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手抄報

  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歷史和忽視海洋帶來的民族的危害,海洋和海洋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海洋科普場館對傳播海洋知識,弘揚海洋文化的重要性,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

  :臺灣石

  臺灣石為臺灣地區特有種,體長形、側略圓,體色黃綠,體側具7條黑色橫帶,幼魚較明顯,成魚體色較黑,色帶不明顯,叉形尾;常見體型8~10釐米,最大體型可達30釐米以上,通常雄魚個體較少。
 

關於海洋的手抄報圖片

  主要棲息於河川中上游水域,泳性強,雜食性,主要攝食溪底卵石附著之藻類及河床上之水生昆蟲及小魚蝦;為溪流主要垂釣魚種之一,上勾後拉力表現爆發力十足;由於臺灣石***魚賓***之棲息帶與臺灣鏟頜魚***苦花***重迭,而苦花由於山產店之大量需求,人們以電、毒、網、叉等毀滅性方式大量捕捉,被誤殺的臺灣石***魚賓***通常被隨手丟棄;近年有小型化趨勢,建議適釣目標體型20釐米以上。

 

關於海洋的手抄報圖片

  :藍鯨

  藍鯨的體長能達30多米,全生灰藍色,背部有淡色花紋,每2~3年年繁殖一胎,妊娠期10~11個月。 藍鯨的幼仔是世界上最大的寶寶,它一出生就有大象那麼重,它以富含脂肪的母乳為食,每天需要進食100升以上的母乳。小藍鯨在8~9個月斷奶,那時它的體長已超過16米了。 藍鯨是迄今為止生活在地球上最大的動物了,光是它的尾部葉片就有大約足球場那球門那麼寬。它噴起的水柱不低於三層樓那麼高,也是由於有水支撐其巨大的體重,它們才能長這麼大。

  在所有動物中, 藍鯨發出的聲音最大,.藍鯨在與夥伴聯絡時使用一種低頻率,震耳欲聾的聲音。這種聲音有時能超過180分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聽到的噴氣式飛機起飛時發出的聲音還要大,靈敏的儀器曾在80千米經外探測到藍鯨的聲音。

  藍鯨甚偏食,幾乎全以磷蝦類為食,所以藍鯨的分佈僅限於磷蝦多的海域。生活在南極海域的藍鯨,別看它是地球上龐然大物,但喉嚨卻異常狹窄,只能吞下比手指頭還小的魚類。當它們張開嘴時可吞進6噸的海水,嘴巴一閉,海水就被擠出來,而食物則被密實的鯨鬚篩留到嘴裡。它是胃裡可容納2噸的磷蝦。

  藍鯨別名剃刀鯨,生活在各大洋中。我國海域極為少看到,黃海和南海曾有出現過藍鯨的記錄,一般不超過100米。但有的個體可潛至500米深,潛水時間可持續10~20分鐘,隨後是連續8~15次噴氣,噴出的水柱可高達9.1米。

  :口蝦蛄

  口蝦蛄又叫皮皮蝦、蝦耙子、蝦公駝子,亦稱東方蝦蛄。頭部與腹部的前四節癒合,背面頭胸甲與胸節明顯。腹部七節,分界亦明顯,而較頭胸兩部大而寬,頭部前端有大形的具柄的複眼一對,觸角兩對。第一對內肢項端分為3個鞭狀肢,第二對的外肢為鱗片狀。胸部有五對附肢,其末端為鉤狀,以捕挾食物。胸部六節,前五節的附屬肢具腮,第六對腹肢發達,與尾節組成尾扇。蝦蛄雌雄異體,雄者胸部末節生有交接器。

  蝦蛄是沿海近岸性品種。蝦蛄喜??於淺水泥沙或礁石裂縫內,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佈。口蝦蛄為渤海灣特有品種,產量較多,據1982年~1983年調查統計,年產量2500噸左右。資源量約 5000噸以上。產期為每年 4~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