢慢加,寶寶比大人多一件,早晚比中午多一件,活動時比安靜時少一件,而且爸爸媽媽可以摸寶寶的小手,以溫熱無汗為宜。

  3、護理方法

  在秋天,寶寶的身體會因為天氣的緣故而出一些小狀況,需要爸爸媽媽幫助處理。

  咽乾脣燥。秋季寶寶的口脣都會變得比較乾燥,這時寶寶往往喜歡用舌頭去舔嘴脣,結果是越舔越幹,使口脣乾裂出血。

  為避免寶寶出現這種情況,在秋天,寶寶每天液體的攝入量要比平時有所增加,比如涼白開、各種果汁、綠豆湯、魚湯和肉湯等,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特別是梨、蘋果、荸薺和藕這些具有生津止渴、滋陰的食物。

  如果寶寶嘴脣較幹,可用食用油、60%的甘油溶液、維生素E油或無色脣膏給寶寶薄薄地塗抹嘴脣。

  鼻子出血。秋季是寶寶的鼻子最容易出血的季節。平時爸爸媽媽在家可以用加溼器、在地上潑水、用溼墩布擦地等方法來增加室內溼度,也可以在寶寶鼻腔內塗抹少量油性物質來改善鼻腔乾燥問題。

  秋期幼兒育兒知識:防過敏的三款美食

  1、冰糖枸杞京蔥紅棗水

  原料:紅棗50克,京蔥10克,枸杞5克,冰糖20克

  製作方法:***1***京蔥洗淨、切斷、紅棗略洗待用;***2***在沸水裡加入蔥段、紅棗和枸杞,中小火一起煮,到湯汁變濃,加冰糖融化即可。

  營養功效:紅棗營養豐富,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有助於提高寶寶免疫功能;京蔥抗菌價值很高,有抗菌健脾、保肝補血、抗過敏的功效;冰糖潤肺生津,有益於呼吸系統健康。整款湯棗香撲鼻、蔥香濃郁,很適合嬰幼兒食用。

  2、湯爆富貴魚

  原料:活殺桂魚500克,胡蘿蔔20克,番茄20克,京蔥5克。

  調料:蔥、姜、黃酒、鹽、蛋清、澱粉、精製油、醬油。

  製作方法:***1***桂魚切魚片,魚片中加入少許鹽、雞精、黃酒、蛋清、澱粉,拌勻待用,胡蘿蔔、京蔥切絲,番茄去籽、切絲備用。***2***魚片入鍋燒煮,熟後撈出,鍋中湯中放入蔥段、姜塊、燒開,撈出蔥姜,加入少許醬油、鹽、黃酒,燒開後,淋在魚片上。***3***洗淨炒鍋,加入少許精製油、燒熱,放入京蔥絲、胡蘿蔔絲、番茄絲,炒出香味,再放在魚片上即可。

  營養功效:桂魚富含蛋白質、脂肪、鈣、鐵、磷、維生素;胡蘿蔔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A原***,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番茄維生素C豐富,京蔥理氣健胃,葷素搭配,養胃補腎,強身防病。

  3、胡蘿蔔泥雞茸豆腐羹

  原料:淨雞脯肉25克,胡蘿蔔50克,豆腐400克。

  調料:精油少許,蛋清,雞湯適量,鹽少許,水澱粉適量。

  製作方法:雞脯肉剁成茸,加入少許水、鹽、蛋清、水澱粉拌成薄糊狀待用,胡蘿蔔削皮煮熟剁泥,豆腐切丁待用。***2***炒鍋上火燒熱,放入鮮湯,加鹽燒開,放入雞茸、胡蘿蔔泥、豆腐丁,燒開,去浮沫,水澱粉略勾芡,淋入熟精油即可出鍋。

  營養功效:雞肉富含優質動物蛋白,豆腐味優質植物蛋白,兩者互補營養倍增;胡蘿蔔維生素A含量高,經常食用能增強幼兒體質。

  秋期幼兒育兒知識:練就巧嘴寶寶的五要點

  面對剛出生的寶寶,能聽懂大人說話都很難,但他們的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卻很強。如何才能練就一個巧嘴的好寶寶呢?家長們一定要記住以下5個要點。

  剛出生的寶寶是聽不懂成人說話的,但如果媽媽總是衝著他微笑,和他說話,時間一長,這些語言資訊便會存在了寶寶的腦子裡,隨著寶寶的智力發展,和多次的語言重複,寶寶就能明白原來抱著我的人是媽媽。當寶寶到一歲時,就能學會叫爸爸、媽媽;當有人對寶寶說:“你的玩具呢?”他已經明白話的意思,便會轉身去找。若寶寶指著奶品,爸爸媽媽馬上想到寶寶口渴或飢餓了,於是把奶瓶遞給他,若爸媽滿足了寶寶的要求後會導致寶寶的語言發展緩慢,因為寶寶不用說話,成人就滿足他的要求,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如果寶寶口渴時,你可以遞給他一個空水瓶,當他十分想喝水時,就會努力去說“喝”,只要說出一個字,家長就要鼓勵他,這是很大的進步。因為,寶寶已經懂得用語言表達。

  寶寶語言的發展有階段性,家長和寶寶說話時不可使用兒語,通常寶寶都是從單詞句逐漸發展為多詞句,直到說出完整句子的幾個階段中,父母應瞭解規律後,再對孩子進行教育,但也不要太遷就他,想要引導孩子語言向更高的階段發展,就要通過正確的教育。寶寶在1歲左右時,處於單詞句階段,會經常發出一些如:“飯飯”、“奶奶”、“抱抱”等重疊詞,還會結合表情、動作來準確的表達他的願望,當張開雙臂就是要抱抱。當寶寶到一歲六個月時左右,就進入了多詞句時期,已經能用二三個詞組合表達意思。開始說如“媽媽喝”、“要奶奶”等。快到2歲時,出現簡單句,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說出“媽媽抱寶寶”,“寶寶吃飯飯”等。在這些發展階段中,孩子因語言發展限制,而不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只好用小兒語。因此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使用兒語和寶寶說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家長不可重複說寶寶的錯誤發音,雖然寶寶已經能用基本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但有很多寶寶還存在很多如把“兔子”說成“兔紙”等發音不準的現象。這是因為語言發育器官還未完善;聽覺和發音的調節能力很弱,無法正確的分辨讀音,還不能準確發音;不會運用發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發“子”、“吃”的音時,舌要向上,呈勺狀,有種懸空感,但寶寶卻不會做這種動作,只會發平舌音,於是錯音就出來了。父母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不要學孩子發音,而要用準確的發音和寶寶說話,在長時間正確的語音指導下,寶寶發音會逐漸準確。有的家庭中語言環境複雜,爸爸媽媽各有各的方言,這會阻礙寶寶的語言發展,結果是寶寶說話晚。

  總結:家長錯誤的教學方式,會阻礙了寶寶的語言發展。寶寶語言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家長要充分掌握以上5點規律後,才能給孩子的語言發展給予最恰當的幫助。在最短的時間內,練就寶寶巧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