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臨床表現介紹
帶狀皰疹是一種常見的面板疾病。那麼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帶狀皰疹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呢?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帶狀皰疹的臨床表現
1.典型表現
發疹前可有輕度乏力、低熱、納差等全身症狀,患處面板自覺灼熱感或者神經痛,觸之有明顯的痛覺敏感,持續1~3天,亦可無前驅症狀即發疹。好發部位依次為肋間神經、頸神經、三叉神經和腰骶神經支配區域。患處常首先出現潮紅斑,很快出現粟粒至黃豆大小的丘疹,簇狀分佈而不融合,繼之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發亮,皰液澄清,外周繞以紅暈,各簇水皰群間面板正常;皮損沿某一週圍神經呈帶狀排列,多發生在身體的一側,一般不超過正中線。神經痛為本病特徵之一,可在發病前或伴隨皮損出現,老年患者常較為劇烈。病程一般2~3周,水皰乾涸、結痂脫落後留有暫時性淡紅斑或色素沉著。
2.特殊表現
***1***眼帶狀皰疹 系病毒侵犯三叉神經眼支,多見於老年人,疼痛劇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潰瘍性角膜炎。
***2***耳帶狀皰疹 系病毒侵犯面神經及聽神經所致,表現為外耳道或鼓膜皰疹。膝狀神經節受累同時侵犯面神經的運動和感覺神經纖維時,可出現面癱、耳痛及外耳道皰疹三聯徵,稱為Ramsay-Hunt綜合徵。
***3***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帶狀皰疹常伴有神經痛,在發疹前、發疹時以及皮損痊癒後均可發生,但多在皮損完全消退後或者1個月內消失,少數患者神經痛可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稱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4***其他不典型帶狀皰疹 與患者機體抵抗力差異有關,可表現為頓挫型***不出現皮損僅有神經痛***、不全型***僅出現紅斑、丘疹而不發生水皰即消退***、大皰型、出血性、壞疽型和泛髮型***同時累及2個以上神經節產生對側或同側多個區域皮損***;病毒偶可經血液播散產生廣泛性水痘樣疹並侵犯肺和腦等器官,稱為播散型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中藥治療偏方
1.毒瘀並解方
黃芩10~15g,山梔10~15g,莪術10~15g,元胡6~10g,豬苓15~30g。將上藥***除元胡外***用水浸泡30分鐘,先將元胡放入,煎20分鐘,再與餘藥同煎30分鐘,每劑煎2次,將所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溫服。服用本方時,忌食辛辣油膩之品。
黃芩性味苦寒,清熱解毒,燥溼瀉火,用以為君;山梔為臣,與黃芩共奏清熱解毒之效;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元胡活血散瘀,行氣止痛,二者為佐藥,共奏疏達氣血之瘀滯而止痛之功效。豬苓利水滲溼,驅邪從小便而走,佐助君藥清熱之功。全方藥簡力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而達消疹止痛之效。
2.活血散瘀湯
桃仁、紅花、丹蔘、乳香、沒藥、木香、枳殼、元胡索、川楝子、紫草、板藍根。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煎30分鐘,每劑煎2次,將所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溫服。服用本方時,忌食辛辣油膩之品。
此證多屬毒邪偏盛,雖經治療,毒熱未盡或氣陰兩傷致氣滯血瘀。桃仁、紅花、丹蔘、乳香、沒藥活血化瘀止痛;木香、枳殼、延胡索、川楝子行氣止痛;佐以紫草、板藍根清解餘毒,全方共奏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功。
3.烏梅丸加減
烏梅30g,附子3g,肉桂2g,細辛2g,乾薑3g,黨蔘18g,當歸9g,黃連6g,黃柏15g,黃芩12g,木香12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服。
烏梅丸現代多收入驅蛔劑,實為治厥陰病之總方,方劑組成寒熱並用,邪正兼顧,具有扶正祛邪,調和寒熱,止痛除煩等功效。方中黨蔘、當歸、肉桂、乾薑、附子、細辛溫養氣血,理虛止痛;烏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黃連、黃柏、黃芩清熱燥溼,斂浮陽以溫下焦,並可制桂、附、姜、辛大熱之烈;增以木香行氣調中,既增強止痛效果,還能健脾消食,使苦寒不傷胃,補虛而不呆滯;諸藥合用,可充分發揮抗炎抗過敏,調節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使寒散熱除,升降復常,氣血調和,腹痛得解。
4.越鞠丸加減方
蒼朮10g,生香附15g,撫芎15g,炒梔子6g,神曲10g,厚朴6g,澤瀉10g,枳殼6g。日1劑,水煎服。
本方香附、川芎、厚朴、枳殼行氣止痛,蒼朮、澤瀉、梔子祛溼,神曲保護胃氣,諸藥合用,共奏行氣解鬱,利溼止痛之功。
5.清解湯
銀花30g,連翹15g,紫花地丁30g,夏枯草30g,大青葉15g,粉丹皮15g,苦蔘12g,炒側柏30g,炒荊芥12g,炒梔子12g,玄蔘12g,蒲公英30g,水牛角片40片。水煎服,日1劑。加減應用加服紫血丹,每次1支,日2次。
銀花、連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佐以粉丹皮、苦蔘、玄蔘等清熱涼血而獲效。
6.雄黃冰片塗劑
雄黃、冰片、青黛各10g,粉碎成細粉,將3種藥粉末混勻,加入75%酒精300mL,調勻。密閉儲存。用時搖勻,每晚臨睡前清潔患處後,取本品適量在患處塗薄薄一層,塗抹均勻後覆蓋紗布並固定。第2天早上洗去。連用10天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