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金融創業

  創業是推動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而創業資本是創業發展的原動力。目前,我國青年創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創業資本的短缺,隨著大資料時代的到來,網際網路金融的興起為青年創業融資開闢了新渠道。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91金融:三個“80後” 成團隊樣本

  謙虛好學、勤奮努力、善於制度建設等各種創業特質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群在大平臺打基礎,在小平臺打拼,做過創業懂投資,愛折騰有想法的靠譜青年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

  在91金融宣佈已經完成B輪融資後不久,91金融辦公室所在北京普天德勝孵化器園區的寫字樓前掛出了“祝賀91金融新一輪融資成功!”的紅底白字條幅。

  風來了,91金融飛起來了。在風還沒來的時候,這家從2011年開始創業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從“網路金融超市”起家,積累著足夠支撐其飛起來的強健體魄。91金融的創始團隊當然夢想著能夠飛起來,但他們未曾料到,風來得如此之快。

  從2011年91金融創業開始,到2014年6月完成B輪融資,用91金融創始人許澤瑋的話來說,“走得很順利。”除了因為站在網際網路金融的風口,91金融創業團隊自身的特質,或許正是其能夠獲得投資人青睞的原因之一。

  團隊

  2011年11月,先智創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註冊成立,這家最初定位做“基於社會化媒體的大資料使用者營銷體系”的公司便是91金融的雛形。許澤瑋是這家公司的領頭者,負責產品和技術,與他一同創業的“小夥伴”還有兩人:負責市場、推廣、營銷的吳文雄和負責“找錢、找人”的姜志熹。

  這三個“80後”的職業交集是新浪,吳文雄回憶,2006年一個下雪的冬天,他與姜志熹站在北京新浪所在理想國際大廈下北四環西路的一個路口,說希望能找一筆錢,做些想做的事情。“姜志熹說靠什麼?我說靠著大家一起搞,我們幾個之間的信任是歷史積累的,最樸素的。”

  出生於1983年的許澤瑋一米七的個頭,戴一副黑色的半框眼鏡。在先智創科成立前,許澤瑋正式工作履歷上先後為新浪和浪淘金兩家公司服務過。前者是中國網際網路門戶巨頭,而後者則是一家精準營銷廣告公司。

  2006年,這位北航法學專業的畢業生憑藉上學時在搜狐新聞中心的實習經歷,獲得了新浪的正式工作機會。北航一篇對許澤瑋的校友專訪如此描述他在新浪的職業發展歷程:“從運營部專題編輯、副主編到互動產品負責人,再到技術介面人、互動社群事業部論壇社群專案經理,3年來不同的工作崗位為他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與資源,也使昔日不知‘頭條’為何物的職場新手成為了一位愈加成熟的網際網路工作達人。”

  在新浪工作3年後的2010年,許澤瑋短暫加入了以效果廣告營銷為主營業務的創業公司浪淘金。在這家公司的工作經歷使得許澤瑋的“技術和產品能力”為投資者所瞭解。

  在接受《融資中國》專訪時許澤瑋表示,“當我想要創業時,幾家投資者問我是否需要投資,我選擇了其中一家。”許澤瑋所說的“其中一家”便是先智創科的天使輪投資者經緯創投。

  在拿到天使投資時,先智創科還是一家大資料精準營銷公司,並未轉型專注於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從事“金融使用者資料挖掘和金融產品網路營銷”是後來的事情。

  分管戰略、市場及媒體運營的吳文雄在2014年6月正式加入91金融,在此前兩年多的時間裡,吳一直在幕後幫助91金融開展工作。這位1981年出生的湖北黃岡人在武漢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四年的學習後,開始了作為一個媒體人的職業生涯。

  吳文雄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太平洋電腦網,“做硬體測評與導購,就是告訴讀者什麼產品好在哪裡。”出於對硬體的喜愛,這位硬體測評員不僅能夠出色完成硬體測評工作——“舉例來說,買檯筆記本電腦,拿過來我先一個零件、一個零件地拆開,然後再花一個晚上拼起來,做得我很開心。”——“還能做網路社群,組織線下活動,做各種活動和營銷。”

  “後來,我到了北京,到了新浪。”至於為什麼,吳文雄的想法很簡單:“我如果要做媒體,就要在最好的媒體做。”吳文雄在新浪科技做編輯,儘管“很多東西要重新開始”,但外號“專題小王子”的吳文雄也承認,他在新浪學到了很多東西:“新浪教會了我如何寫作和做採訪,教會了我對於細節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執行力,迅速參與重大事件的報道,要拼命去做很多東西。另外是吃苦,任何苦都要吃下去,你必須要堅持,你能做到最好。”在新浪的工作經歷讓吳文雄感到很有愉悅感,很滿足。在吳文雄結婚時,吳曾經的上司,現任新浪網副總編輯鄧慶旭作為嘉賓出席婚禮,他用“勤奮”一詞來評價吳文雄,“那會兒加完班就拿著睡袋合衣睡在會議室裡。”

  再往後,吳文雄加入投融資資訊網站“投資中國”,這位總編輯用新浪作為標杆來要求自己,“我們要跟新浪一樣:速度一樣快,稿子一樣好,專題一樣多。”從大平臺出來,投資中國網的小平臺讓吳文雄真正領會到了創業的感覺。“新浪是大公司,有很多資源圍著你,你只要認真做就可以了。但投資中國是一家創業公司,你就得想辦法解決很多問題:除了媒體,我們要做會議、做產品、做資料,整個公司的資源是有限的。”

  姜志熹也是91金融的聯合創始人之一,這位藍馳創投的投資總監從91金融創業伊始就參與其中。無論是2011年成立的先智創科還是2013年成立的九一金融資訊服務***北京***有限公司,姜志熹都是投資人兼高管,主要負責91金融的“找錢”和“找人”工作。

  這位80後投資者在新浪做過部落格運營,在盛大文學做過副主編,辭職創業後還通過網際網路向寫字樓的白領們賣過切好的包裝水果——這是姜志熹與哥們合作的創業公司“天天果果”的主要業務。如果要再往前翻,這位雲南籍的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畢業生在上學時就搞過些有趣的事情:與人聯合建立了“雲南遊子聯盟”,和雲南本地報紙《都市時報》合作,為雲南考上外省大學的高中畢業生提供幫助,幫助他們瞭解自己將至少生活四年的城市,並儘快步入正軌。

  姜志熹在新浪部落格供職時負責銳部落格部分***現在稱為“草根名博”***的運營,他經歷了部落格從誕生到最輝煌的一段時間。“我建立並管理了一支60-80人的網友團隊,分佈在全國各地,讓他們幫新浪做產品設計、做頁面更新,做專題,我每天管理這支團隊就可以了。”如何能夠將其調動起來?姜志熹的答案是“利用新浪巨大流量的媒體平臺,將其作為利益主線,把希望在新浪上出名、得到推薦的人進行利益捆綁,各司其職。”具體的做法將這些網友團隊進行分組,分別賦予稿件篩選、稿件質量監督、客戶服務的權力,各小組之間形成權力的制衡。對於自己借力打力的運營策略,姜志熹頗為得意,“我從來沒有自己動手過,我應該是新浪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發過一篇稿子的運營人員。”

  在91金融的創始團隊中,謙虛好學、勤奮努力、善於制度建設等各種創業特質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群在大平臺打基礎,在小平臺打拼,做過創業懂投資,愛折騰有想法的靠譜青年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

  勤奮

  成功創業者最離不開的是汗水。許澤瑋說,“91金融的團隊很拼搏,我們拿到了很多團隊之前沒有拿到的資源,這是對團隊努力拼搏的一個肯定。”

  當91金融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視野,許澤瑋、吳文雄開始更頻繁地出現在各式的活動、論壇和比賽的現場。6月26日,北京銀行舉辦支援中關村企業貸款的釋出儀式,許澤瑋作為合作伙伴幫忙站臺;6月27日,聯想之星活動,許澤瑋作為成功創業者出席活動交流創業經驗併兼做賽事評委;7月6日,《贏在中國》高峰論壇,許澤瑋作為演講嘉賓出席。

  當91金融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視野,許澤瑋、吳文雄開始更頻繁地出現在各式的活動、論壇和比賽的現場。6月26日,北京銀行舉辦支援中關村企業貸款的釋出儀式,許澤瑋作為合作伙伴幫忙站臺;6月27日,聯想之星活動,許澤瑋作為成功創業者出席活動交流創業經驗併兼做賽事評委;7月6日,《贏在中國》高峰論壇,許澤瑋作為演講嘉賓出席。

  許澤瑋說,“團隊每天都是工作到11、12點,很辛苦。”《外灘畫報》在一篇對許的專訪中提到,這位勤奮的創始人“每天早上7點上班,第二天凌晨2點才休息。”91金融另一位創始人吳文雄的妻子在工作間歇來探望正在接受《融資中國》採訪的丈夫,她提到“有時他們幾個***創始人***為了工作討論到11、12點,真的很辛苦。”

  許澤瑋談到家人對於自己創業的態度,“雖然父母覺得你沒有必要這麼辛苦,但是當你的事情做得越來越好了,他們還是希望你能夠繼續做下去。”

  通常勤奮是一種自我驅動,當自己的堅持不僅得到了最親近者的理解,還為創業公司爭取到更多的資源時,“天道酬勤”便不再僅僅是一句刻在匾額上的話。

  2013年9月1日,央視晚七點《新聞聯播》播出了一條題為《經濟新動力:中關村湧現新一輪創業潮》的短新聞。這條長度為150秒的視訊新聞給了許澤瑋20秒的時間,容許他以創業公司91金融超市CEO的身份為中關村“最好的創業環境”背書:“無論從資本上,還是從軟性的創業環境上,還是政府的政策上,實際上對於這些創業公司都是非常大的支援。”

  新聞整體上是在報道中關村的創業潮,但91金融能夠在中關村上千家創業企業中作為創業典型被選中,創始人許澤瑋有機會以創業成功者的形象出現在全國觀眾面前,這背後的資源支援可謂強勁。91金融借中關村管委會之力,獲得了中國最具權威和影響力電視新聞節目的背書,這對於91金融的發展無疑是利好。

  2014年6月17日,微軟創始人、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主席比爾·蓋茨在中關村參觀微軟創投加速器時,與多位正在微軟孵化器中學員企業的掌舵者見面,其中包括許澤瑋;許澤瑋所掌管的91金融是微軟孵化器的“孵化中企業”。

  作為一名成功的創業者,蓋茨曾經創立微軟公司,若忽略版本的差異,現在世界上90%的PC機安裝有視窗作業系統。這位曾長時間佔據世界首富位置的創業者對於91金融的產品頗感興趣,儘管很難說蓋茨答應“嘗試91金融產品”是不是對許澤瑋盛情邀請的禮貌性迴應,但“連英文都說不好”的許澤瑋能夠獲得與這位大咖對話溝通的機會,則足以說明其企業所蘊含的發展潛力。

  許澤瑋說,“有人問我們,為什麼你們能得到這麼多支援?有人說是因為我認識有資源的人,但認識有資源的人多了,就算我能認識一些,我能搞定所有人麼?”

  寬容

  媒體、投資者如何對待一家創業企業?91金融的創始人們對於“寬容”二字的體會應是無比深刻。

  在國內投資孵化機構聯想之星的一次創業競賽上,許澤瑋被邀請作為評委出席。儘管他從活動開始坐到了活動結束,但卻很少對其他創業者的商業計劃提出批評,“我也是創業者,我能理解創業者的辛苦。”

  在活動現場,許澤瑋向10多位創業者中的2位提出了問題,“這是因為他們要做的事情我做過,無論是在臺上還是臺下,我都可以給他們建議,但其他的事情我沒有做過,我也不是投資人,其他的創業者有各自的經驗和背景,我不適合來做這個點評。”

  91金融從網際網路金融超市起家,期待能為傳統銀行業帶來變革,變革性的業務模式無疑會受到各式的質疑,對此91金融期待媒體、投資人給予創新型企業更多的寬容。

  媒體作為公眾訊息的來源,一定程度上能夠左右人們對於一家公司的看法和判斷,91金融三位曾在網際網路門戶巨頭新浪網供職的聯合創始人深知媒體對公司發展的重要影響。91金融站到了風口,媒體上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有關91金融的訊息。

  吳文雄呼籲媒體給予創新企業更多的寬容,“媒體不要拿放大鏡看我們,91金融是一個初創型公司,我們更多地在嚴格的金融監管制度下做一些微創新,希望給行業帶來更多的啟發和機遇。”作為媒體人出身的吳文雄深知媒體的力量,“真心希望媒體給予我們更多的鼓勵,給予正能量,多扶持、多幫助、多鼓勵。”

  同樣,91金融的創始人們不僅呼籲媒體的寬容,也呼籲投資人對創業者的寬容。

  回顧91金融的融資史,2011年91金融拿到經緯創投的天使投資後,再於2013年9月獲得A輪融資6000萬元人民幣,投資機構包括寬頻資本等多家機構;剛獲得A輪融資後9個月的2014年6月,91金融即與新的投資方談妥,完成B輪融資:由海通開元領投,前期投資者寬頻資本及經緯創投跟投;據媒體報道,此輪融資的金額“約為2億元人民幣”。融資間隔期的不斷減小,這顯示出91金融對資金需求不斷增加。

  91金融在向媒體傳送的新聞稿中表示,該公司“每天成交超過2000筆,每天交易金額超過3億元”,且“2013年公司的營業收入超過1億元。”大額的現金流為投資者描繪著91金融的發展前景,處於上升期的91金融目前“剛剛實現盈利”。另一方面,為了抓住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風口,吳文雄表示,91金融無法放棄資本的槓桿,依靠“自身滾”的方式來實現發展並不現實。

  據媒體報道,在創業之初,儘管許澤瑋“一開始什麼都沒有,只畫了一張圖”,就拿到了經緯創投的天使投資,但接下來的融資並非一帆風順。

  投資人對於早期投資的決策普遍較為謹慎,創業公司在天使輪之後拿不到A輪融資的情況也頗為常見。2012年,91金融處於困難時期,“那時網際網路金融還沒有現在這麼火。”91金融的創始人們“見了40、50家風投,投資經理、董事、合夥人都見過,但***要融到錢***非常難。”吳文雄回憶道:“我們2012年尋求融資,當時很多人不大看得懂,覺得沒有未來。2013年餘額寶面世,之前聊過的投資者又覺得我們不錯了,但是投資機會就這麼溜走了。”

  好在網際網路金融的風口讓91金融“飛”了起來,看好“跑道”又看好“選手”的投資者用資本的力量為這幾個80後年輕人提供足夠的“燃料”。

  價值觀

  許澤瑋自認是一個“愛好讀書的人”,他為91金融的員工們規定了必讀書目,並要求他們每週分享讀書心得。

  2007年,畢業剛一年多的許澤瑋還在新浪做產品經理,他在實名部落格上展示了讀喬治·奧威爾反烏托邦小說《動物莊園》及《1984》的筆記,筆記的開頭引用了一位評論家的話,“多一個人看奧威爾,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2014年,許澤瑋在多個場合提及自己對《致加西亞的信》的推薦,這是91金融員工的必讀書目之一。這本書描述了一位叫“羅文”的人幫助美國總統將一封具有戰略意義的書信給加西亞——一名位置未知的古巴盟友,歷經艱難並最終完成任務的故事。這本講述如何完成超級任務的小冊子在引言中將羅文的事蹟描述為“敬業、服從和勤奮的象徵。”

  讀書當然能夠提升員工能力,開拓眼界,但更重要的是能夠“統一思想,統一目標。”許澤瑋說,“具體的事情可能步驟、方法、策略上有所不同,但這些事兒都是小問題。最怕思想不統一,目標不明確,為什麼咱們黨要學習很多檔案?這本身就是個統一思想的過程。”

  在91金融開放辦公區的牆上,掛上了紅底白字的條幅,“為了偉大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這是許澤瑋所說的使命感,“這裡的工作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你的家庭,為了你的國家”。許澤瑋將自己的這種使命感歸結為“很多人支援我們的原因:所有人都願意幫助那些願意幫助更多人的人。”某電視臺的編導在一次活動現場,用“又紅又專”來評價許澤瑋,對此許澤瑋深表認同,他說:“這是當然,毫無疑問。”

  正如91金融的投資者所言,“許澤瑋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的人。”91金融的創始團隊在短短3年的創業歷程中不僅學會了如何奮力向前,努力站在網際網路金融的風口,也學會了如何用價值觀統領內部團隊,吸引並利用外部資源。

  一個者的自白

  創業者是最苦的職業,創業是風險最高的行為。外界只看到創業的酷,創業者體會的卻是苦。創業者要麼是無知者無畏,要麼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11年,我誤打誤撞進入了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先後做過網貸、股權眾籌、網貸服務平臺,親自見證了這個行業的飛速發展。2014年出來和幾個朋友一起創業,截止到今天,剛好1年。創業以來最大的感受,一個字:哭,兩個字:苦逼,三個字:苦哈哈。創業者在人前有多風光,在背後就有多心酸。我曾在朋友圈裡發過一段話:創業者是最苦的職業,創業是風險最高的行為。外界只看到創業的酷,創業者體會的卻是苦。創業者要麼是無知者無畏,要麼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以,對於還沒創業但準備創業的朋友,我建議好好考慮要不要創業,再三思一下,創業絕不是你想象的那樣。下面是本人創業一年多來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第一,沒有積累就去創業要不得。創業需要一定的資源積累:人脈、金錢、行業經驗、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對商業運作的理解等。對於創始人來說,需要是多面手:營銷、管理、技術、產品、財務、行政、人事都要懂一些,尤其是剛開始起步的時候,基本都要親力親為。所以這是很多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原因之一:積累太少。我是去年10月在網際網路金融這個行業創業的,此前在這個行業做了3年多,除了技術崗位,其他崗位基本都做過了一遍。在我剛開始創業時,就4個人,啥都做,但因為之前有各崗位做過的經驗,算是比較輕車熟路,能夠很快做出一些成績。

  第二,創業VS家庭。創業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家庭對我們也很重要。但是兩者並不是那麼和諧,絕對會有衝突。如果今天女朋友大姨媽來了,需要你照顧;剛好一個很有意向的VC也過來談合作,你是選擇陪女票還是和VC談投資呢?從兩個選擇中選擇任何一個,都意味著對另一個的放棄,而對創業者來說兩者都是不可放棄的。很痛苦,怎麼辦?

  前幾天一篇文章非常火爆:《中國創業者“性生活”真實寫照》,文中提到: 創業者太忙,性生活的時間都沒了,創業者太累,效能力下降了;創業者和愛人做完愛之後,又立刻回到電腦旁寫郵件。 自從創業以來,我每天都忙得像陀螺一樣,各方面問題都要考慮,每天都有調整和困難。老婆經常抱怨我:你每天回家就盯著手機看,也不和我聊天,不搭理我,對我一點不關心,我休息時也不陪我去玩,我結婚和不結婚有什麼兩樣? 我無言以對,創業不是打工,必須全身心的投入,每天戰戰兢兢不敢稍有鬆懈,但老婆怎麼辦?總不能守活寡吧?不瞞大家,創業後因為忙於工作忽視家庭和老婆吵過很多次,差點鬧離婚。我覺得,對我來說,創業最難的不是業務增長,不是拿到融資這些,而是平衡好工作與家庭。創業者必須在創業和家庭之間做好平衡,就像雜技演員玩拋球一樣,要保持兩手能不斷丟擲接住3個球甚至4個球。我的一些建議:充分認識到家庭的重要性,每天抽出固定時間來和戀人、家人溝通。另外,也可以邀請家人到工作場所,讓他們看到你工作的繁忙,更好的理解你支援你。

  第三:業務失焦。對於創業企業來說,一方面要不斷嘗試探索各種新業務,驗證可行性;另一方面,必須保持專注,保持聚焦。以我們自己來說,我們剛開始定位是為網貸平臺提供營銷諮詢業務,但做的過程中開始接觸了一些非網貸企業,也有營銷諮詢的需求,我們也去談合作,最後發現沒有任何優勢,浪費了不少時間。後來我們做網貸培訓,一度合夥人提出應該擴大範圍面向非網貸行業,我堅決反對,我們的定位就是為網貸平臺服務,一定得聚焦,決不能偏離這個方向和範圍。創業企業的時間、資金、人員等資源都非常寶貴,必須得聚在一點,做深做透,拒絕很多看似機會的陷阱。

  第四:免費與補貼。很多創業者簡單的把通過免費與補貼快速獲取大規模使用者當做網際網路思維,個人認為這裡面是有很多問題的。免費,很多時候會把非目標客戶拉進來:無購買意向的,有購買意向但無購買能力的。免費的時候,你看到很多需求;但當你收費的時候,發現這些需求都沒有了。前期的各種投入也就打水漂了。所以,先收費後免費。收費,才能真正的測試出真正的市場需求,才能發現真正的使用者。當通過收費確定了市場需求之後,再通過免費的手段獲取大量精準使用者。我們創業初期,做了一場收費的培訓,一個學員收5000,最終報名的還不少;這說明市場有一定的培訓需求,於是我們接下來針對性的做了很多免費沙龍,吸引了潛在培訓客戶。

  第五:關於管理。我們辦公室貼著一個標語:keep going, fucking anything else. 就是說:對於創業來說,只有增長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所以我們一直保持行政人事財務這些後勤支援部門的最簡化,很長時間都沒有什麼規章制度,甚至考核、出勤制度都沒有,如果有也是非常簡單。業務增長是創造利潤,管理則是分配利潤。所以,創業階段,尤其是初期,一定是把全副精力放到做大蛋糕上,而不是天天思考如何把蛋糕分配的更好。

  第五:關於情懷。最近情懷很流行,很多企業也做情懷營銷。因為在創業的同時,也做一些天使投資,看過一些創業者的商業計劃書,還真有不少創業者在計劃書裡大談特談情懷。情懷是講給你的消費者你的使用者聽的,不是講給投資機構的。在商業的世界裡,是要看財務、收支、利潤、增長的。

  第六:快速擴張。每個創業者都夢想著公司快速做大,這是一個極大的誘惑,但是創業公司最容易死在這個時候。在商業模式沒有被驗證前,快速擴張基本意味著快速死亡,尤其是沒有收入的情況下,擴張的越快越大,死的越快。在商業模式被驗證後,是否要快速擴張也是要謹慎考慮的。尤其是拿到融資後,可能會感覺很好:投資人認可,員工士氣高漲,發展很快,手裡還有大把不用還利息的投資款,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妙。於是頭腦發熱,大肆招人,人多了要換辦公室,還要裝修,要各種管理,結果成本像火箭般攀升,業績卻像蝸牛般爬行,公司失控,虧損不斷擴大,如果不能及時果斷調整,可能就掛了。牢記:肥皂泡越大,飛的越高,破滅的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