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小學生心理健康對於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關係到以後的身心成長。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相對於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衛生,其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狀態,即沒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說能以正常穩定的心理狀態和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面對現實的、發展變化著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自身內在的心理環境,具有良好的調控能力、適應能力,保持切實有效的功能狀態。二是指維護心理的健康狀態,亦即有目的、有意識、積極自覺地按照個體不同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遵循相應的原則,有針對性地採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和訓練,以求預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質,維護和促進心理活動的這種良好的功能狀態。上述兩個方面即構成了心理健康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

  二、——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

  身心健康是統一體,兩者互相影響,而心理健康又是主導方面。對於外界環境因素的刺激,人的心與身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反應的,因而在研究健康和健康教育時,就要充分注意心與身兩個方面,不能只注意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因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聯絡、相互制約、互動影響著的。生理功能的異常變化會引起心理功能降低或紊亂。反之亦然,心境不良也會導致生理病變。相反,任何過分的心理反應或異常的心態變化,也有可能導致生理病變,即心因性疾病。因而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視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兩者不可偏廢。總之,健康的本質就在於和諧。

  三、——心理健康的標準

  判斷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正常或不正常以什麼為標準?或者說根據什麼來判斷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正常或不正常呢?這是任何一位從事心理衛生、心理輔導、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員都無法迴避、必須明確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相當複雜和十分困難的問題。

  結合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可將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簡要歸納為以下幾點:***1***樂於學習、工作;***2***情緒樂觀、穩定;***3***人際關係和諧、融洽;***4***能面對現實,適應環境;***5***能認識自我、悅納自我;***6***智力正常;***7***人格完整;***8***心理和行為符合年齡特徵。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規定著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因而認真理解和掌握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及其內容,具有綱領性的意義。

  1、心理健康的經驗性標準

  經驗性標準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個體依據已有的知識和主觀體驗對自己的心理是否正常作出判斷。比如,個體基於對現有知識的理解,對自己的智慧活動、情感活動或人格等方面發生的變化而感到不舒適、不適應,感到煩惱而又難以自我調節,因而意識到或認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需要尋求他人的幫助。二是指觀察者依據自己所積累的生活經驗或臨床經驗對被觀察者的心理是否正常所作出的判斷。

  2、心理健康的醫學標準

  醫學標準是將心理異常或心理障礙與軀體疾病同樣看待,是指以生理病理性變化為根據的心理診斷標準。醫學標準認為,一個人的心理之所以出現異常,其大腦、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或其他系統必定存在著生理病理性變化的過程,即使目前未能發現任何生理病理性變化,也不等於這種變化過程不存在。隨著現代科學和診查技術的發展,必定能在更加精細的分子水平上發現這種變化的過程和變化的程度。醫學標準認為,人體這種生理病理性變化的存在,才是判斷心理正常或異常的可靠標準,因而醫學標準十分重視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技術檢查及心理上的測定。一般來說,醫學標準對於大腦及其他軀體病變導致的伴發性心理障礙及癲癇、藥物中毒性精神障礙的診查十分有效,而對神經症和人格障礙則無能為力。因為導致心理異常的因素通常都不是單一的,往往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文化的因素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而單憑醫學標準是不夠的,還需要其他方面的判斷標準相互印證。

  3、心理健康的社會適應性標準

  社會適應性標準有兩層含義。一是以人的心理和行為是否嚴重違背一定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為標準。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與一定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相比較,顯得過於離奇,不相適應,不為常人所理解、所接受,對其本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生活都會產生不良影響,那麼這個人的心理和行為就被認為是異常的,不健康的。二是以某個人一貫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為依據。

  社會適應性標準是與社會常模即一定社會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及個體心理的常態相比較而言的。就是說判斷某個人的心理和行為是正常或異常主要看其是否符合社會常模,是否符合其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常態,而不以有無病理性變化為依據,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社會的侷限性和差異性。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應當充分考慮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差異性及其影響。***2***必須注意分析其心理和行為的性質及對社會的影響。***3***要注意細心觀察。如果一個人的心態和行為突然一反常態,發生了顯著的改變,判斷其正常或異常並不困難,然而如果這種變化是緩慢的、不明顯的、漸進性的,要作出確切的判斷就是相當困難的,必須注意細心地觀察。

  4、心理健康的統計學標準

  統計學標準是指依據心理特徵偏離統計常模***即平均值***的程度作為判斷心理正常或異常的標準。統計學標準來源於心理測量的統計結果。事實表明,在普通人群中,對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徵進行測量的統計結果,往往呈現正態分佈,即居於中間狀態者為大多數,視為心理的正常範圍,而偏離中間狀態居於兩端者為少數,視為心理異常的範圍。必須明確,依據統計學標準認定的所謂正常或異常也是相對的,在心理疾病的診斷中僅有參考意義。因為一個人的心理由正常到異常,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某些心理症狀,如抑鬱、焦慮、恐懼、注意分散或人格結構上的某些弱點或缺陷在居中的大多數正常人身上也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未必就是病態,只有偏離均值達到一定程度,超過一個半或兩個標準差以上才是不正常的,並且偏離程度越大越不正常。儘管如此,也未必都有病理性變化,因而不可輕易作出心理疾病的診斷,一般可表述為某項或某幾項症狀偏高或略顯偏高。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