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有什麼講究
秋分是稻子成熟的季節,也是豐收的季節。秋分後天氣開始轉涼,季節的變換期內人容易因為溫度的不適應而產生各種病痛,如果不注意,甚至會讓身體的體質變得越來越差。那麼,想知道嗎?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吧!
《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學上,則把秋分作為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確切地說,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
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因為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祕”的原則,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陰陽所在不可出現偏頗。
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體質調養可選擇我國古代民間九九重陽***陰曆重陽節***登高觀景之習俗,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所有的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這是養生中的養收之一法,也是調節精神的一方良劑。
在飲食調養上,中醫也是從陰陽平衡方面作為出發點,將飲食分為宜與忌。有利於陰平陽祕則為宜,反之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對於那些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的老年人,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對發育中的兒童,如無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對痰溼質人應忌食油膩;木火質人應忌食辛辣;對患有面板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對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論是哪種人,其實質都應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而導致陰陽失調。飲食調養方面要體現“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
做到《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的:“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在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方面,中醫也是注重調和陰陽的。在食與藥的一體營養觀中,強調同屬天然產物的中藥和食物,某些性質,特別是補益或調養人體的陰陽氣血之功能本來就是相通的,有著水**融,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本草、方劑典籍中不難發現食藥同用的例證,古代醫者把烏雞、羊肉、驢皮、蔥、姜、棗等視為陰陽氣血之用,或調補胃氣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譜和菜餚中,又不難發現有很多藥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黃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當藥食調配得當時,可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