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食療養生方法

  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髮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醫食療養生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食療養生的方法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發”,特別要注意起居勞作、精神調攝,關鍵是順應春天陽氣生髮、萬物萌生的特點,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春天氣溫適中,溼度也適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有春困,能“春眠不覺曉”。在春季,起居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午飯半小時後應適當小憩,一般以半小時或四十分鐘為宜;房間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堅持鍛鍊身體,根據自己年齡、體質,選擇慢跑、散步、保健操等適當的鍛鍊專案。春季養生祕決在注意保持體內的陽氣。中醫認為,養陽重在養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飲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鮮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飲酒。平時調理好情緒,每天保持有個好心情。春季飲食,要點是以平補為原則。早春仍有冬日餘寒,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蔥、魔芋、大頭菜、香菜、生薑、蔥等。晚春暴熱襲人,易引起體內鬱熱而生肝火,致體內津液外洩,可適當配些清解裡熱、滋養肝臟、潤肝明目的食物,如蕎麥、薺菜、菠菜、芹菜、萵筍、茄子、黃瓜、蘑菇等。在春季上市的新鮮水果,大多味酸,因不宜春日多食。若需解裡熱,以吃甘涼的香蕉、生梨、甘蔗或乾果柿餅之類為好。

  【夏季】暑氣傷身 適度運動食清淡 重在清心夏季應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慾的飲食為主,具有清熱去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西瓜、西紅柿等。夏季西瓜、西紅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應少吃油膩食物,體弱者應避免食用冷飲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礙。中醫認為,通過飲食調配,既可補充人體因大量出汗而導致的營養損失,又能有效避免腸道疾病的發生,同時還益於調節體溫、消除疲勞。夏季睡眠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規律。《黃帝內經》中說:“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意指夏季要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但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運動。

  【秋季】舊病易發,調和陰陽宜養津,重在潤肺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諸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秋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天氣以溼氣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故被稱為“多事之秋”。秋分之後,由於雨水漸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此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藥、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因此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此外,秋季要注意順應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中醫醫書記載,“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建議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肺防燥,菊花粥明目養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藥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

  【冬季】寒氣襲人 斂陰護陽活氣血 重在補腎從立冬開始,經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冬季 “寒”, 寒氣襲人,是氣候變化的特點。人體新陳代謝變緩,雖說可以儲存體力,但也降低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有關統計資料表明,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死亡率,都以冬季為最高,此季也是心腦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段。中醫認為,“冬者,天地閉藏”,即是說冬季萬物閉藏,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種動植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因此,冬季養生應注重斂陰護陽:儘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堅持適當鍛鍊,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鍛鍊後要及時擦乾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極易通過人體背部侵入而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其應注意避寒就暖。冬季是進補的好季節,進補要順應自然,注意養陽。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冬季要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提高機體的耐寒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蔘酒一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將牛肉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可益氣止渴、滋養脾胃。

  中醫食療養生藥膳

  一、喝蓮子湯去心火

  心火常表現為五心煩熱、咽乾、口燥、口舌生瘡等症。中醫有心在地為火之說故稱。

  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覆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食療法:蓮子30克***不去蓮心***,桅子15克***用紗布包紮***,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蓮子可以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桅子可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

  二、吃豬肝可去肺火

  因氣候驟然變化,身體不能適應;或由於勞倦過度,消耗了超量的體內陰液,從而引發肺火亢奮,這在老年群體中是比較多見的。

  症狀: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

  食療法:豬肝1付,菊花30克***用紗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湯。豬肝含有豐富的鐵、磷,它是造血不可缺少的原料,在炎熱的夏天吃豬肝可以去肺火。

  三、喝綠豆粥去胃火

  對於嗜酒、嗜食辛辣、過食膏粱厚味等飲食不當引起的火氣,中醫稱之為胃火。在春節期間,很多人攝入甜膩、高熱量的食物較多,易引致胃火。

  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祕、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乾硬。

  食療法:石膏粉30克,粳米、綠豆各適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後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綠豆含有豐富營養元素,有增進食慾、降血脂、降低膽固等作用,夏日喝綠豆粥可以去胃火,但身體虛寒者不要多食。

  四、喝梨水去肝火

  中醫上的肝燥火旺,是屬人體內臟氣血調節出了問題,飲食和睡眠不合理會令肝臟工作過勞,形成肝臟充血及下腔靜脈受壓,結果肝火上升。

  症狀:頭痛、頭暈、耳鳴、眼乾、口苦口臭、兩肋脹痛。

  食療法:川貝母10克搗碎成末,梨2個,削皮切塊,加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燉服。經常吃梨,可保護肝臟,緩解肝硬化,幫助消化,健脾滋陰。喝梨水更可以去肝火。

  五、吃豬腰去腎火

  腎臟一般不言火旺,一般都是因虛而導致火旺,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相火旺動。另外,體內毒素太多,而且無法排出體外,淤積在體內,也會影響腎臟功能。

  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脊痠軟、潮熱盜汗、五心煩躁。

  食療法:豬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鍋內煮至豬腰子熟,吃豬腰子喝湯。豬腰有補腎、強身的功效,吃豬腰可以去腎火,但不宜長吃,因為它的脂肪含量和膽固醇含量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