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犀牛
是那種?下文是小編收集的資料,歡迎閱讀!
白犀是。
白犀
白犀***拉丁學名:Ceratotherium simum***又叫白犀牛、方吻犀、寬吻犀等,體大威武,形態奇特,是現存體型最大的犀牛,也是僅次於非洲象、亞洲象和非洲森林象的現存第四大陸生動物,堪稱“犀牛之王”,截至2013年,據IUCN非洲犀牛專家組調查,大約有20405只白犀牛存活,是現存數量最多的一種犀牛。
白犀是現存犀牛中最進化、最聰明、最晚出現***早更新世200萬前***的,智力是現存犀牛中最高的,大腦為重達360克。
白犀牛的名稱來自於荷蘭語“weit”,意思為“wide” ***寬平***,針對它們寬平的嘴脣而言,後來被人誤稱為“white” ***白色***,故稱“白犀牛”,又名“方嘴犀”。
2015年,世界上最後一隻倖存的雄性白犀牛已經被切除犀角24小時守護起來,守護它的是4名全副武裝的武裝警察,這一做法是為了挽救這一瀕危物種。
外形特徵
白犀體大威武,是陸生脊椎動物中居於第二位的龐大動物,僅次於非洲象、非洲森林象、亞洲象,比印度犀牛和河馬大。[1]體長為340—420釐米,尾長為55—65釐米,肩高165—205釐米,體重1,300—3,600千克,3,600千克是目前最大個體的白犀牛記錄,雖然人工圈養的非野生白犀牛也有超過4,000千克的。體軀渾圓粗壯,面板光滑,厚約3—4釐米,只有耳邊和尾端才有毛,也沒有大褶和皺紋形成的甲冑,頭部特長,大約為120釐米,眼睛很小,分別長在頭部兩側。管道狀的耳朵可以旋轉,聽覺較為靈敏;嘴裡的頰齒為非常厚的石灰質層;上脣平而寬,呈方形,故有寬吻犀及方吻犀之稱;角長在鼻子上,兩隻角一大一小、一前一後。白犀的角也是所有犀牛中最長的,最高紀錄為158.7釐米,細長如鞭,高高聳立,極為特殊,而通常前角較長而稍微向後彎曲,長度為60—90釐米,后角較短,長度為50釐米左右,雌獸的角較雄獸的更長。它的角不是骨質的,而是上皮組織的衍生物,由角質纖維堆積而成,所以並沒有長在骨頭上,而是長在面板上,但卻格外堅硬和鋒利,是其自衛和進攻的武器。南白犀與前者不同的是有一個凹形的前額。
分部範圍
白犀產於非洲的查德、蘇丹、扎伊爾、烏干達、安哥拉和羅得西亞等地,它的分佈區被分割為相距大約3,000公里的南北兩塊,分別棲息著2個不同的亞種。北白犀,分佈於蘇丹南部和烏干達接壤的地區;南白犀,分佈於南非的納塔爾、蘇祿蘭等地。
生活環境
白犀的主要棲息地型別為熱帶和亞熱帶草原、***亞***熱帶稀樹草原和灌叢,它們要求生活的區域地形比較平坦,有灌木作為掩護,同時草場和水源豐富。白犀主要是在傍晚、夜間和清晨活動,白天在茂密的叢林或草叢中休息,休息場所有時距水源數公里遠。喜歡在泥濘的水池和沙質河床上打滾。生活習性白犀性情溫和,喜群居,群中通常是母犀牛與小犀牛,每群3—5只或10—20只,成年的雄犀牛則多半是獨居。它們在一處埋頭吃草,7—8個小時也移動不了一公里,吃過的草地,如剪草機剪過一樣整齊。它們會撒尿及散佈糞便的方式來標識自己的領域,在爭奪領域時,會互相用角攻擊。但它們比黑犀溫和,較不具攻擊性。雄性白犀佔領的地域小於雌性,但允許處於次主導地位的雄性和成年雌性在它們的領域中活動。 占主導地位的雄性會將受孕期的雌性留在身邊。交配的雌雄白犀會在一起生活約20天左右。白犀牛的視力很差,主要依靠聽覺和嗅覺,奔跑時速最快可達40公里。白犀牛是唯一的食草的犀牛物種,幾乎全部以短草為食。
生長繁殖
白犀沒有固定的發情期,全年均可以交配,雄獸在求偶時會發出一種奇怪的聲音,作為情歌。雌獸每3年生產一次,懷孕期為547天左右,每胎僅產1仔。初生的幼仔體重為45—50千克,叫聲很尖,較為耐寒,小白犀牛出生後三天會一直跟隨在母親的身後,之後一般會跑在母親的前方。哺乳期大約為一年,但從3個月後小白犀牛就會啃咬草皮了。1歲時體重可達218千克左右,6—9歲性成熟。壽命為35-45年。
經濟價值
白犀是動物園的珍稀觀賞動物,但是動物園裡最常見的犀牛。白犀的角、皮、肉、血、骨和內臟等都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尤其是犀角,被用於製作傳統的阿拉伯彎刀的刀柄,而且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珍貴中藥,有強心、清熱、解毒、止血的作用,可以作為解血清熱的清涼劑。自鄭和七下西洋後,犀角始流入中國。犀牛角存世量稀少,藥用價值極高,因而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截至2012年,每克在2,000元人民幣左右,是同等重量黃金價值的10倍。保護級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近危***CR***《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 國際二級保護動物。
種群狀態——瀕危狀況
二十世紀,北部白犀牛數量多過南部白犀牛,分佈在許多非洲國家。 人們只能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加蘭巴國家公園中看到北部白犀牛的身影。 1997年的調查顯示北部白犀牛僅存8只。 南部白犀牛被認為滅絕在19世紀晚期,直到1895年在南非誇祖魯-納塔爾省在此發現南部白犀牛。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南非重新向肯亞引進了20只南部白犀牛,數量約為170只,其中120只在一傢俬人救助中心,其餘50只生活在兩個國家公園。 根據2001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南部白犀牛的總數量大約為11,600只。剛果瓜蘭巴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僅存8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將可能在地球上徹底消失。北部白犀牛與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曾在烏干達大量繁殖,但是由於當地政府的疏於保護而漸漸消失。在瓜蘭巴國家公園中,它們的數目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達到35只,在2003年4月為30只,其後有6只被殺,4只新出生。[4]非洲犀牛總數已從1970年代約65,000只,減少到18,000多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並將南非白犀牛列為瀕危動物,其他地區的白犀牛則列為“瀕絕動物”,截至2010年,其數量僅存不到10只。[5]持續遭受內戰及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影響,那些曾經流浪在烏干達、蘇丹和剛果地區的北方白犀牛的數量持續下降。到2000年,剛果僅餘30只白犀牛。儘管象牙犀牛角等交易在全球範圍內被禁止,但是黑市交易仍然熱火朝天,在葉門就有專門的犀牛角市場,在那裡以犀牛角製成手柄的匕首是眾多買家和賣家關注的焦點,是身份的象徵。由於亂捕濫獵,白犀的數量在急劇下降,因此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白犀被列入附錄II。
僅剩五隻
二十世紀,北部白犀牛數量多過南部白犀牛,分佈在許多非洲國家。 人們只能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加蘭巴國家公園中看到北部白犀牛的身影。 1997年的調查顯示北部白犀牛僅存8只。 南部白犀牛被認為滅絕在19世紀晚期,直到1895年在南非誇祖魯-納塔爾省在此發現南部白犀牛。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南非重新向肯亞引進了20只南部白犀牛,數量約為170只,其中120只在一傢俬人救助中心,其餘50只生活在兩個國家公園。 根據2001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南部白犀牛的總數量大約為11,600只。剛果瓜蘭巴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僅存8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將可能在地球上徹底消失。北部白犀牛與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曾在烏干達大量繁殖,但是由於當地政府的疏於保護而漸漸消失。在瓜蘭巴國家公園中,它們的數目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達到35只,在2003年4月為30只,其後有6只被殺,4只新出生。[4]非洲犀牛總數已從1970年代約65,000只,減少到18,000多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並將南非白犀牛列為瀕危動物,其他地區的白犀牛則列為“瀕絕動物”,截至2010年,其數量僅存不到10只。[5]持續遭受內戰及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影響,那些曾經流浪在烏干達、蘇丹和剛果地區的北方白犀牛的數量持續下降。到2000年,剛果僅餘30只白犀牛。儘管象牙犀牛角等交易在全球範圍內被禁止,但是黑市交易仍然熱火朝天,在葉門就有專門的犀牛角市場,在那裡以犀牛角製成手柄的匕首是眾多買家和賣家關注的焦點,是身份的象徵。由於亂捕濫獵,白犀的數量在急劇下降,因此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白犀被列入附錄II。
保護措施
野生北部白犀牛已不復存在,而且全球僅剩兩隻母白犀牛,都在捷克動物園內。赫耳墨斯是柏林萊布尼茲學院動物園及野生動植物研究所的動物學家。在他的帶領下,專家們將對犀牛進行人工授精、體外授精及胚胎性別選擇實驗。如果這項實驗獲得成功,他們將為野生動物保護作出特殊的貢獻。
下一步是為犀牛做人工授精:這種體積龐大、不易馴服、具有攻擊性的草食動物的生殖系統一直是獸醫科學界的謎。然而,利用超聲掃描器等現代醫學裝置,專家們通過人工授精使南方白犀牛成功產下一頭小牛。通過南方白犀牛的實驗,可以將經驗運用到北方白犀牛上。犀牛最好每兩年產下一頭小牛,以便嚴格控制兩隻母犀牛可能產出的幼牛數量。專家們還有些其他對策。在發現南方與北方白犀牛的相似之處後,專家們正在研究如何提取老犀牛體內的卵,從而建立一個北方白犀牛的卵庫,再逐漸將其孵化。被孵化的胚胎可注射到南方白犀牛體內,讓它們代為孕育。專家還計劃利用分離技術把母胎精子從公胎精子中提取出來。專家們稱:“這種方法確保我們生產的僅是母的北方白犀牛。而這些母犀牛可以生出更多的白犀牛。從而拯救瀕臨滅絕的北方白犀牛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