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夏季怎麼養生

  夏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是小兒生長髮育的良好時機,同時也是一些疾病的多發季節幼兒夏季養生的方法是什麼呢?想要知道嗎?下面跟著小編了解一下吧。

  幼兒夏季養生要預防

  1、預防小兒胃腸疾病

  夏天天氣炎熱潮溼是細菌、黴菌大量滋生的時期,食物、餐具極易受汙染。小兒的抵抗力弱,當小兒受涼受熱、或飲食不當、暴飲暴食後,都容易導致消化功能紊亂,患上胃腸道疾病。例如急性胃腸炎、感染性腹瀉、細菌性痢疾等。臨床表現多見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若小兒患胃腸道疾病後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預防小兒胃腸疾病的關鍵是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要特別注意衛生。吃瓜果要洗淨去皮,蔬菜要洗淨,並加少量蒜泥、醋,既能增加食慾,促進消化,又能滅菌解毒。生熟刀砧、案板須分開,外購熟食宜加工、加熱後食用。平素飲食宜清淡,以易於消化的食物為主、多吃蔬菜和水果、少量多次喝水、但不宜過量冷飲冷食等。在夏季進行適宜的戶外鍛鍊、對小兒的增長髮育、增強抵抗力也有幫助。

  2、預防小兒中暑

  小兒體溫調節功能尚未發育完善,或因體弱抵抗力差,不能耐受外界的炎熱天氣,當氣溫高,空氣溼度大,無風、汗蒸發困難、體內熱量積蓄過多時容易發生中暑,輕則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體溫不高,面色蒼白、面板多汗、重則甚至出現高熱、呼吸淺、脈搏弱、血壓下降、意識不清等症狀。若小兒出現輕微中暑症狀可將其安置到涼爽處,採用物理降溫的方法,同時飲用些淡鹽水、或5%糖開水等,休息後症狀可緩解並消失,若症狀嚴重需及時到醫院就診。

  預防小兒中暑的關鍵是平時應注意做好預防中暑的措施。戶外活動時,要避免強烈陽光的直接照射,例如戴遮陽帽遮擋太陽等;室內活動時,要保持開窗通風,降低室溫,同時穿著寬鬆、透氣、吸汗的衣服;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飲品宜生津開胃,清熱消暑如酸梅湯、菊花茶、綠豆湯、赤小豆湯等。

  夏季養生的誤區

  誤區1:大量出汗有益健康

  夏天出汗一方面可蒸發散熱,維持體溫的恆定;另一方面可排出多種有害的代謝廢物,如乳酸、碳酸、肌酐、尿素以及細菌的毒素等。所以在暑天只要能出些汗,小便通利,就不大會得病。若無汗少尿,常為暑病先兆。老年人汗腺萎縮,所以容易得暑病。

  那麼,為什麼出汗多了又不好呢?原因是蒸發散熱的效果以少量出汗為最佳;若是汗珠大滴流淌,其散熱效果反而不佳,徒然損傷津液和元氣。因為大量出汗可以丟失許多有用物質,導致機體缺鉀、鈉。據測定,汗液中還含有鋅、銅、鉻、鉬、鈷、碘等多種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和其他活性物質,所以出汗過多會導致脫水體虛。另外,大量出汗可使血液濃縮,血黏度增高,對動脈硬化者有誘發血栓和心肌梗死的危險。因此,在酷暑盛夏出汗較多時,要隨時補充水分和鹽分。平日三餐應多喝些菜湯,多吃些含水分多又富含維生素和鉀鹽的水果、蔬菜,如西瓜、黃瓜、菠菜、絲瓜等。

  誤區2:運動後大量喝水

  暑天運動必然會大量出汗。如果運動時間稍長,人體失水較多,必然會感到口乾舌燥。有的人運動後便大量飲水,一是覺得痛快,二是覺得大量飲水才能儘快補充身體需要,使體液平衡。實際上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人在運動時,體內大量血液存留在四肢肌肉中。如果運動後馬上大量飲水,勢必會使胃腸道部分血管急劇收縮,吸收能力減弱,且使人感到胃部沉重悶脹,妨礙膈肌的活動,影響正常的呼吸。因此,夏日運動後應適量補充點水,特別是鹽水,不要快速大量飲水。

  誤區3:赤膊涼快

  悶熱的三伏天,有些人總喜歡光著脊樑,以為這樣涼快,其實未必如此。從生理角度分析,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面板蒸發,而且還靠面板輻射等。據測定,在氣溫18-28攝氏度的環境裡,人體體溫的70%靠面板輻射、對流和傳導散熱;氣溫達到35攝氏度時,體溫主要靠面板蒸發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面板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所以,如果這時赤膊,就容易吸收熱量,非但不涼快,反而會感到更加悶熱。

  誤區4:夏夜不宜晚睡

  有人認為夏季後半夜氣溫下降再睡而第二天晚起可更好地休息。但按人體“生物鐘”的規律,睡眠的最佳時間是22-23時,早晨5-6時是生物鐘的“高潮”,此時起床精神最好。因此,夏季仍應按時起居。

  誤區5:開門窗通風涼快

  在夏季酷熱的日子,室外氣溫很高,有時連外面的風都是熱的,這時開啟門窗會使室內外的溫度一樣高。所以,夏日如室外氣溫很高,應在氣溫最高的14時前關上門窗,使室內氣溫保持較低的水平,到傍晚時再開啟門窗,房間裡會顯得涼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