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對土壤形成的作用

  氣候與人類社會有密切關係,許多國家很早就有關於氣候現象的記載。那麼你知道氣候對土壤形成有什麼作用嗎?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講解

  如果土壤由於下行水流使枯粒、有機膠體、碳敷鹽或可溶鹽在上體中移動而表現出可鑑別的土壕層次,我們稱這一土壤發育良好。膠體移動的範圍和澱積的深度主要受降水量和降水方式的控制。同時,年降水量少而蒸發量大的地區與降水量大而蒸發量小的地區在土壤陽離子交換量、鹽基飽和度相代換性酸度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變異。

  氣候因素也通過影響植被型別而控制土壤形成。乾旱和半乾旱氣候下的土壤植被覆蓋稀疏,地表土壤極易遭受風蝕和水蝕,因此有機物質累積和剖面發育均很弱。相反,在高溫多雨地區,由於降水量大、植被茂盛,土壤發育程度深,多形成紅色、低鹽基含量和有機質高度分解的土壤。

  1.在低降水量地區,富含石灰的母質將形成發育程度較弱、呈鹼性反應的鈣層土,土壤養分速測儀測量土壤養分含量較低;

  2.在高降水量地區,由於強烈的風化和鹽基淋失,多種母質均將形成酸性土壤;

  3.坡地的土壤侵蝕將不停地動失表層正在發育著的土壤;

  4.在溼潤溫暖地區,土壤風化、淋洗和侵蝕較寒冷地區進行的更為強烈;水分在土壤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氣候簡介

  1973 年,竺可楨提出了中國歷史時期氣候週期性波動變化的基本狀況。他認為近2000a 中,漢代是溫暖時期,三國開始後不久,氣候變冷,並一直推遲到唐代開始。唐末以後,氣候再次變冷,至15世紀漸入小冰期,呈兩峰三谷結構,直至20 世紀初氣候回暖,小冰期結束。漢代、唐代是年均溫高於現代約2℃左右的溫暖時期。該研究成果已為氣候學界和歷史地理學界廣泛採用。但近些年來,由於新資料的發現和研究方法的改進,許多學者對竺可楨的工作作了補充。其中朱士光等認為2000~ 3000年以來,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①西周冷幹氣候***公元前11 世紀至公元前8 世紀中期*** ;

  ②春秋至西漢前期暖溼氣候***公元前8 世紀中期至公元前1 世紀*** ;

  ③西漢後期至北朝涼幹氣候***公元前1 世紀中期至6 世紀*** ;

  ④隋和唐前、中期暖溼氣候***7~ 8 世紀*** ;

  ⑤唐後期至北宋時期涼幹氣候***9~ 11 世紀*** ;

  ⑥金前期溼幹氣候***12 世紀*** ;

  ⑦金後期和元代涼幹氣候***13 和14 世紀前半葉*** ;

  ⑧明清時期冷幹氣候***14 世紀後半葉至20 世紀初***。後來許多地理學家對我國的氣候變化作了進一步修改,但總得趨勢大致如此。

  歷史時期的氣候不僅在氣溫上有周期性波動,引起冷暖的變化,而且在溼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變化。總得說來,暖期與溼期、冷期與幹期是相互對應的,但每個冷暖期內部又有乾溼波動,不可一概而論。朱士光等研究認為,氣溫的變化要快於降水量的變化,而降水量的變化幅度又大於氣溫變化的幅度。在歷史時期,氣候冷暖波動與乾溼波動有明顯的相關性,但不完全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