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管理入學教育心得體會
農業產業化式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你知道是什麼嗎?接下來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供大家閱讀!
篇1
作為傳統山區農業縣,氣候和農耕條件優越,光、熱、水、土條件較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可開發荒山荒坡近百萬畝,森林覆蓋率46%,十分有利於發展種養業,是受國家命名錶彰的“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黔南州唯一的糧食調出縣,但由於歷史、區位等原因,縣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1994年,列入全省48個貧困縣以及國家“八七”扶貧攻堅重點縣,廣大農村基礎薄弱,傳統農業佔很大比重,城鎮化率僅為23%,工業沒有基礎,農村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農民素質提高、觀念更新等困難,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加快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仍然是推進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最緊迫、最現實的任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這次培訓考察,借鑑外國先進管理經驗,更加找準了自身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更加堅定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一是繼續以“三農”工作為重點,加快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民生。比利時每千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就擁有55公里高速公路、4775公里油路、50公里水路。發達的交通為工業經濟發展和農業資源開發創造了基礎條件。從來看,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政策的有利時機,抓好以交通和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解決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瓶頸”問題。在2007年以來投入近500萬元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億元投入“185工程”***以畝產值10000元、8000元、5000元為指標,重在農業設施建設、促進農民現金收入的一種現代農業模式***的基礎上,下步工作中,仍需突出搞好通鄉油路、通村公路建設,提高鄉村公路通達率,進一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在水利建設上,重點抓好山塘水庫、水壩水渠等水利設施的新建與維護,保障農業用水,農民飲水。同時,要關注民生,抓好農村合醫、農低保及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等工作,關心關注農村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加大農村矛盾糾紛化解力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是完善支農惠農補貼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通過對比利時現代農業的考察,我感到,農業發展對資本和技術的依存度正在提高,以勞動力和土地為主的傳統要素投入結構正在發生改變,資本和技術對農業發展的作用正在增大。要注意引導農戶、企業通過股份合作、要素重組、資本聚合等多種方式,積極探索建立集科研、教學、生產於一體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應用力度,提高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進一步加大和完善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糧食直補等一系列惠農強農補貼政策制度。要創新補貼管理方式,提高各種補貼資金的效益,保障和穩定糧食產量,發揮出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區域優勢,增強農民適應WTO市場競爭規則的能力。要加大對農民建設沼氣池、購置農業機械等財政補貼力度,利用貼息手段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大戶和龍頭企業給予貸款支援。
三是以實施“185工程”為抓手,推進資金整合,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我縣良好的生態資源和立體型氣候的組合優勢,對於發展立體生態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應科學編制發展規劃,下大力抓好特色主導產業,推動生態農業快速發展。近年來,我縣按照州委、州政府關於推進“185工程”的安排部署,把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作為實現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把發展“185工程”作為實現農民增加收入的現實途徑,制定出臺了系列政策措施,把糧食畝產、高標準農田比重、高效設施農業比重、農民收入等作為核心指標,鼓勵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產品基地,鼓勵以生態農業方式生產農產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和集約化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圍繞發展優勢主導產業,委託貴州大學先後完成了《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開展了支農資金整合,取得一定效果,有效解決了支農投入分散等問題,形成以“兩茶一羊”為重點的八大優勢產業***綠茶、油茶、羊、精品水果、商品蔬菜、畜禽水產養殖、烤煙、有機高粱***。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前提下,要加大支農資金的整合力度,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平臺,採取整合資金、財政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發展糧食產業、主導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更好地保障糧食產量、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民增收。
四是強化環保意識,提高農民素質。比利時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深刻,環保理念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水資源十分豐富,但人們還是科學對水資源加以保護利用。對於縣,我們儘管水源、土壤受汙染程度低,但也必須樹立環保理念。應對全省建設農產品基地,對接“兩廣”乃至國外市場的需要,建議以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通過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和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的宣傳作用,使全社會充分認識發展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樹立生態農業觀念,強化環保意識、安全意識、質量意識,搞好綠色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引進一批綠色農業企業,強化農產品質量監控。同時,加強農民培訓工作,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培養農村經紀人,促進農民進入市場。
篇2
由於歷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等客觀條件的制約,貴州成為了相對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普遍比較緩慢,一些經濟指標的絕對數差距在進一步拉大,人民生活還比較困難。
通過對農業經濟的學習,我認為欠發達地區要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追趕全省現代化建設步伐必須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一、欠發達地區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打破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經營模式,走具有自身特色的農業產業化之路。實施農業產業化要做好三篇文章:一是發展主導產業。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逐步營造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優勢。在具體操作上,注重資源優勢觀念,積極開發本地資源;注重規模經營觀念,實現連片規模開發;注重特色經營觀念,努力開發名、優、新、特、稀產品;在經營方式上,積極探索“種植規模化,經營分散化”;在土地問題上,要堅持所有權不變,使用權搞活;在科技興農上,要加大科技投入,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從而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從而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二、是培育龍頭企業。要把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作為發展欠發達地區市場經濟的重中之重來抓。要以資本為紐帶,選擇一批有實力、有活力、有較強輻射力的企業,鼓勵其通過兼併重組與資本擴張等途徑,逐漸做強、做大。同時,大力發展各類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其連線龍頭企業和千家萬戶農民的中介組織的作用,切實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三是健全利益調節機制。本著“互惠互利,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原則,合理調節生產加工、銷售之間,生產者與經營者之間,以及條塊之間的經濟利益關係,特別要強調處理好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民的利益關係。
二、發展鄉鎮工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振興欠發達地區經濟,必須對發展鄉鎮企業有個認識上的再提高和措施上的再落實。欠發達地區在發展鄉鎮工業上要注重兩個結合:一是發展鄉鎮工業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二是發展鄉鎮工業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要完善機制,以體制創新、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為重點,推進鄉鎮企業改革、調整產業產品結構,推動企業科技進步,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提升鄉鎮企業執行質量和效益,促進鄉鎮工業向中心集鎮集聚,帶動小城鎮迅速發展,把更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到流通、加工、服務等領域;加強鄉鎮企業在空間上的集聚程度,改變鄉鎮工業的“低、小、散”格局,改變鄉鎮功能混雜無序的狀況。欠發達鄉鎮在發展鄉鎮工業上,要解放思想,改變“離土不離鄉”的發展模式,突破經濟發展的區域界限,積極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努力從優化資源配置去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加快發展農業園區和精品特色農業。要加快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大力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走“加工興農”的路子;積極培育農業特色產業,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強化農業標準化意識,著力提高農產品品質,大力發展生態、綠色、無公害農業,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
三、提高農民素質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三農”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歸根結底要靠提高農民的素質和積極性。提高農民素質,不僅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更是發展農村生產力的當務之急。提高農民素質,關鍵在於引導和教育。要引導農民在經濟發展上要樹立“主體意識”,克服等、靠、要的消極思想,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去改善環境,發展經濟,實現致富奔小康。要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民培訓體系,使農民儘快掌握農業新技術、新知識,並幫助農民樹立市場觀念、增強民主法制意識,還要培養一代學習型農民。
四、履行領導職責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農村工作,一靠政策,二靠幹部。加強鄉村幹部隊伍建設,切實履行鄉鎮幹部領導職責,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要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勇於實踐,勇於創新,勤政務實,把造福人民作為工作的根本目的。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在經濟上關心農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實行政務公開、村務公開,依靠黨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做好農村工作。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自覺適應新形勢,掌握科學理論,強化黨性觀念,更新科技知識,學會帶領群眾發展市場經濟的基本功,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再立新功。
篇3
此次培訓考察,我們先是在省委組織部安排下在貴陽接受了相關專家教授的培訓。到比利時後,先後參觀訪問了世界著名的種牛“蘭白牛”基地、AppliTek環保監控裝置公司、綠色農業再生能源企業和海諾省實驗教育農場、比利時聯邦食品鏈安全機構實驗室、瓦龍大區農業研究中心生物量實驗室等科研機構、農場和學校,聽取了比利時農業大區的行政機構、農業工業化服務中心、環境生態保護系統、歐盟共同農業政策、農業支援與保護、農產品貿易政策、理體制和歐盟主要農產品質量控制和貿易政策等方面的介紹。與研發中心有關方面座談、聽取講座,開展討論等。整個培訓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比利時及歐盟在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區域均衡的一系列做法及經驗。通過系統培訓和考察,使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新了發展理念,收穫頗豐。我感到,比利時及歐盟雖然與我國在社會制度和發展階段不同,但在促進農業發展的一些做法和成功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基本情況
比利時是西歐一個小國,人口1000萬左右,面積3萬多平方公里,其農業人口只佔總人口的3%,但是,該國農業作為社會經濟的基礎行業,在經濟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馬鈴薯、肉類不僅能自給自足,並且還能出口加工。比利時對農業的重視程度較高,做到了服務完善,機制健全。主要體現在:一是為農業服務無處不在。該國環境監測、食品監測特別細緻,每條河都有監測機構進行監測,一旦發現超標農藥等汙染,即查即處。該國完全禁止在種植作物時使用化肥和農藥,在飼養禽畜時禁用含新增劑的飼料,禁止在放牧的草場上使用除草劑等。家禽糞便等有機肥的使用也有明確的標準,一旦超標就要進行懲罰;二是農業補貼無處不在。政府實施多種補貼政策促進農業發展。廣泛開展農民培訓,讓農民有能力經營。該國對從事農業的人在年齡、學歷等方面要求較高。比利時一般農場最多不超過10人。每個農場面積在15-60公頃左右,要求管理經營業主年齡在35歲以下,擁有較高學歷,能夠管理經營農場。比利時農業政策支援來源於四個方面:***1***歐盟,主要負責農業公共政策、農產品進出口法律法規制定,農業生產補助政策制定,組織開展國家間合作研究和地區發展戰略研究;***2***比利時聯邦農業部,主要負責國際性談判,以保護農民利益為核心的法律法規制定,公共健康關係、動植物健康關係的協調等;***3***地區級農業部,負責地區級農業支援政策的制定與執行;***4***省級農業部門,儘管農業在比利時各省的重要性不同,但每個省均有自己的農業支援政策和支援體系,以維護當地農業地位和保證農民利益。根據歐盟和比利時制定的鼓勵生態農業政策,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民每年可以根據耕地面積和飼養佔地面積領取一定數量的生態農業補貼,部分彌補由於放棄使用化肥、農藥以及新增飼料等造成產量降低的損失;三是科研服務無處不在。科研機構注重生態農業進步方面的研究,及時組織在農民中推廣新技術和新經驗。在比利時,一些農學院和農業技術研究中心都肩負著農業科研推廣工作,涉及領域有基礎研究,也有技術服務。他們與政府的各研究機構、其他大專院校和種植業者都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絡,經常召開各種會議進行討論交流,給予農民種植技術指導,以推廣其實用技術。如艾諾省農產品檢測中心建立土壤資料庫,對土壤發生變化進行實時觀察,並給農場主施肥提供技術服務和指導。有些農業研究機構還幫助農場主做好土地種植規劃,以便獲得最大補貼效益和經濟效益。
業協會幫助從事生態農業的生產者建立和完善市場,使其產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保證生態農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為培養和建立生態農業市場,除農協成員每年交納會費外,政府也為農協的日常運轉提供一定數量的經費,鼓勵農民自發聯合,積極開拓市場。由於擁有十分完善的資訊服務體系,從“菜籃子”到“現代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方式發展農業。
二、幾點啟示
啟示之一,必須加大農業投入,掌握國家產業扶持政策,正確把握經濟規律,立足自身實際,取得國家的大力支援,突出自身特色,走標準化、無公害化、產業化的路子,才能創出品牌,提升效益。
啟示之二,必須依靠現代科技,開發人力資源,提高工農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並依託自身資源優勢,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組織化程度,才能推動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啟示之三,必須科學加快發展。在發展中不能走彎路,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充分認識和把握髮展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轉變生產方式,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