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這個詞是在20世紀初由美國人事管理協會率先提出的,是研究什麼?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的方法

  研究關係的一個主要障礙在於美國特有的有關自主和聯絡的極化現象。從這個觀點來看,一個人或者是將經歷和行動都投入到自我中***正如美國文化所重視的一樣***或者是專注於關係中的他人並且被關係中的他人所佔用***被認為是無力的、較差形式的努力***,但是這種極化現象使得人們對一些重要現象的理解成為不可能。例如,自我中心佔主控地位的心理學在搞清女性發展的意義方面已經被證明是相當無效的。

  男性的發展強調分離和邊界,與男性相比較而言,女性的成長伴隨著日益複雜和分化的與他人的交流形式。對女性來說,關係是核心的,女性將她們自己錨定在與他人的相互關係網中。這些關係存在於不同的水平上,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和明顯的細微差別以及聯絡的影子。當我們更為清楚地看女性是如何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注意到男性也在做類似的事情,只是更加隱蔽一些,並且不像女性那麼專心、那麼熱衷談論。

  關係和個體性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行動只能在一個關係矩陣中產生;自體是通過他人來發現的;發展關係到與他人保持聯絡並從中分化出來。正如吉利根所說,“只有當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絡中時,我們才知道自己是單獨的,並且……只有當我們將他人從自我中分化出去,我們才能體驗到關係。”

  對女性的研究使我們明白,對人際間關係的重視並不一定非要排除能力和創造力,合作和團體努力能夠影響進步,知識是能夠被聯絡起來的、充滿熱情的,並且是前後相關的,同時又是假說、演繹而且以權威為基礎的***Belenky等人,1986***。如果關係並不一定與能力和自主相沖突,我們就不必那麼害怕它,因此,作為心理學家,我們更願意在這方面花費精力,看看會發生什麼。但是即使我們現在更贊成對人際間關係進行認真的研究,我們也缺乏導航工具和路線圖。這一人際關係領域,是一個不同種類的處境。它存在於個人主觀的和情感的、象徵性的、超越知識而無法知曉的領域中。這裡的很多真正有關係的事物都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繼弗洛伊德將人類生活劃分成工作和愛之後,很多學者對人類生活的基本的二元性做了很多評論:行為和存在***Erlich and Blatt,1985;Guntrip,1971***、自我定義和人際間關係***Blatt,1990***、工具性和表達性***Parsons,1964***、執著性和興奮尋求性***Balint,1959***,所有這些都是對人類生活的兩軸的不同命名。大衛·貝肯***David Bakan,1966***研究了這些相同的二元性,將它們表明為主宰性***包括自我確認、掌握、區分和分離***和交流性***圍繞著接觸、結合和合作***的極化。

  然而,貝肯沒有停留在命名的階段,而是繼續探索這種二元性。他也指出,原因在於人類特性中主宰性一面的本性,通常是強有力地將主宰性一面從交流性方面分離出來。因此,人類發展的這種主宰性觀點強調主宰性形式的達致***自我表達、個性和控制***,而否認並壓制交流面***這一面從本性上來說,是要克服分離,建立聯絡,與他人在一起,參與他人的事情的努力***。

  一個用主宰性的語言、從主宰性的觀點來闡述的理論強調發展的運動是朝向行動、能力、個性化和對孤獨感的舒適感。這樣一種態度,從本質來說,是否認交流性的。一個用主宰性的語言寫出來的理論不能闡明激情、關心和愛的能力,這是超越時間和次序的一種和他人在一起的狀態。那麼,是否有可能有一種理論是從交流性的角度來闡述的呢,或者理論創造本身就是一種主宰性的形式呢?我們能否有這樣一種關於發展的理論,更為詳細地描述了人們彼此之間建立聯絡的更為分化的形式,而又不否認朝向自我實現的行動?這樣一種理論將會沿著關係中的自體的成長之路來探索,假定個性化是朝向更強烈的擁有和分享,並且將發展看成是朝向更復雜的關係,而不是朝向分離的一種行動。

  有關人類的令人驚奇的一些情況是我們能夠通過很多複雜和變化的形式而彼此在一起。我們希望不管雙方如何,但要互相滿足我們的需求,這種努力時強時弱,其起伏變化成為文學作品和戲劇靈感的源泉。宗教和倫理規範承擔了教導我們應該如何與他人在一起的任務。對人類互動的迷戀推動了它自身在分析中的發展,分析人類彼此的互動是以一種閒聊的對話形式展開的。

  然而,在發展心理學中,沒有地方能夠清晰地表現出人類之間這種互換的活潑性。發展心理學家試圖將人類的發展看成是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並試圖解釋這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自體接管了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強的體驗。在我們當前的知識背景之下,個體的發展歷史被描述成從融合到分離的運動。

  我們能夠較好地描繪出的一幅有關“孤獨的自體”***lone self***的隱喻性圖片:獨行俠***Lone Ranger***形成了自主、自給自足和控制的發展目標。但是,我們該如何描述人們不帶任何感情的與他人嵌入在一起的方式呢,並且該如何定義他們的自私呢?畢竟,如果沒有唐託的話,獨行俠也不會成為現在的樣子。

  關係是心理學中的布朗運動,由於它們的非靜止狀態而難以研究。關係是遞迴性的:關係中的人們彼此互相修正。我們的理論傾向於認定自體或他人中有一方是靜止的。例如,我們直到最近才能從理論上包容這樣的事實,“母親”不是一個固定的實體。換句話說,母親部分是被孩子的反應所塑造的。例如,溫尼科特***Winnicott,965d***挑釁性地指出,並沒有嬰兒這樣的一個事物;只有母親–兒童構成的單元,並從此開始了他的理論。

  成熟關係中的人為了適應他人,會調整自己。因此,關係對於參與者來說是令人滿足的或是有意義的這一事實,反映了***雙方***互相適應的微妙且複雜的過程。因此,詢問關係中的自體***本身***的情況是沒有意義的。更正確的是必須詢問自體在關係中的情況,同時詢問關係的情況,因為它存在於自體內。基於對他人以及他人的需求的理解,人們將他們自身的一些方面帶入關係中。類似地,某一特定型別的關係的存在或許會不可磨滅地改變一個人自身的特點。

  結論

  就像雞與蛋的難題一樣,心理學發展的理論必須從自體或他人、分離或融合來開始講述它的故事。故事或者是從自體融合並向分離方向成長開始的,或者是從自體作為分離的個體向建立聯絡的方向成長開始的。故事起點的選擇決定了發展性故事展開方式的基調。

  故事開始的一種方式是做出相異之物的假定,並想象嬰兒是共生物質的一部分,雖然生理上分開了,但心理上仍然融合在一起。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開始,發展就成了關於分離、關於堅定邊界、關於解離、關於學會為自己做事情、關於從與他人的原始融合中發展出自體的敘述。在當代發展理論中,這一狀態的最好表述是瑪格麗特·馬勒做出的***Mahler,Pine and Bergman,1975***。發展的過程變成了更廣、更深層次的自我意識的同義詞。

  故事開始的另一種方式是假定自體是先前就存在的,並想象嬰兒生下來就是分離和孤獨的、沒有聯絡且無助的。發展就成了學習依戀、學習建立聯絡、學習尋求方式來滿足與人類環境接觸的複雜需求的故事。丹尼爾·斯特恩***Daniel Stern,1985***曾通過這個觀點寫過關於嬰兒的人際世界的文章,他認為發展是一種學習“與他人在一起”的過程。根據他的觀點,共生期是不存在的。只有到了核心自體和核心他人都存在的程度下,結合的體驗才會發生。在這種敘述方向下,發展過程是沿著與他人間更廣、更分化的聯絡的軌跡進行的。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變得能夠通過更加複雜的方式與他人產生關聯,這意味著我們與他人的互動作用的特性變得更加多面化。

  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爭論。對人類起源於融合、朝向分離的發展過程的理解,支援這樣一種心理學觀點,即主要用分離的術語來看待常態和健康。這些超心理學的爭論影響了那些由於衝突和症狀而尋求心理治療師幫助的人們的生活。如果我們是“獨立派”的,我們就更有可能將問題定位在有缺陷的分離–個體化方面,並且通過諮詢引導來訪者更堅定地堅持邊界,更好地忍受孤獨。如果我們是“聯絡派”的,我們的思考方向就會是幫助他們改善並擴充套件他們與他人的聯絡。

  我們日益深刻地理解到心理衝突是關係歪曲導致的結果,是飽受心中留存的過去與他人之間痛苦交往的折磨導致的結果,是滿足自己需求的努力遭遇失敗而導致的結果。當個體被他人貪得無厭或不恰當的需求折磨的時候,或者對他人的迴應不充分的時候,也會產生內部衝突。

  作為人類,為了生存我們需要從他人那裡獲取很多,但我們自身還不是完美的提供者,無法充分提供給他人所必需的情感供給。通常,關係中之所以存在不一致和衝突是因為情感供給的不均衡。一個人只有通過留下另一部分重要的需求不被滿足,才能從另一個人那裡部分滿足他的需要。在生活中,這種妥協也是心理病理學中的妥協。

  從分離的觀點出發來講述發展的故事常常會犯錯誤,但是單從關係的觀點出發來講述發展的故事也會重複同樣的錯誤。關係和分離是遞迴的過程。2與他人的分離使自體更穩固,使邊界更明顯,並使得自體能夠更大程度地從他人那裡分化出來。這些因素在關係中引起了更強的迴應。在這條脈絡上,很多理論學家***如Balint,1952;Erikson,1968;Kernberg,1980***指出,真正的親密關係只有在獨立的人之間才有可能建立。我們對自己是誰這一點了解得越清楚,我們就越能夠冒險與另一個人交往。我們對自己的邊界越清楚,我們就越能夠自如地體驗與他人之間一系列的情感和聯絡。

  關係中以及對關係本身的強烈迴應和可獲性反過來又改造了自體。我們與他人在一起的體驗也讓我們對自己有所認識。我們必須持續地根據自己的人際體驗來修正自己內部的自我模型。我們只有在他人***眼***中,通過他人並且和他人在一起,才能瞭解並發現我們自己。

  分離和聯絡是互相滲透的過程。雙方無論是在內部還是在外部都互相包含,這使情況更加複雜。內部方面通常包括自體的影象、他人影象和將他們結合起來的感情;外部方面通常會影響他人對我們的體驗和印象以及他們在未來進行迴應的可能性。換句話說,當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既是分離的又是聯絡在一起的。我們之間無論發生什麼,都會在內心產生一些情緒反應,也會使我對你的印象和對我自己的印象有所改變。我對你和對我自己的印象***包括我對我自己在和你的關係中的印象***的改變,也將影響未來我對待你的方式。我們之間發生的事情,也可能影響你對我的看法,以至於影響你未來對待我的方式。當人們談論他們的生活時,他們談及這種遞迴語言非常自然也非常簡單。另外,發展的理論卻是匆匆忙忙併且結結巴巴地把關係體驗在內部因素的倡導者和外部因素的擁護者之間進行分割,突出了自體,並把他人置於或明或暗的背景中,或者在有關人際體驗到底是什麼這方面,發展理論變得如此含糊,以至於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理論中自由投射我們自己的意思,還自以為我們在彼此交流。

  的意義

  1. 企業內人際關係的好壞與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有密切的關係;

  2. 人際關係對人的行為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

  3. 人際關係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重大的作用;

  4. 人際關係是團結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