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被照顧的誤區
誤區一
老人走路越來越慢是正常的。調查發現,高達78%的人誤以為老人走路越來越慢是正常的。因為這個常見的誤區,反而讓平衡感不好、關節疼痛、視力差等真正讓走路變慢的原因被掩蓋,而忽略應該到醫院就診尋求治療。
誤區二
跟老人說話要拉高聲調。當照顧老人時,很多人以為只要在老人家耳朵旁尖聲大喊,就能讓耳背越來越嚴重的老人聽得清楚。其實,這樣做會造成反效果。和老人說話時,聲音可以大聲,但是要用低沉、慢速的方式,才能讓老人聽得清楚。
誤區三
年紀大了晚上就會睡不好。超過五成的人誤以為年紀大了,晚上就會睡不好。實際上,這是因為生理變化,老人睡眠時間會整體提前。換句話說,早睡的老人理論上就會早起,可是卻常被認為是失眠或睡不好。
誤區四
老人應該吃糊糊爛爛的食物,比較好消化。調查發現,半數的人認為要讓老人容易消化,最好將食物處理得糊爛。實際上,常吃糊爛的食物,會因為缺乏色、香、味,而讓食慾減低,反而造成老人營養不良。
誤區五
吃氨基葡萄糖可以治癒或預防骨質疏鬆。針對廣告上常出現的“保骨靈藥”———維骨力***主要成分是氨基葡萄糖***,調查中發現,仍有30.7%的民眾認為氨基葡萄糖可以治癒骨質疏鬆。根據國外的研究,氨基葡萄糖不能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只對修復關節軟骨退化有幫助。
誤區六
補充銀杏能預防老年痴呆。國外調查顯示,銀杏萃取物只能對已經有老痴的患者具有某種程度的治療效果,但是對沒有老痴的人,則是無法預防的。但是在調查中卻發現,近一半的人認為銀杏能預防老痴。
誤區七
老人每天都應該排便。很多人以為一定要每天上大號才正常,否則就是有便祕的問題。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說,這種想法是錯的,只要規律排便,即使一天三次到三天一次都算正常。
“即使每天都排便也不代表沒有便祕,沒有每天排便也不代表便祕,”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劉建良分析,便祕的定義除了看次數***每週排便次數小於3次***,還要看品質,像是排便時是否費力、糞便呈團塊狀、解便不乾淨的感覺、肛門阻塞感、甚至需要用手協助排便等等。而且,有些疾病、藥物或生活方式會加重便祕問題,例如鈣片、鐵劑、止痛藥、***、胃藥、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肛門疼痛或痔瘡、缺乏活動、喝水量過少等等。
詹鼎正指出,這次調查的主要內容多是醫生在門診上常常碰到、覺得病人容易犯錯的問題,從結果發現,大多數人對於照顧老人健康存有許多錯誤認知。例如,老人普遍對於保健食品的預期與期待過高,如果使用不當,反而會與常見的慢性病藥物產生互動影響的風險。照顧老人時,需要學習專業科學的保健知識,這樣才能提高生活品質。
- 老年人被照顧的誤區
- 夫妻忠誠承諾書範文
- 關於股市名詞術語解釋
- 有關知識的名人名言100句_形容知識重要性的名言警句
- 小學生春節節手抄報
- 牙齒過敏是怎麼回事
- 想念愛情的名言
- 給獅子座帶來運勢的幸運物有哪些
- 江蘇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習題附答案
- 目前最適合新手創業的好專案
- 足療按摩廣告詞
- 周公解夢吵架被追殺什麼寓意
-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答案課時作業本答案
- 好玩的經營類單機遊戲有哪些
- 宋朝的娛樂是怎樣的
- 害羞的男生簡筆畫怎麼畫
- 抽菸的危害漫畫圖片精選
- 有趣的英文小笑話和幽默故事
- 愛科學數學手抄報
- 兒童畫畫簡單城堡圖片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