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有哪些
交往指的是兩人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交流資訊而相互作用的過程,那麼?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切,事事代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發展合群性的機會。例如當孩子學習自己玩的時候***約六個月大***,父母常過分注意他,拿東西給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發展自己的興趣。
這樣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為總是父母先開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父母常喜歡拿他來向人炫耀,次數多了則令孩子感到尷尬。孩子生病時,父母總是不眠不休的細心照顧,同樣,當孩子頑皮時,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以致小題大做。
凡此種種,使孩子太少練習出口得其樂之道,不懂如何合群與討人喜歡。
入學以後,這類孩子也難以適應學校生活,不容易結識朋友。與同齡的夥伴玩耍時,也不能相安無事,不是爭吵打架,便是畏縮,最後被群體孤立。
正因為以上原因,使獨生子女的社會適應能力普遍發展較緩慢。如果不能及時輔導,孩子便逐漸養成孤僻、內向、軟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沒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潑氣息。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做事非常認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鑽進“牛角尖”。
另一項使孩子不善於交際的原因,便是父母過於嚴肅,尤其是一些初為人父母者,由於缺乏教育孩子的經驗,望子成龍之心亦過於急切,便常有管教過嚴的情形出現。
就像一個初學騎馬的人,心情緊張,不懂得如何配臺馬的動作,而對待馬的方式也常常過於霸道。在這情形下,馬和騎士兩方面都非常吃力。
然而,有經驗的騎士,便知道應如何放鬆自己去順應馬的運動,怎樣才能坐得穩,以及怎樣溫和地指揮馬。帶孩子與騎馬當然是兩回事,但是在精神上,兩者是相同的。因此,父母應該放鬆心情,表現出和靄、友善的態度與孩子接近。
交往心理過程影響
交往對心理過程的影響以下列各種內部因素為中介:共同活動的性質***活動的複雜程度、展開情況***;進行交往的情境特點***實驗的特點、活動的條件等***;交往主體的個體心理特點***對共同活動的準備性,交往的技巧,氣質特點等***;社會心理因素、人際關係、職能關係。其中,交往者的個性特點、人際關係方面的因素最為重要。如,只有在被試間的相互關係是積極的或中性的群體中,共同活動的效果才會高於個體單獨活動的效果,交往產生了積極結果。相反,在被試間存在消極關係的群體中,交往不僅不能促進共同任務的解決,反而會成為降低共同活動效果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