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的原因是什麼
血栓形成是指人體或動物在存活期間因某些誘因,血液有形成分在迴圈血中發生異常的血凝塊,或者在心臟內壁或血管壁上發生血液沉積物。那麼,?血栓形成如何預防?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血栓栓塞性疾病在臨床上甚為多見,涉及的病因相當廣泛。近年來,隨著基礎醫學的發展,對血小板生物化學、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凝血因子化學結構以及超微結構研究的深入,對血栓形成過程有了更多的瞭解。目前認為血栓形成是複合因素所引起的,其中血管壁、血小板、血流速度、血液黏度和凝血活性等,均有重要作用。近來對於血液蛋白酶抑制物的研究,發現了一些先天性血栓性物質或先天性血栓傾向的病人,對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常見的病因如下:
1.血栓性素質
***1***抗凝物質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異常抗凝血酶Ⅲ症、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肝素輔助因子Ⅱ缺乏。
***2***纖維蛋白溶解異常:纖溶酶原缺乏、纖溶啟用物質缺乏、纖溶抑制物增多、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
2.靜脈血栓形成
***1***血流淤滯:妊娠、肥胖、創傷、外科手術、充血性心力衰竭、臥床過久。
***2***凝血亢進:惡性腫瘤、骨髓增生性疾病。
***3***其他:口服避孕藥、溶血危象。
3.動脈血栓形成
***1***血管壁異常: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
***2***血液黏度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漿細胞病、燒傷。
***3***血小板功能異常: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4.微迴圈血栓形成
***1***栓塞:多見於動脈血栓。
***2***凝血活性增高:細菌性內毒素、病毒、溶血、壞死組織、腫瘤細胞、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清病、播散性血管內凝血。
血栓形成如何預防?
血栓性疾病的防治目的在於改善高凝狀態、再疏通或重建血流通路,以防止組織缺血、壞死。防治措施近20年來已有很大的發展,在臨床實踐中也取得了很多經驗和教訓。防治措施大體上包括抗凝療法、溶栓療法、抗血小板療法等,抗血栓治療方法的選擇與病期有密切關係,四肢動、靜脈血栓形成不超過48h者可進行手術取出血栓。溶栓療法也主要用於新近形成的急性動、靜脈血栓。抗血小板和抗凝劑主要用作預防血栓形成,對已形成的血栓作用不大。
1.適應證
***1***DIC:大部分急性DIC早期病人,特別是高凝狀態的病人,多以肝素治療為主;溶栓療法僅適用於DIC的晚期或DIC痊癒後伴有後遺症的病人。
***2***血栓形成:深部靜脈血栓形成、周圍性動脈血栓形成、腦血管血栓形成等,抗凝和溶栓合併應用有一定療效。
***3***血栓栓塞:脫落的栓子均有可能引起急性血管栓塞,常見的有肺栓塞、腦栓塞、脾栓塞、腎動脈栓塞、腸繫膜動脈栓塞等,通常以溶栓療法為主,抗凝療法為輔。
***4***心臟病:如心肌梗死以往以肝素治療為主,近來主張在梗死的早期,可用溶栓藥物作冠狀動脈灌注治療,有更高的療效。心臟瓣膜病變、體外迴圈、心臟直視手術、動脈修補、冠狀動脈旁路移植等,可用抗凝***口服抗凝藥***和抗血小板療法,以預防術後發生血栓形成。
***5***急性腎炎:目前尚無滿意療效,應用抗凝劑和抗血小板聯合治療,可有一些效果。
***6***惡性腫瘤:釋放組織凝血活酶有導致血栓形成的危險性,抗凝療法對某些惡性腫瘤病人有預防轉移的趨勢,通常用口服抗凝劑治療。
2.禁忌證
***1***肝素和抗凝血酶Ⅲ: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傾向、大型手術後創面止血不良、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肝素樣物質增多等。
***2***口服抗凝藥:凝血障礙、高血壓伴視網膜病變、出血性腦病及近期顱腦外傷及手術,嚴重肝病、妊娠分娩後等。
***3***抗血小板療法:活動性潰瘍、活動性肺結核及伴空洞形成,血小板功能障礙、凝血障礙等。
***4***溶栓療法:出血性腦病、內臟有出血性損傷、術後創面止血不良,活動性潰瘍、妊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凝血障礙等。
目前多著重於外科術後的病例。據近年來病例較多的論文報道,應用抗凝藥預防深部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梗死已取得較好的成果。如小劑量肝素、右旋糖酐-40等。我國在中醫中藥方面也開展了不少探索性預防血栓形成的研究工作,目前應用於臨床的藥物有丹蔘、三七、銀杏葉膠囊等,然未見大型的病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