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炒菜的小技巧與小祕訣

  為了我們的飲食健康,日常烹飪要多講究講究,對於各種食材的炒制和烹飪都是需要掌握好一定的技法的,那麼在家炒菜的時候可以掌握好哪些方法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家常炒菜的小技巧,希望能幫到你。

  家常炒菜的小技巧

  炒雞蛋:將雞蛋磕入盆中,加入少許溫水攪拌均勻,再倒入油鍋。炒時往油鍋裡滴少許酒,這樣炒出來的雞蛋蓬鬆,鮮嫩可口。

  炒蝦仁:將蝦仁放碗內,按每250g蝦仁加精鹽、食用澱粉各1g,用手輕輕抓搓一會後,用清水洗乾淨。炒出的蝦仁透明如水晶,爽嫩而可口。

  炒鮮蝦:炒鮮蝦前,用泡浸桂皮的沸水燙一下,這樣炒出來的蝦味道更鮮美。

  炒腰花:腰花切好後,加少許自醋,浸水10分鐘,腰花會發大、無血水,炒熟後潔白爽口。

  炒豬肝:炒前可用點硼砂和白醋漬一下,再用清水洗淨,因硼砂能使豬肝脆爽,白醋能使豬肝不滲血水,炒熟後,豬肝的口感特別好。

  炒豬肉片:將切好的肉片放在漏勺裡,在開水中晃動幾下,待肉片變色時撈起,瀝去水分,然後再下鍋炒,只需3—4分鐘就能熟,並且鮮嫩可口。

  炒牛肉片:炒之前,先將啤酒與麵粉調稀,淋在牛肉片上,攪勻後醃30分鐘,啤酒能使蛋白質分解,可增加牛肉的鮮度。

  炒豆芽:豆芽鮮嫩,炒時速度要快,斷生即可。但嫩豆芽往往有澀味,如果在炒時放一點醋,既能除去澀味,又能保持豆芽爽脆鮮嫩。

  炒洋蔥:將切好的洋蔥粘上面粉,再入鍋炒,這樣炒出的洋蔥色澤金黃、質地脆嫩、美味可口。炒洋蔥時,加少許白葡萄酒,則不易炒焦。

  炒青椒:要急火快炒。炒時加少許精鹽、味精、醋,烹炒幾下,出鍋即成。

  家常炒菜的常見誤區

  豆漿衝雞蛋。雞蛋中的黏液性蛋白會與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從而失去二者應有的營養價值。

  茶葉煮雞蛋。茶葉中除生物鹼外,還有酸性物質,這些化合物與雞蛋中的鐵元素結合,對胃有刺激作用,且不利於消化吸收。

  土豆燒牛肉。由於土豆和牛肉在被消化時所需的胃酸的濃度不同,就勢必延長食物在胃中的滯留時間,從而引起胃腸消化吸收時間的延長,久而久之,必然導致腸胃功能紊亂。

  小蔥拌豆腐。豆腐中的鈣與蔥中的草酸,會結合成白色沉澱物——草酸鈣,同樣造成人體對鈣的吸收困難。

  炒雞蛋放味精。雞蛋本身含有許多與味精成分相同的穀氨酸,所以炒雞蛋時放味精,不僅增加不了鮮味,反而會破壞和掩蓋雞蛋的天然鮮味。

  紅白蘿蔔混吃。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含量極高,但紅蘿蔔中卻含有一種叫抗壞血酸的分解酵素,它會破壞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一旦紅白蘿蔔配合,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就會喪失殆盡。不僅如此,在與含維生素C的蔬菜配合烹調時,紅蘿蔔都充當了破壞者的角色。還有胡瓜、南瓜等也含有類似紅蘿蔔的分解酵素。

  炒菜的錯誤方式

  炒菜後不刷鍋接著炒

  很多人為了省事或看鍋比較乾淨,往往第一道菜炒完後直接就炒下一道。其實,看似乾淨的鍋表面會附著油脂和食物殘渣,當再次高溫加熱時,很可能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所以,我們每炒完一道菜都要將鍋認真清洗乾淨後再炒下一道,這樣不僅減少了有害物質的產生,還能防止上一道炒菜的調味料和殘渣影響下一道菜的口感和色相。

  油冒煙時菜才下鍋

  等到油鍋冒煙,這時的油溫已經達到200℃以上,此時才把菜下鍋,其產生的致癌物會增加癌症風險,還會破壞蔬菜中的很多營養素。油在這種溫度下,不僅脂溶性維生素會受到破壞,人體中必需的脂肪酸也會受到氧化破壞,降低了油的營養價值。烹調時,應控制油溫在150℃~180℃左右。最簡單的方法是,把竹筷子插入油中,當其四周冒出許多小氣泡時,就表示溫度夠熱,菜可以下鍋了。

  剩下油炸的油仍用來炒菜

  很多人不捨得扔掉油炸過的油,還會繼續用來高溫炒菜或油炸。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為油經過高溫加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的油脂氧化產物,當繼續使用這種油高溫烹調時,致癌物產量會急劇增加。這類油應該避免高溫加熱,可用來做燉菜或者花捲等麵點。

  炒完菜馬上就關吸油煙機

  炒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而吸油煙機在排除廢氣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有的人喜歡炒菜結束後,馬上就關掉吸油煙機。事實上,吸油煙機排除廢氣也是需要時間的,炒菜結束後仍會有未排乾淨的廢氣殘留在廚房。炒完菜後,不妨讓吸油煙機繼續運轉3~5分鐘,確保有害氣體完全排出。還需要注意的是,炒菜時儘量關上廚房門,將窗戶開啟,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減少有害物質在廚房內的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