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飲食健康小常識和注意事項
眾所周知,冬季的氣候特點為“寒”。傳統醫學認為,寒為陰邪,人體受外界影響,陰氣也相應增加,傷及人體的陽氣。所以,下面就讓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冬季飲食健康小常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冬季飲食健康小常識
冬季,氣候寒冷,陰盛陽衰。人體受寒冷氣溫的影響,機體的生理功能和食慾等均會發生變化。因此,合理地調整飲食,保證人體必需營養素的充足,對提高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使之安全、順利地越冬,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應保證熱能的供給。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加機體的禦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冬天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對於老年人來說,脂肪攝入量不能過多,以免誘發老年人的其它疾病,但應攝入充足的蛋白質,因為蛋白質的分解代謝增強,人體易出現負氮平衡。蛋白質的供給量以佔總熱量的15至17%為好,所供給的蛋白質應以蛋白質為主,如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其製品等,這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質,不僅便於人體消化吸收,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營養價值較高,可增加人體的耐寒和抗病能力。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蔬菜的數量既少,品種也較單調,尤其是在我國北方,這一現象更為突出。因此,往往一個冬季過後,人體出現維生素不足,如缺乏維生素C、並因此導致不少老人發生口腔潰瘍、牙根腫痛、出血、大便祕結等症狀。其防治方法首先應擴大食物來源,冬天綠葉菜相對減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特別是缺乏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蔔素,還有清內熱、去瘟毒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裡美蘿蔔、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只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還是可以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的。冬季的寒冷,還可影響人體的營養代謝,使各種營養素的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老年人由於消化吸收和體內代謝因素的影響,往往缺乏鉀、鈣、鈉、鐵等元素,再加上冬季人體尿量增多,使上述無機鹽隨尿液排出的量也增多,因此,應及時予以補充。可多吃些含鈣、鐵、鈉、鉀等豐富的食物,如蝦米、蝦皮、芝麻醬、豬肝、香蕉等。如有鈉低者,做菜時,口味稍偏鹹,即可補充。
冬季飲食注意事項
冬季飲食巧調理,多補充熱源食物
膳食中應多補充產熱營養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提高肌體對低溫的耐受力。尤其應考慮補充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雞鴨肉、雞蛋、魚、牛奶、豆類及其製品等。
多補充含蛋氨酸的食物
蛋氨酸通過轉移作用可提供一系列耐寒適應所必需的甲基。寒冷氣候使得人體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謝加快,而合成肌酸及脂酸、磷脂線上粒體內氧化釋放出熱量都需要甲基。因此,在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酵母、乳製品、葉類蔬菜。
適量補充無機鹽
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飲食中無機鹽缺少很有關係。專家建議冬季應多攝取含根莖的蔬菜,如胡蘿蔔、百合、山芋、藕及青菜、大白菜等,因為蔬菜的根莖裡所含無機鹽較多。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人體的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補充鈣可提高肌體禦寒性。含鈣較多的食物有:蝦皮、牡蠣、花生、蛤蜊、牛奶等。
多吃含VB2、VA、VC的食物
寒冷氣候使人體氧化功能加強,肌體維生素代謝也發生了明顯變化,飲食中要及時補充維生素B2***核黃素***,以防口角炎、脣炎、舌炎等疾病的發生。維生素B2主要存在於動物肝臟、雞蛋、牛奶、豆類等食物中。維生素A能增強人體的耐寒力,應多吃些富含維生素A的肝臟、胡蘿蔔、南瓜、白薯等食物。維生素C可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應注意攝取新鮮蔬菜和水果。
不要喝過熱的飲料
在冬季,一些人為了禦寒喜歡喝熱飲,比如滾燙的羊肉湯、牛奶等等,其實飲用溫度過高的飲料,可造成廣泛的面板粘膜損傷,蛋白質在43°C開始變性,胃腸道粘液在達60°C時會產生不可逆的降解,在47°C以上時,血細胞、培養細胞和移植器官全部死亡,所以不要在冬季經常飲用過熱的飲料。
不宜經常食用砂鍋菜
一些家庭喜歡用砂鍋燉一鍋菜來滋補身體,殊不知使用砂鍋燉制的菜餚,由於加熱時間過長,動物性食用原料蛋白質降解,水的分解能力減弱,凝膠液體大量析出,使其韌性增加,食用時口感差,不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且用砂鍋燉菜,原料中的礦物質、維生素損失率高。另外,由於密封較嚴,原料中異味物質也難逸出,部分戊酸及低脂肪還存於原料及湯汁中,在熱反應中,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吃火鍋要燙熟才吃
天寒時人們總喜歡吃涮羊肉和火鍋,但是吃火鍋需注意:火鍋不宜單純講究肉“嫩”,以七分熟的羊肉片吃起來才有味,這樣做容易感染上旋毛蟲病。第二,吃炭火火鍋的時間不宜過長。因為,吃火鍋時往往是人多房間小,室內溫度高、空氣不流通,室內缺氧。尤其是燒木炭容易使人中毒。第三,不宜貪食火鍋湯。火鍋的配料多是肉類、海鮮和青菜等,這些材料混合在一起煮後形成的濃湯汁中,含有一種濃度極高的叫“嘌呤”的物質,經肝臟代謝生成尿酸,可使腎功能減退,排洩受阻,致使過多的尿酸沉積在血液和組織中,而引發痛風病。對於一些高脂血症和高膽固醇血癥的患者,火鍋的底湯含有較多的膽固醇和動物脂肪,也不宜喝太多。
立冬一過,天氣變得越來越寒冷了。在寒冷的天氣中,該如何調整我們的飲食呢?中醫養生學告訴我們,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來滋養五臟、扶正固本、培育元氣,促使體內陽氣升發。這樣,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
根據食物中所含營養素的不同,冬季膳食應具有以下特點:
多吃主食,適當吃點羊肉、鵪鶉和海蔘。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蔘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中醫認為有益腎壯陽、溫中暖下、補氣生血的功能,禦寒效果最好。
怕冷與缺少鈣和鐵有關。人怕冷與機體攝入某些礦物質較少有關。如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血液中缺鐵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現為產熱量少、體溫低等。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製品、海帶、紫菜、貝殼、牡蠣、沙丁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
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產生熱量。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一種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面板血液迴圈加快,抗冷禦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髮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動物肝臟、胡蘿蔔可增加抗寒能力。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製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吃辣的可以祛寒。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薑含有芳香性揮發油,胡椒中含胡椒鹼。它們都屬於辛辣食品,冬天多吃一些,不僅可以增進食慾,還能促進血液迴圈,提高禦寒能力。
此外,冬季要忌食或少食黏膩、生冷的食物,因為此類食物屬陰,易使脾胃中的陽氣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