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元宵節習俗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在海南過元宵節,有哪些不一樣的風俗習慣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獨具特色換花節

  正月十五,海口有雄獅鬧春、花謎戲春、瓊劇、歌舞慶春等多項活動,而最具特色的當屬換花節了。每到這天,府城華燈齊放,人流如海,鮮花滿街。海口許多人,特別是青年人,紛紛手持鮮花,沿著海府大道湧向府城,形成一支換花大軍。換花者心理因人而異,多數人換花意在新春伊始,互相祝福而已。青年人則把換花節當作交朋結友的大好時機,願以花為媒,覓到知音。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古老的換花節已被人們賦予許多新意,但其風格永遠是浪漫和溫馨。每到農曆正月十五,不分民族、年齡的大批人潮便會湧到府城鎮來參加換花節。

  元宵吃艾粑收穫吉祥與幸福

  “定安艾粑飄出椰香濃”,元宵吃艾粑,是定安各地的傳統。艾粑是用糯米粉包餡料製作的小吃,有各種餡類,芝麻類、花生類、椰絲類等。但它並不注重餡料,而更為注重糯米皮是否蒸得柔軟滑而不粘,這才是真正的功夫。剝掉外面的一層綠綠的葉子,輕輕地咬一口,粘粘的,滑滑的,甜甜的,軟軟的,一股清清的椰香。元宵吃艾粑象徵吉祥和幸福,甜蜜和芬芳,豐收和歡樂,友好與情誼。

  “人偶同演”鬧元宵

  臨高元宵節都有演木偶戲的習慣。木偶戲,又叫“公仔戲”,已有四百年曆史,以瓊劇唱腔與表演為基調,在人物上與瓊劇一樣也有生、旦、雜、醜等角色之分。臨高木偶戲的特點是“人偶同演”。舞臺不設布幛,演員化裝與木偶同時登臺合演,演員擎仗頭木偶化裝登臺,互為一體,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為我國木偶藝術園地稀有的劇種。臨高木偶戲據說最早源於當地村民祈求平安而演出的一種戲。

  海南人民熱情踩高蹺,慶祝元宵佳節的到來

  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之稱的臨高,元宵的活動多姿多彩,除了演木偶戲,還有鄉土味濃厚的鼓樂。正月十五的晚上,文瀾江畔,一片歡騰,臨高城鄉群眾,唱漁歌“哩哩美”,對山歌“嚨麼哩”,舞龍舞獅,敲鑼打鼓,歡歡喜喜鬧元宵。

  元宵節簡介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由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