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市場承壓能力
在持續了兩年的超長大牛市後,債券市場終於迎來了階段性的拐點。下面由小編為你分享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債券市場承壓
以十年期國開債為例,1月末時收益率僅3.04%,至4月25日已飆升至3.43%。
信用債調整更劇烈些,五年期AAA級別企業債到期收益率自1月底時的低點2.89%,一路升至4月底的3.60%,上行超過70bp。
自3月始,債市調整就若隱若現。國泰君安首席巨集觀分析師任澤平認為,經濟企穩回升、通貨膨脹預期、信用違約風險,均對債券市場形成利空因素。
部分機構對此早有預期。上海某債券交易部投資總監對《財經》記者表示,年初已開始調整組合久期,配置短久期的高流動性品種,轉為防禦姿態。
儘管債券市場調整劇烈,然而《財經》記者接觸到的大部分機構仍將其解讀為一至兩個季度的短期拐點。
對巨集觀經濟、通脹預期等基本面上的分歧,令機構目前處於觀望態度,債券投資放緩。
信用違約創傷
三個星期前的一起信用債違約事件,令原本立場就搖擺不定的債券市場雪上加霜。
4月11日,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鐵物資”***公告稱,正在對下一步的改革脫困措施及債務償付安排等重大事項進行論證,相關債券融資工具於當日起暫停交易。
此時,中鐵物資在市場上的存續債券共9只,總量168億元。其中,距離兌付期最近的是兩隻超短期融資券,分別是5月17日到期的10億元“15鐵物資SCP004”,以及6月20日到期的10億元“15鐵物資SCP006”。
這一事件令市場始料未及。中鐵物資是一家擁有“AA+”債券評級的國資委直屬央企,其債券是僅次於AAA最高階的評級,其超過百億元的規模,所涉機構之多,重創了市場信心。
更糟糕的是,相關債券在公告後被全部暫停交易,造成了機構投資者的恐慌,開始大量贖回持有該債券的數家固定收益類公募基金。於是,這些基金被迫賣出投資組合中流動性較好的債券,從而引發了信用債的第一波調整,市場進入下跌迴圈。
為了減少對流動性的衝擊,4月25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釋出公告稱,在相關債務融資工具恢復正常交易流通前,可以為需要轉讓的投資者提供轉讓服務。
中鐵物資事件成為本輪債市調整的標誌性事件,其發生時,正處於利率債反彈初期。
所謂利率債,指的是國債、地方政府債券、政策性金融債以及央行票據;而信用債則是政府之外主體發行的債券,包含企業債、公司債等等。
中鐵物資公告一出,信用債收益率當即反彈,市場一致性預期形成,風險規避情緒突然上升。
以AAA級別企業債為例,自4月11日開始收益率曲線瞬間陡峭,在短短的兩週之內,從3.18%飆升至3.53%,平均每週上漲超過17bp。
AA級別企業債反彈更甚,在兩週內從4.15%反彈至4.54%,上行39bp。低等級信用債受挫更深,個別券種甚至一週向上70bp-80bp。
多位市場機構人士對中鐵物資事件表示失望,認為其傷害了市場對央企的“信仰”,違背了債券市場的契約精神。
海通證券姜超在報告中稱,去產能背景下,債務重組、債轉股、鼓勵信貸支援等政策或引發部分企業惡意逃廢債,體現為蓄意破產、惡意違約、資產轉移等。
信用債市場的流動性瞬間冷卻,投資者對於新發行的信用債態度趨於謹慎,新債難發行。
4月26日,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稱近期市場波動較大,取消發行30億元人民幣超短期融資券。
據外媒統計,在中鐵物資債事件過後的一週,超過40家發行人取消或推遲各類債券的發行。
而且,更多的違約事件正在發生。4月25日,中城建公告稱控股股東變更,突失央企身份,其境記憶體續債券規模達171.5億元,令債市風險偏好進一步降低。
中城建的點心債在離岸市場遭到拋售,從3月底的97元下跌至低點的92元。
平安證券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石磊則認為,某些信用債融資出現停滯,並非因為無人買,只是因為價格談不攏,市場無法給出發行人期望的利率。發行人對利率的預期較低,認為利率仍處於下行趨勢,所以主動選擇推遲。
4月29日,國資委決定,由誠通集團對中鐵物資實施託管,並對其領導班子進行改組,且成立了管理委員會化解處理中鐵物資的債務風險。
自2014年開始至今的兩年債券牛市,存在即時性向上修復的需要。在中鐵物資事件發生之前,市場上的高等級信用債原已嚴重高估。
在2015年股市大幅調整之後,大量避險資金湧入債市,尤其是AAA與AA+等高等級債券,流動性驅使信用利差縮窄。
基本面變化
中國經濟基本面的一些變化,是債市調整的根本因素。
巨集觀經濟資料在下探的過程中,幅度正在逐步趨緩。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3月份中國的工業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4.3%,降幅縮小0.6個百分點;且3月份的環比價格竟出現了2014年1月以來的首次上漲,漲幅0.5%,而2月份為下降0.3%;
同時,大宗商品價格迅速回暖。國泰君安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周文淵認為,PPI降幅在二季度會繼續縮窄,回到-3%左右,並在四季度有可能回正。
2016年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幅為10.7%。3月份,海關資料顯示出口同比增長11.5%,遠超預期。
經濟資料陸續好轉也扭轉了市場的通脹預期。去年四季度乃至今年一二月份,市場有較強的通縮預期,到了3月份,轉而開始擔心通脹。
通貨膨脹預期再起,制約了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的可能性,從而對債券價格形成了抑制。
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6年3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3%。這一資料,與2月漲幅持平,同比漲幅連續五個月上升。
若形成通脹上行趨勢,對利率債而言是利空。混沌天成研究院巨集觀金融部認為,通脹趨勢可能已經確立,至年底,CPI可能處於2.5%-3%之間。
在這一點上,市場機構之間略有差別。溫和派的觀點認為,從全年來看,通脹壓力尚不大,可能較去年略微上浮。2015年CPI同比上漲僅1.4%。
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的整體基調有所變化。國泰君安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周文淵對《財經》記者表示,系統性的貨幣寬鬆已接近尾聲,政策面在短期內趨於謹慎,定向寬鬆是大概率事件。
市場對於經濟復甦的持續性存在爭議。有一類的觀點是,經濟資料亮眼,僅是庫存短週期的反彈;從長期來看,經濟下行仍未結束,債市僅是一到兩個季度之內的調整壓力。
另一類的觀點是,利率已經長期見底,繼續向下空間不大。持此類觀點的機構佔少數。
博時平衡配置混合基金經理張李陵對《財經》記者表示,債市此次調整,與2009年、2012年都有相似之處,均是最後一次降息之後在一個季度之內出現收益率的反彈,也是從貨幣政策轉向財政刺激的巨集觀拐點,而歷史上的這兩次調整,經濟最終企穩,債券進入大熊市。
資金面博弈
在種種觀點分歧之下,市場選擇了投資放緩的策略,機構傾向於持有短期債券,甚至部分賬戶選擇了空倉在場外等候。
債市調整在2月份已有跡象。其時,只有交易型賬戶預期市場會出現調整,而投資型賬戶因資金配置的需求,仍在不斷地投資。
3月份時,投資型賬戶主導了一輪反撲,債券利率又被打下去。到了4月份之後,市場對於巨集觀資料和貨幣政策形成了一致性預期,利率這才迅速攀升。
從一季度開始,很多金融機構開始降低組合的久期;到了二季度,有些機構開始同時降低久期和槓桿,部分賬戶因應對贖回而被動降槓桿。
降低久期是機構選擇規避風險的方式之一,以十年期國債為例,若利率上升10bp,相當於未來十年每年減少0.5%,相乘之後相當於下跌了5%。
據悉,目前大券商債券交易的槓桿在2倍-3倍左右,城商行和農商行槓桿率在1.3倍。
央行正在通過逆回購、MLF等多種工具,調控資金面平穩,在4月18日至22日向市場淨投放3970億元,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僅小幅上行12bp至2.14%。
“並不是特別悲觀。”深圳某債券基金經理對《財經》記者表示,大量資金並沒有離開市場,一旦行情穩住,就會迅速介入。
目前,十年期國開債的收益率已經回至2015年12月初的水準,對長期資金已形成配置吸引力。
不同債券品種之間也存在分化。這一波調整,十年期國開債調整在30bp以上,而十年期國債調整僅僅10bp左右,政策性金融債的調整較國債更深。這是因為某些大機構壟斷部分國債交易,強撐價格堅挺,且國債有免稅效應,吸引機構自營資金配置。債市的調整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例如將在5月1日起全面推開的“營改增”試點方案,政策性金融債或需繳納6%左右的利息稅。
也有分析師認為,“營改增”影響商業銀行回購利率,作為資金融出方,銀行資金成本增加約10bp左右,然而成本上升是否會最終傳導至市場價格,仍存疑問,對市場情緒面的影響更明顯。
從經驗觀察看,股市和債市常存在蹺蹺板效應。從大類資產配置來看,股票、期貨市場的投資機會也對債市資金形成了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