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藥的功效和作用介紹

  白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除去外皮的根。芍藥是我國藥用傳統花卉,有悠久的栽培歷史,馳名中外,其根併入藥。主產于山東、安徽、浙江、四川、貴州等省。現在,就來看看以下兩篇文章來了解一下吧!

  白芍的功效作用

  “白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除去外皮的根。芍藥是我國藥用傳統花卉,有悠久的栽培歷史,馳名中外,其根併入藥。主產于山東、安徽、浙江、四川、貴州等省。白芍按產區可分為三大類:產於浙江的稱“杭芍”,產於安徽的稱“亳芍”,產於四川的稱“川芍”

  古代有“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的說法,由於芍藥具色、香、韻三者之美,歷代文人倍加讚頌。芍藥分赤芍、白芍,赤芍活血祛瘀,白芍和血養陰,屬於祛邪固本的良藥。 白芍味苦、酸,入肝經。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肝陽。中醫藥界有一首小詩描述了白芍的外觀特點與功效:“白芍條勻兩頭齊,堅重粉色菊紋細,補血斂陰平肝陽,柔肝止痛用之宜。”

  白芍的功效與作用

  01

  用於月經不調,自汗盜汗

  白芍能養血斂陰,治婦科疾患,常與當歸、熟地黃、川芎等藥配合應用。本品如與桂枝同用,能協調營衛,用以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自汗而惡風;與龍骨、牡蠣、浮小麥等藥同用,可斂陰潛陽,用治陰虛陽浮所致的自汗、盜汗等症。

  02

  用於肝氣不和所致的疼痛。

  白芍功能養血而柔肝,緩急而止痛,故可用於肝氣不和所致的胸脅疼痛、腹痛及手足拘攣等症。治脅痛,常與柴胡、枳殼等同用;治腹痛及手足拘攣,常與甘草配伍;如治痢疾腹痛,可與黃連、木香等同用。微寒。

  03

  用於肝陽亢盛引起的頭痛眩暈。

  白芍生用,能斂陰而平抑肝陽,故可用於肝陽亢盛的頭痛、眩暈等症,常與桑葉、菊花、鉤藤、白蒺藜等同用。

  04

  美容養血

  在中醫理論中,白芍有養血的作用,可以治療面色萎黃、面部色斑、無光澤。

  白芍的選購

  乾燥根呈圓柱形,粗細均勻而平直,長10~20釐米,直徑1~1.8釐米。表面淡紅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顯的縱皺及鬚根痕,栓皮未除盡處有棕褐色斑痕,偶見橫向皮孔。質堅實而重,不易折斷。斷面灰白色或微帶棕色,木部放射線呈菊花心狀。氣無,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長、勻直、質堅實、粉性足、表面潔淨者為佳。 根條細瘦彎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鬚根痕較多,質鬆,粉性小,斷面射線不明顯,品質為次。

  白芍的炮製

  芍藥通過不同的炮製方法,能夠產生不同的功效。白芍生用斂陰平肝作用較強;白芍炒後長於養血和肝,多用於肝旺脾虛痛瀉者;白芍酒炒後偏於養血活血,血虛兼寒凝血瘀之證最宜;白芍醋炒增強柔肝止痛之力。

  芍藥的功效與作用

  芍藥為毛茛科植物。芍藥為多年生草本,高50-80釐米。下面我們來分享一下芍藥的功效與作用。

  芍藥根肥大,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莖直立,光滑無毛。葉互生,具長柄;2回3出複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長8~12釐米,寬2-4釐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葉緣具極細乳突,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脈在下面隆起,葉基部常帶紅色。花甚大,單生於花莖的分枝頂端,每花莖有2-5朵花,花莖長9-11釐米;萼片3,葉狀;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紅色或紅色,雄蕊多數,花葯黃色,心皮3-5枚,分離。脊莢果3-5枚,卵形,先端鉤狀向外彎。花期5-7月。果期6-7月。每年於夏、秋採挖已栽植3-4年的芍藥根,除去根莖及鬚根,洗淨;颳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發軟,撈出晒乾。以根粗長,勻直,質堅實,粉性足,表面潔淨者為佳。

  芍藥的功效與作用

  芍藥是優良的美化環境花種,在我國古典園林、庭院之中,常以成片芍藥種植於假山奇石之間,曲橋涼亭之畔,以點輟景色。

  芍藥是傳統的藥用花卉,其根經過加工,是良好的中藥材,名曰:赤芍、白芍,其性微寒、味苦,有活血通經、養血斂陰、養肝、鎮痙、解毒之功效。

  南齊《名醫別錄》中道:“白芍藥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治時行寒熱,腹痛。”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芍藥根含芍藥甙、牡丹盼、芍藥花甙、苯甲酸、揮發油、脂肪油、樹脂、鞣質、糖類、澱粉、蛋白質等。其性涼,味苦酸;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功效;主治胸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