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有什麼好玩的

  一項偉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因為都江堰的存在,才有了成都平原的千里平川和“天府之國”的產生。被稱為古代水利的燦爛明珠。, 魚嘴分水堤、寶瓶口、伏龍觀、二王廟……小編帶你玩都江堰。

  魚嘴分水堤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飛沙堰溢洪道

  “洩洪道”具有洩洪徘砂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位;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迴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二王廟

  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是紀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二王廟古名“崇德廟”,建於公元494-498年,建築群分佈在都江堰渠首東岸,規模巨集大,佈局嚴謹,地極清幽。是廟宇和園林相結合的著名景區。佔地約5萬餘平方米,主建築約1萬平方米。二王廟分東、西兩菀,東菀為園林區,西菀為殿宇區。全廟為木穿逗結構建築,廟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環境,依山取勢,在建築風格上不強調中軸對稱。上下重疊交錯。巨集偉秀麗,環境幽美。

  安瀾索橋

  又名“夫妻橋”,位於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長500米。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古名"珠浦橋",宋淳化元年改"評事橋",清嘉慶建新橋更名為"安瀾橋",原索橋以木排石墩承託,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坐落於都江堰首魚嘴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從所考,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現在的橋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將竹索改為鋼索,承託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

  寶瓶口

  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巖的一部分。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伏龍觀

  伏龍觀位於都江堰市離堆公園由,其下臨深潭,因李冰降伏孽龍伏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詞、李公廟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撫祟實以為:“於雖齊聖,不先父食。況以公之賢:又有功於蜀,其施力程能固無待乎其子。今乃數典忘祖,於掩其父得無紊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