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腸息肉的原因

  一般直腸腺瘤性息肉常常見於中老年人,只有一些比較少見的息肉病,才在中青年發病。那麼,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1***管狀腺瘤:最為常見,多數是單個,有蒂,直徑一般在1cm以下,在腸黏膜表面隆起如米粒或黃豆大,表面光滑或呈細顆粒,顏色接近正常黏膜,質軟;大腺瘤如櫻桃或草莓,表面有淺溝或分葉狀,色暗紅,很少癌變,鏡下形態可有不同程度改變,輕者為輕度腺體增多,上皮細胞無異常,重者不僅腺體明顯增生,上皮細胞的形態及染色也呈不典型改變,核分裂增多,進一步發展出現腺體細胞多形性,間質浸潤,即被認為是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變。

  ***2***絨毛狀腺瘤:又稱乳頭狀腺瘤,呈絨毛狀,菜花狀突出於黏膜表面,病變範圍限於黏膜層,瘤體質地柔軟,廣基無蒂,體積較管狀腺瘤大,鏡下絨毛狀突起呈分支狀,形成一個細長乳頭狀花冠腫物,多見於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約90%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下段,易癌變。

  ***3***幼年性息肉:又稱先天性息肉,屬錯構瘤性息肉,主要發生在10歲以下兒童,有70%~80%發生在直腸,多為單發,小於1cm,青春期後有自然消失傾向。

  ***4***炎性息肉***假性息肉***:發生在大腸炎性疾病的再生與修復階段,多見於潰瘍性結腸炎,Crohn病,腸結核,血吸蟲病等,常為多發,無蒂,體積較小,直徑很少超過5mm,是其特徵,顏色多較淺,有的亦可以有蒂,病程較長時可增大至幾釐米,鏡下見腺體變長伴有腺腔內反折,形成鋸齒樣外觀,核分裂活性增加僅僅見於基底部,上皮細胞具有不明顯的位於基底的細胞核,胞漿豐富,充滿黏液,表面上皮下的基底膜增厚,表面上皮呈微乳頭外觀,增生性息肉***化生性息肉***,多發生在直腸,多在40歲以後發病,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增加。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形遺傳性疾病,大腸內佈滿息肉狀腺瘤,大小不等,可有蒂或無蒂,具有很高的癌變傾向,多在12歲以後發生。

  腸息肉的預防措施

  1、保持樂觀

  用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可見壓力是重要的癌症誘因,中醫認為壓力導致過勞體虛從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體內代謝紊亂,導致體內酸性物質的沉積;壓力也可導致精神緊張引起氣滯血淤、毒火內陷等。

  2、生活規律

  生活要規律,生活習慣不規律的人,如徹夜唱卡拉OK、打麻將、夜不歸宿等生活無規律,都會加重體質酸化,容易患腸息肉。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保持弱鹼性體質,使細胞增生,突變疾病遠離自己。

  3、良好的生活習慣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限酒。吸菸,世界衛生組織預言,如果人們都不再吸菸,5年之後,世界上的癌症將減少1/3;其次,不酗酒。煙和酒是極酸的酸性物質,長期吸菸喝酒的人,極易導致酸性體質。

  4、飲食清淡

  不要過多地吃鹹而辣的食物,不吃過熱、過冷、過期及變質的食物;年老體弱或有某種疾病遺傳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鹼量高的鹼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5、綠色食品

  不要食用被汙染的食物,如被汙染的水,農作物,家禽魚蛋,發黴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綠色有機食品,要防止病從口入。

  6、鍛鍊身體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多在陽光下運動,多出汗可將體內酸性物質隨汗液排出體外,避免形成酸性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