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芬蘭漁場是怎麼形成的

  紐芬蘭漁場,位於紐芬蘭島沿岸,曾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由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灣暖流在紐芬蘭島附近海域交匯而形成了。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紐芬蘭漁場的相關知識。

  :

  1.來自北冰洋沿拉布拉多半島南下的洋流稱拉布拉多寒流,它在紐芬蘭島東南北緯40°附近與墨西哥灣暖流相匯,造成這一海域經常大霧瀰漫及溫水性魚群和冷水性魚群相匯聚,形成世界有名的紐芬蘭漁場。

  2.拉布拉多洋流***LabradorCurrent***為一個在北大西洋的冰凍洋流由北冰洋南部沿著加拿大拉布拉多省***Labrador***岸邊,經過紐芬蘭島,再向南流向新斯科舍。拉布拉多洋流為巴芬島洋流***BaffinIslandCurrent***及西格陵蘭洋流***WestGreenlandCurrent***的伸延。

  3.墨西哥灣暖流起源於墨西哥灣,經過佛羅里達海峽沿著美國的東部海域與加拿大紐芬蘭省向北,最後跨越北大西洋通往北極海。在大約北緯40度西經30度左右的地方,墨西哥灣流分支成兩股分支,北分支跨入歐洲的海域,成為北大西洋暖流,南分支經由西非重新回到赤道。這股來自熱帶的暖流將北美洲以及西歐等原本冰冷的地區變成溫暖適合居住的地區,對北美東岸和西歐氣候產生重大影響。

  紐芬蘭漁場的發現過程:

  15世紀末期,航海術的發展與現實的需要相結合,使歐洲掀起了開闢新航路、到世界各地探寶的熱潮。1508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派塞巴斯蒂安·卡波特率領兩艘帆船出海探航。船隊先經過冰島和格陵蘭島,到達拉布拉多半島。卡波特考察了北緯64度的拉布拉多半島東海岸,在經過今天的哈得遜海峽後,船隊進入一片開闊的大海,卡波特將其命名為太平洋***即今天的哈得遜灣***。

  因懼怕嚴寒和浮冰,船員拒絕深入“太平洋”探查,並以譁變相要挾,卡波特只得退出哈得遜海峽,並於1509年返航。雖然卡波特未能如願以償地找到去亞洲的新航路,卻發現了一個隱藏了千年的寶藏———紐芬蘭漁場。看到眼前多得令人吃驚的鱈魚,卡波特這樣描述:“這裡的鱈魚多得不需用漁網,只要在籃子裡放塊石頭沉到水中再提上來,籃子裡就裝滿了魚。” 隨著紐紛蘭漁場這一漁業寶庫的發現,大批葡萄牙人、法國人和英國人紛紛來到紐芬蘭淺灘捕魚,並在紐芬蘭島沿岸建立起了一座座大小漁村。

  當時,歐洲有許多人還過著忍飢挨餓的生活,但是紐芬蘭數量驚人的鱈魚供應不僅解決了歐洲人的溫飽問題,還為歐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強悍的海員:因為捕魚作業不但規模巨大,而且路途遙遠,氣候變化無常。由此培育出的訓練有素的海員,後來成為英格蘭和荷蘭艦隊的中堅力量,並在擊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紐芬蘭漁場在挽救了歐洲的同時,也挽救了當時被飲食禁忌所困的教會。天主教會規定在齋戒日不許吃肉,但是可以吃魚。當時根據規定,星期五、復活節前40天以及宗教日曆上特別加註的日子,都是不許吃肉的,而一年中這些日子加起來超過大半年。由於沒有足夠的魚,這大半年的時間,教徒們就只能依靠素食和精神過日子了。長期吃素導致教士們身體素質急劇下降,嚴重危及宗教在歐洲的傳播和持續發展。鱈魚乾是一種耐儲存又便宜的高蛋白食品,紐芬蘭漁場源源不斷的鱈魚乾使教徒的生活由苦熬變成享受,那些守齋日也變成了吃醃鱈魚乾的好日子。

  鱈魚成了16世紀歐洲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

  紐芬蘭漁場的主要海產:

  鱈科,大型冷水性重要經濟魚,學名Gadusmorhua。產於北大西洋兩側,一般棲於近底層,其分佈由近岸帶到深海區,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是名貴食用魚,其肝可制魚肝油。具三背鰭、二臀鰭、一顎須。體色多樣,從淡綠或淡灰到褐色或淡黑,也可為暗淡紅色到鮮紅色;體上並有深色斑點。一般捕撈個體的體重可達11.5公斤***25磅***,但最大的可達1.8米***6英尺***長,91公斤***201磅***重。以其他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食量大,是貪食的洄游魚類。北太平洋東部及西部均產的大頭鱈***G.macrocephalus***與大西洋鱈很相似,但較小,最大可達75釐米***30英寸***,斑駁的淺褐色,側線白色。屬冷水性底層魚類,為北方沿海出產的海洋經濟魚類之一。鱈魚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6.5克、脂肪0.4克。其肉質白細鮮嫩,清口不膩、世界上不少國家把鱈魚作為主要食用魚類。除鮮食外,還加工成各種水產食品,此外鱈魚肝大而且含油量高,富含維生素A和D,是提取魚肝油的原料。

  鱈魚大部分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北方水溫0℃~16℃的寒冷海里。

  此外還有鮭魚、鰹魚、帶魚、鯡魚、秋刀魚、鰈魚、鮫魚、黃魚、魷魚和金槍魚。

  紐芬蘭漁場是怎麼毀滅的:

  紐芬蘭漁場的鱈魚是如此之多,人們怎麼也想不到有一天它會被撈捕殆盡。

  紐芬蘭海域傳統的捕魚方式是由較大的漁船運載數只小漁船,到離岸較遠的海域卸下小船。每隻小船上有兩到三名漁民。他們分頭在附近撒網捕魚。當小船滿載後便駛向大船,卸下艙中的收穫,然後再繼續撒網。一隻小船每天往返兩三次。晚飯後漁民們還要在大船上將當日捕到的鮮魚醃製起來儲存。數日後大船滿載而歸,駛回紐芬蘭島上的漁村。

  漁民每年都要定期休息,而漁民休息的日子又正好趕上了魚類繁殖的季節。這種傳統的捕魚方式雖然捕撈量較大,但因為避開了鱈魚群的產卵繁殖季節,從而保證了魚群數量能夠不斷地繁衍並保持了生態的平衡。

  但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成群結隊地駛入了紐芬蘭灣,使漁場遭遇滅頂之災。拖網船龐大的捕魚網兜掠過海底,所到之處魚鱉蝦蟹都在劫難逃。這一次,人們不需要把“戰果”運回到岸上處理,因為寬大的漁輪上配備了現代化的冷凍技術,一條龍式的作業方式能把捕撈上來的鮮魚速凍保鮮。

  這些漁輪夜以繼日地作業,不管晴天雨天,也不顧魚類是否處於繁殖季節。據統計,這種大規模作業的漁輪 一個小時便可捕撈200噸魚,是16世紀一條傳統的漁船整個漁季捕撈量的兩倍。

  1949年,正當鱈魚快要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紐芬蘭加入了加拿大聯邦,成為加拿大的第十個省。加拿大政府從20世紀60年代末起陸續勘察紐芬蘭漁場的魚群狀況,他們發現漁場的生產量開始急速下降,1975年已經減少了60%。1977年加政府以保護漁業資源為由,宣佈了200海里領海權,把來自歐洲和美國的漁船排除到了大部分紐芬蘭漁場之外。

  鱈魚帶來的財富實在太誘人,加拿大政府也抵擋不了。他們把歐洲和美國的漁船排除到紐芬蘭漁場之外,卻開始不遺餘力地支援本國的漁業公司。這些受到政府支援的工業集團採用現代化的破冰船和高科技電子、聲納技術,讓殘存的鱈魚無處可逃,並且將這一海域的生態環境破壞殆盡。到20世紀90年代,鱈魚數量下降到20年前的2%,達到了歷史最低點。

  1992年,加拿大政府被迫下達了紐芬蘭漁場的禁漁令。這使經營了近500年的紐芬蘭第一大產業———捕魚業頃刻破產,近4萬漁民失業。失去謀生手段的紐芬蘭人被迫遠走他鄉,島上的人口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流失了10%。

  這還間接造成了島上許多村鎮的荒棄和不少家庭的破裂。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以每年4億加元的補償計劃,來解決紐芬蘭失業漁民的生活和再就業問題。

  然而,直到2003年———禁漁令實施了11年後,紐芬蘭水域還是一片死寂,昔日似乎取之不盡鱈魚,如今卻是蹤影難覓。

  更致命的是,由於生態環境被破壞,鱈魚基因已經開始變異,它們的生長和繁殖方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這就意味著無論花多少錢,都不可能再有“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的日子了。無奈之下,加拿大漁業部只得宣佈:徹底關閉紐芬蘭及聖勞倫斯灣沿海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