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幼兒時期是人生髮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個性、情感、態度和很多心理品質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心理學把這一時期定義為人生髮展的關鍵期。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幼兒心理健康調查報告,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內容摘要】:健康是人類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目標。然而,對於什麼是健康,人們的認識並不完全一致。在許多人腦子裡,一提到健康就理解為身體沒病,體格健壯。這種單純的身體健康觀,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兒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兒身體保健教育,缺少幼兒心理衛生教育方面的內容,這種傾向不利於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克服傳統健康觀的片面性,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完全將健康剝離到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範圍,是當前我們工作中需要著重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健康 全面 身心並重 心理問題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為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說到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我就不得不說說我認為的心理健康的意義了。
1.幼兒心理健康的含義
在談到幼兒心理健康這個定義的同時,我們不可迴避的就是心理健康這個概念。究竟怎樣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係協調,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標準的心理狀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有一個現實的、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對於辦不到的事,也不會苛求自己。
2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發展的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確的生活目標,有自我發展的驅動力。因此,在困難和逆境面前能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對待和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並不斷前進。
3能和他人友好相處,善於協調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人,對人對事都能採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已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能採取友好寬容的、公平的、有理有節的方式處理,容易與他人合作和相處。
4主動適應環境,順應社會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地調整個人和環境的關係,不是環境順應自己,而是使自己適應環境。在任何複雜的環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個性上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有揚長避短、適應環境需要的應變能力,無論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是在順利環境中,都能很好地發展自己。?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難用一個統一標準來衡量,所以一般學者認為,應以整個行為的適應情況為基準,而不要過分看重個別症狀的有無。瞭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就可以幫助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狀況,並採取相應的心理衛生保健措施,從而達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兒心理教育是以“幼兒為本”,也就是把孩子當成與大人有著平等人格的人來關照,老師在關心與愛護孩子的同時,切莫丟掉“尊重”與“平等”,這兩種當代人文意識,老師不僅僅是蹲下來與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將大人的架子放下來,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雖小,但卻完全可以感受到這一種來自老師“母愛”般的關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老師的溫情關照下健康的成長。
1.如何關注幼兒心理健康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麼幼兒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其以後的發展就有可能出現人格障礙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兒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在家庭中凡事以他們為中心,而在集體中他們卻必須考慮到別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見,獨生子女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幼兒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導致在人際關係中無所適從,正如我國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所說:“人類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交往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而來的”。所以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更應該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小抓起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為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我們認為至少應包括下面這五條: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慾;
2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3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於助人;
4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
5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這五條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養,如何培養呢?我們不要忘記孩子的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為對孩子的終生教育的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恆,我們一定能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新世紀社會生活的棟樑之材。
三、當今幼兒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1、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認識不足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應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完備狀態”,將心理與社會適應這 兩個重要內容作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當多的幼兒園中,目前對健康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的水平上,還沒有實現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的轉變,因此,明視訊記憶體在著重生理保健輕心 理保健的現象。這種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普遍存在對幼兒心理健康知識的匱乏,在於對幼兒身心關係的認識模糊,在於沒有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許多人將幼兒心理的一些異常 表現看成為孩子成長中的自然現象,不去加以關注。
2、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缺乏嚴密的系統性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沒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迄今為止,全國除了少量的幼兒心理衛生、行為與情緒問題等方面的書籍之外,尚未見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著;二是在全國為數不多的開設有學前教育專
業的高校中,開設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課程 的極少;三是無論高校,還是幼兒師範,都沒有一本全國通用的幼兒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儘管《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了應做好幼兒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內容分散、零亂,大多體現在其他內容之中,如培養幼兒活潑開 朗的性格,引導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等。這些內容之間沒有一個內在的聯絡系統和統一的觀念,而且還有許多有關幼兒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內容沒有納入到教育之中或沒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視。這導致我們在對幼兒實施心理 健康教育時,大多隻能借鑑其他相鄰學科或中小學、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經驗,而且整合不夠。
3、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近年來,注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兒園日益增多,他們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而高校中不少 教師也開始重視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漸增多。但是,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脫離。一方面,高校中從事幼兒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較少深 入到幼兒園中去進行指導,更少去建立幾個點長期進行實驗;另一方面,幼兒園在開展此項工作時,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種對錶面現象的認識,不能由現象認識其實質,因此,在很多時候,其工作的最終結果,只能是一種 經驗的總結,而難以使之得到更深的發展,主題難以深化,妨礙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進行。
4.教師缺乏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
教育活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質、專業知識的結構及豐富程度。然而,在沿襲 已久的幼兒師範教育體系中,知識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勢發展的要求,這直接導致了幼兒園教師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缺乏。而紮實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是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與此同時,如何 把握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幼兒科學教育的關係,注意教育內容的整合,也影響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時下,在不少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與此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四、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兒童擁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兒童出生後4——6年,是形成健康的獨立意識的關鍵時期。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習得的是與成人直接接觸中感受最為真切、最為深刻的社會性行為。在這一時期,如果成人能積極鼓勵兒童的獨創性和想象力,就有助於培養其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的目的的勇氣。反之,兒童就會缺乏自信心,產生內疚感。我認為教師應做到如下幾點:
1.熱愛幼兒
教師對幼兒的愛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營養。只有沐浴在愛的甘霖下的幼兒才會有安全感,才能適應幼兒園環境,學會與同伴、教師交往,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幼兒總是先感受到成人對自己的愛,進而才能發展到愛周圍的人。如果教師不愛幼兒,幼兒就無法適應冷漠的幼兒園環境與溫馨的家庭環境間的巨大反差,就會怕上幼兒園,怕教師,患“幼兒園恐懼症”。
2.尊重幼兒
馬斯洛有一句著名論斷:“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之無愧的來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兒童是幼兒心理健康成長的前提,是幼兒人格和諧發展的保證。尊重幼兒,主要表現在平等、民主地對待幼兒,尊重幼兒發展的積極因素,讓幼兒主動地發展。幼兒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教師要尊重其權利和地位,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教師往往以長者自居,要幼兒聽命自己,否則就批評懲罰或斥責,要麼不準參加遊戲,要麼罰站„„其實,幼兒出現“對抗”行為一定事出有因,且這正是其獨立意識和自主性萌發的表現。因而遇到衝突,教師要研究其原因,再做處理。“聽話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陳舊觀念一定要剔除。另外教師要尊重幼兒發展的積極因素,給予其充分活動和自我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果成人的言行中處處體現著對幼兒的尊重,就會使幼兒意識到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是有價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從而幫助他們獲得積極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兒發現自己是被忽視的,又經常為做錯事遭到責備,幼兒會逐漸在心裡確認自己是無能的,進而導致幼兒喪失最基本的自尊與自信,建立起消極的自我概念。作為一種穩固的心理特徵,幼兒的自我概念一經確立,便會相對持久地保持下去。我們無法相信,一個整天要服從於成人指令或是不時遭成人指責的幼兒會構建出活潑開朗、寬容友善的人格特徵。因而“尊重幼兒”這一行為本身所內含的潛在教育價值是不該也不能被忽視的。
3.創設一個適合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首先,教師應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師情緒沮喪時,態度粗暴生硬;情緒愉快時,就無原則地遷就容忍。教師的情緒波動最易導致孩子產生心理障礙,所以教師應始終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使幼兒生活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之中。其次,要為幼兒提供充滿生機、能陶冶心靈的自然界環境,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陶冶他們的情操,培養其審美情趣。最後,教師要為幼兒提供一個自由活動的遊戲場所,以及有吸引力的玩具,讓孩子在自己的天地裡自由快樂地遊戲。兒童只有在自己選擇的有興趣的活動中,才能達到專注和自主,此時,他們的困擾將會消失,夢魘不再出現,行為問題會逐漸減少,食慾與健康也會恢復如常。如藝術教育活動就能充分發揮幼兒的愛美天性,使幼兒的人格變得高尚、精神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4.參與並引導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
同伴關係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指標。在同伴中受歡迎的幼兒會有安全感、歸屬感;反之,會產生孤獨感、自卑感。現在,獨生子女佔絕大多數,建立良好同伴關係對其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交往中,如引導幼兒在遊戲中學會合作;教育幼兒助人為樂;鼓勵小朋友在父母帶領下彼此串門等。在這種開放的環境中,幼兒交往機會將曾多,更利於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5.加強與家長合作
近些年來,幼兒產生情緒和心理問題的人數比例在升高。究其原因,大多由社會和家庭生活緊張、家庭變故、家庭教養態度和方式不當、家庭人際交往缺乏等原因引起。所以,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在思想及行為上必須保持一致。出現問題時,教師要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絡,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援,共同採取行動,消除幼兒心理健康障礙,這樣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後 記
其實,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幼兒素質教育這個系統工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在這裡,我們僅僅是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分析,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一方面有賴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與完善,另一方面,則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諸方面的共同努力。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而是關乎我們民族未來的大事。在這個方面,我們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氣魄和胸懷來投入其中,讓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沐浴著全社會呵護關愛的陽光下健康而快樂的成長,將來成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兒。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長,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德育教育的標誌,是提高幼兒整體素質的關鍵,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所謂“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可能給予孩子應對一生的知識和技能,而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創造的激情與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才是我們應賦予孩子的珍貴財富。作為教師要用愛撥亮每位幼兒心中的那盞"燈",揚起前進的風帆。只要人人都去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就能實現,那麼教育這朵花會越開越美。
篇2
一、幼兒心理健康現狀
在十幾年前,“心理健康教育”一詞,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非常陌生的字眼,直到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轉軌,素質教育要求實現人的全面而健康的發展,心理素質教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開始成為教育界及至社會各界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視。在中小學,我國一些學者開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幼兒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目前國內還沒有像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那樣如火如荼,可以借鑑的成果也非常少。
然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卻比任何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更為必要及迫切。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穩定發展、家庭幸福的 要求
目前,我們正面對市場經濟的浪潮,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文明、民主程度的提高,我們要接受風險、競爭、高節奏的考驗,要建立新型的人際關係,這些無疑對新一代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個體素質的優化,一方面將有力地推動整體素質的發展;另一方面,心理素質也可以直接成為社會發展的推動力。現代社會的競爭是科技競爭,而科技的發明需要的是高素質人才,現代社會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呼喚心理健康教育。當前我國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對人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場的活躍,將來就業求職的雙向選擇,對將來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提出了高的要求。如果在幼兒階段沒有解決好一些心理上的衝突,他們將來就難以適應社會對其的要求,更難面對挑戰。正如江澤民1990年10月13日在中國少年先鋒隊全國代表大會上致詞時所指出的:“一個民族的新一代沒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個民族就沒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此,社會的發展,民族的昌盛,都離不開國民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調查手段
調查工具包括
A家長/教師幼兒健康情況調查問卷
B 幼兒心理健康狀況問卷
C家長/教師訪談提綱
三、結論
1、對困難挫折態度
所謂對困難挫折態度也叫自責,就是責備自己。這種傾向走向極端就會過低評價自己,自責、自我鄙視、自我輕蔑。這種狀態是受悲哀和憂鬱情緒支配的。如果對這方面的症狀不盡快地加以科學有效的指導很容易造成學生的反社會性格的形成。
①、從本質上講,自責傾向隱蓋了人對外在的敵意和攻擊,是人在無法實現對外在的敵意和攻擊後轉而向內攻擊的結果。比如:孩子依賴父母-父母嚴厲懲罰孩子-孩子對父母抱有反感和敵意-這種反感和敵意表現出來時-父母越發嚴厲地懲罰孩子-此後孩子不能或不敢憎恨父母-孩子失去了憎恨的外在目標-於是憎恨的能量由外轉向內部-形成自責傾向。
②、另外,老師和朋友的懲罰、批評與指責也能引起自責傾向。當一個學生犯了錯誤後,被父母、老師和朋友責罵、懲罰,此後,他可能會感到無法生活或者是無法適應現實情況,並因此而對這些人老師和朋友產生憤恨與不滿,如果這些憤恨與不滿得不到順利的解決,就會產生自責傾向。
2. 衝動傾向是指易在某種強烈情緒的驅使下出現帶有暴發性或攻擊性的話語或行為。表現在有時無緣無故地想大聲哭大聲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無理由地想到遠處去,或想死等這種想幹危險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觀念。
產生衝動傾向主要原因有:
①、遺傳因素的影響。一些人的衝動傾向,往往起因於生來具有的情緒易變性和激情性。這種衝動傾向與其生物學的神經型別有關。對於衝動傾向特別強烈的人,就必須考慮到其是否屬於先天的衝動性和情緒易變性。
②、被強烈的焦慮所驅使。比如,在坐立不安無法靜止下來時,衝動傾向就會增強。有一些孩子由於反覆的人際關係衝突,出現了反覆的情感危機,為了避免被遺棄,他們極力與人建立情感關係,而採取了過度的交往方式,使言行帶有較強的衝動性。還有一些孩子自我心像對自己的看法、個人偏好及目的性不清楚或紊亂,不知如何與人相處,長期感到空虛,並伴有不踏實的焦慮感,因此,也容易有衝動性的行為。
③、後天的學習與模仿。有一些具有衝動傾向的孩子,其父親或母親的言行也有較強的衝動性。在長期的生活交往中,孩子不自覺地學習和模仿了父母的言行。
④、衝動行為的不當強化。有一些孩子在起初出現衝動性言行後,沒有受到及時的制止與懲戒,反而得到了某種獎勵,因而衝動性行為得到強化,並發展起來。比如,孩子想要某種東西沒有如願,於是,他發脾氣扔東西,結果父母不但沒有懲罰他的不良行為,反而滿足了他的要求,從此,孩子就會習慣於用衝動性行為來達成自己的願望。
大多數學生的衝動傾向與焦慮有關,部分起因於生來具有的情緒易變性和激情性,或與學生外向性格等遺傳因素有關。教師可在學生管理過程中指導孩子與人交往的方法,在行為上設定清楚的界限以防止衝動行為的不斷強化,並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篇3
一、幼兒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我園對4~5歲的幼兒做了一次心理健康調查問卷,發出調查問卷197份,收回有效問卷165份。
家長反饋中有心理健康隱患的幼兒佔20%。反映最常見的心理問題:性格情緒問題佔60%、社會行為方面佔18%、人際交往問題佔12%、認識方面的佔7%、突出表現為任性、膽怯、懶惰、脾氣暴躁、感情脆弱、自私、獨立性及社會交往、合作能力差等不良個性。
另據正安精神衛生中心對正安縣300名4~5歲的幼兒心理健康調查顯示,
8.8%的幼兒有不良習慣,11%的幼兒情緒抑鬱、自卑,5.8%的幼兒焦慮、緊張,20%的幼兒表現多動、坐立不安、25%的幼兒偏食、22%的幼兒性情古怪。
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不盡人意,如果這些問題得到及時糾正,將可能成為他們今後產生心理問題的隱患。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構想
一家庭中的幼兒心理教育
一是應給予孩子充分的撫愛。包含體貼、關心、愛護、依賴等。它能帶給幼兒滿足與溫暖,使幼兒體會到生活充滿幸福與光明,從而心情愉快,積極向上。並且會深切真摯地去愛別人。愛是促使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動力。母愛更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精神支柱,母愛不適當主要表現在溺愛上,對孩子一味遷就,缺乏嚴格要求,結果造成孩子驕橫成性,散漫無羈,對父母及其他人漠不關心。
二是應充實孩子的生活內容。孩子的生活應該是豐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學習、勞動,有適當的遊戲、娛樂。有的家長忙於工作,對孩子除在吃穿上給予滿足外,對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關心。有的家長望子成才心切,過多安排孩子學習,致使孩子精神緊張,興趣偏狹,生活能力差,影響人格的健全發展。
三是應為孩子營造和諧平穩的環境。即和諧的家庭環境、順利的學習環境及必要的物質生活。比較平穩、少曲折的環境,對幼兒的心理衝擊力較小,幼兒容易適應。不至於產生不健康心理。反之處於逆境中的孩子往往缺乏教育引導,而在心理上受不住衝擊,出現反常心理。美國霍爾姆等人曾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生活變動量大會出現較高心理髮病率。例如:父母吵鬧、離婚等會使幼兒發生心理變態,產生緊張、焦慮、悲傷、恐懼、消極、自卑等心理。不過,若能加以正確的引導,給予精神及物質的支援,培養他們以較強的意志、正確的態度來對待挫折,那麼孩子也能身心健康的成長。甚至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二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
1、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幼兒教育目標相對應。一方面,教育目標要通過教育內容才能得到落實;另一方面,教育內容也必須以教育目標依據。如:在培養幼兒關心父母、長輩方面,教育設計語言活動“孔融讓梨”、歌曲“小烏鴉愛媽媽”、“讓座”等活動,增強幼兒對親人的感情,進一步培養幼兒愛人之心。
2、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及個別差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與幼兒的接受能力相符合,這是由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所決定的。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幼兒知、情、行、意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選擇教育內容,並注意教育方法的靈活性、形式的新穎性、多樣性、實際性,堅持個別教育與集體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促進幼兒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協調發展,切忌從主觀意願出發,無視幼兒個體差異的不切實際的要求。
3、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與幼兒一日生活。主體性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教師利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設計豐富多彩的生活,讓幼兒在主體參與中來構件自己的精神世界,獲得人格的健康發展。如利用區角活動指導幼兒主動交往,克服膽怯心理;幼兒在玩遊戲是遵守一定的遊戲規則、自覺收拾遊戲材料培養幼兒的責任心等等。4、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幼兒所受社會影響同步。社會環境因素是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兒園應利用家庭、社群以及一切可能的社會力量,為幼兒創設一個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如:利用家長會、開放日活動、家庭教育講座等活動向家長宣傳幼兒心理健康知識、指導家長學習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方法,並且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統一方法。
三社會心理健康教育
社會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涉及面廣、影響因素多、工作量大的社會教育工作,必須發動和依靠社會的力量,包括專業健康教育機構,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各類宣傳和新聞部門等。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是健康知識的獲得、健康態度的形成及健康行為的培養的過程,知、情、意、行的互動作用十分複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發揮家庭、幼兒園、社會三方面的教育作用,才能正確引導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
三、目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培養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日益受到教師、家長和社會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城市編織幼兒園、家庭、社會共同關注的心理健康網路,但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一儘管幼兒園或多或少地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於沒有一套系統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大綱,加之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也較分散、零亂,許多幼兒園只是簡單地就近借鑑其他中小學或鄰近學科的經驗進行教育,因此收效甚微。
二在操作層面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確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途徑。高等園校和科研園所的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彼淙歡雜錐?睦斫】到?辛舜罅墾芯浚??芯慷嘁員ǜ妗?a href='//' target='_blank'>論文的形式出現,與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實際沒有很好的結合。對已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兒園來說,它們多是以實驗的形式進行的,而這種實驗往往只是涉及幼兒心理髮展的某一方面,缺乏系統性。
三目前,我國對幼兒健康維護的有關教育和研究大多還停留在醫學模式上。儘管在理論上非常強調幼兒心理健康的維護,但由於諸多原因,在幼兒教育的實際工作中仍然將重點放在幼兒的身體方面,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水平上,還沒有實現向生物——心理——社會——教育協調整合模式的轉變。部分幼兒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常常借鑑中小學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來進行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
四對家長來說,大部分家長能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們比幼兒教師更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教育能力,把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推到幼兒園。有的家長對幼兒心理健康的認識模糊,一方面希望孩子聽話就好,一方面又鼓勵孩子發展自我,甚至放縱和溺愛,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使幼兒處於一種矛盾之中,表現出冷淡、自卑、執拗、吝嗇、孤僻、膽怯等心理特徵。
四、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建議
一從目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看到。沒有完善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缺乏系統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體系和教育內容是限制其發展的關鍵。因此,需要各級部門轉變教育觀念,制定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標和主要內容與途徑,使各幼兒園明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知道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達到什麼樣的教育目標。同時,加強幼兒園、家庭、社會教育的聯絡,廣泛利用園內外各種教育資源,形成幼兒園、社會、家庭合一的教育環境。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幼兒教師和家長。因此,有必要對幼兒教師和家長普及幼兒心理健康知識,進一步提高教師、家長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使他們從幼兒心理髮展的特點與規律出發,適時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需要和特點制約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過程。使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遵循幼兒的心理特點,才能順利地完成教育教學活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時,要給幼兒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建立民主諧的師生關係,創設自由寬鬆的活動環境。尊重幼兒,關注幼兒,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盡力給每個幼兒創設成功的機會,滿足他們成就感的需要等等。
同時,應考慮以遊戲為主,寓教育於遊戲之中,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心理健康教育應儘可能具體化、形象化,具有新穎性。如通過孩子們所熟悉的動畫人物、故事、遊戲等來完成教育活動及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幼兒的心理素質,不是解決心理問題。對所有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不只是針對有心理問題的兒童,就顯得尤為重要。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有一句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願天下父母、教師能充分認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象重視身體健康一樣,去重視和關心幼兒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