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要去探索宇宙的原因

  一般理解的宇宙指人類所存在的一個時空連續系統,包括其間的所有物質、能量和時間。對於這一體系的整體解釋構成了宇宙論。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的發射,已經成了全中國人的新聞話題。

  俄國偉大的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曾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所以人類總要想掙脫地球的引力飛出去。為了這個目標,人類經歷了無數嘗試,從加加林第一次駕駛太空梭衝出地球,到人類登月,發射火星登陸器,人們從沒有停下探索宇宙的腳步。

  在中國,也有無數航天人為著這個目標在不懈地努力著。

  但有不少人對此也有自己的一些不解:我們的那些航天人懷揣著怎樣的夢想?探索太空的最終又是希望為同胞們帶來些什麼?我們就連地球都不是很瞭解,我們有必要去了解浩渺的太空嗎?

  資深的航天人,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先生的回答,可能給我們一些解答,這也代表了很多航天人的心聲。

  問:我們在地球生活得很好,為什麼還要花這麼多的時間、精力、人力、物力……投入到虛無縹緲的宇宙探索中呢?

  對此,葉培建的解釋是:“地球是太陽系裡很小的一個東西,在這裡看宇宙,就好像我們站在一間房子裡面瞭解全世界。所以,人類要多瞭解一些,就必須要走出地球。”

  問:我們以後會到太空生活嗎?

  “在很多人看來,太空離我們很遙遠。其實非常近。”葉培建希望有更多地球人能夠真實地瞭解太空,“如果沒有通訊衛星的支援,我們就看不成電視;如果沒有氣象衛星的支援,我們就收不到氣象預報。我們現在離不開的手機,要是沒有衛星的支援,也用不了。你要是買一輛車,車上裝了一個GPS導航系統,沒有導航定位衛星,一樣不行。”

  “航天技術實實在在地為我們每一個人提供著便利。本世紀的航天工業,對人們所起的作用,就像上個世紀的電力、通訊、鋼鐵、煤炭,少了它是不行的,因為它帶來豐富的資源。”葉培建說,人類從在陸地生活,到海洋,我們將來總有一天要走向太空,那裡很可能就是人類的第四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