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戴香包優秀作文
在端午節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會有戴香包的習俗,關於戴香包,你有怎樣的感想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範文一
小時候,端午的香包飄著幽香,姥姥手中的針線又在忙。
長大了,端午的香包是她的禮葬,姥姥已不再我身旁。
而現在,端午的香包是一串念想,姥姥的愛在外婆橋上。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很期待過端午節。誘人的粽子讓人垂涎三尺,長長的米粒煮得泛黃,裡面包了豆沙或棗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紅的顏色,四角倔強的翹著,可愛極了。包粽子的葉子上沾滿了水,也沁入一點米的香味。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餡兒。餡兒甜甜的,有了米,這種甜也不膩了;米中融入了棗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我常常是吃得滿嘴“小鬍子”,媽媽見了笑我是隻“大臉貓”。我卻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頭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外婆會笑著看著我,慢慢挪動步子於床前,從枕邊的針線筐中取出幾個香囊。那時外婆還只有我一個孫輩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會有五六個外婆做的香包。這些香包各式各樣,在我記憶中,似乎沒有重樣兒的。外婆那時手還很巧,會做很多種圖樣。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陽、月亮、星星的;還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他無論做什麼,就像什麼,雖說沒達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絕不比路邊買的那些差。
雖然我並不怎麼喜歡香包的那種味道,但那無疑是我那時的最好飾品。於是,我國的滿身都是德,猶如天花亂墜。效益看著我,笑我臭美。我才不管她說什麼,依然“孤芳自賞”,跑去媽媽面前玩了。
現在物是人非,我穿過了金色的童年,慢慢長大了,表弟已經七歲,外婆也去世很久了。我們家端午節的習俗只剩下了“吃粽子”。沒有外婆香包的保佑,我依然平安的成長著,一天又一天。但有時心裡卻十分空洞,越臨近端午,越是如此。
懷念我親愛的飾物――外婆充滿愛意的香包。
範文二
有一個傳統的說法,認為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也有的說是紀念伍子胥,還有的說是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五花八門的說法就越來越多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唱著這段民間的兒歌,我走進了鄉村,我走進了端午節。
還記得小的時候,我和媽媽來到了奶奶家,看見奶奶一隻手裡拿著一塊花布頭,另一隻手拿著一個像勺子一樣東西,把一些蒲公英、野菊花和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花和草。奶奶把花草舀出一勺放進花布頭裡,再迅速地把花布頭包成三角形、正方形、六邊形……並遞給姑媽。姑媽穿針引線, 縫好後, 就找了兩根繩子,一根是紅色的,下面還有絲帶;另一根是彩色的。姑媽把彩色的繩子繞了一個圈,並用針把圈固定住,又把紅色的繩子穿過圓圈並打一個結,一個香包就做好了,不一會兒,一個個香包展現在我和媽媽面前。"哇!我要!要!"我伸手就要把香包拿過來,對奶奶說:“寶寶要包,寶寶要包!”奶奶把花布頭和木勺遞給了我,我把一勺放進花布頭裡,然後把花布頭折成三角形,接著穿針引線, 可做好的時候,卻活看像一個瘦乾巴,簡直和奶奶做的沒法比。
媽媽接著說:“寶貝,加油!再做一個!”那時我明白了“驕兵必敗”的道理。我長大了,不會因為一點小事而沾沾自喜,我相信,通過一次次的努力 ,一個個香包會做的更好、更完美!
範文三
端午節馬上到了,老師說:“在端午節那天要在身上灑上雄黃酒,戴上香包,就會保佑你一生平安。”我想在端午節那天買一個香包,可是我又覺得做一個香包更有意義。
我東瞧瞧,西瞧瞧,不知不覺來到了東洲路。無意間發現了一間一元超市。走進門,叔叔問:“你要什麼東西?”“請問有香料嗎?”有你等著,我馬上給你拿。”買完了薰衣草和艾葉草,我就完成了做香包的第一步。
我回到家,拿出一塊紅布,在上面畫了一個較長的長方形,再剪下來。接著我開始縫,先把長方形對摺,沿著兩條長開始縫。剛開始縫還簡單的,然後我就加快速度,“哎喲,哎喲,疼死我了。”我尖叫道。趕快放下針生怕再被針扎到,就急忙跑去請教媽媽,“媽媽,為什麼你平時縫衣服時縫得又快又好呢?而我卻扎到了手。”“這叫熟能生巧”媽媽撫摸著我的頭說。我聽了後,又一次拿起針小心翼翼地縫著,縫啊,縫啊,終於縫好了。“耶,我成功了!”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很開心,因為我懂得了做什麼事都不能半途而廢。
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