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成功的故事

  李時珍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醫學家,他的成功對我們的生活來說是筆巨大的財富!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李時珍小故事

  一天,李時珍來到湖口,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裡直往外流血。李時珍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群,說:“快停下來,棺材裡的入還有救啊!”眾人聽了,面面相覷,彼此都不敢相信。死者已矣,再開棺驚動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嗎?可萬一······李時珍當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於是便反覆勸說,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一試。李時珍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紮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竟然醒了,於是,人群歡動。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於是人們都傳言李時珍一根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這就是李時珍開棺救母子的故事。

  還有傳言李時珍“活人斷其死”的故事。傳說李時珍在以一根針救活母子兩人後,許多人都想見一見這位神醫。一天,有家藥老闆的兒子正在櫃檯上大吃大喝,聽說了之後,也想去看看熱鬧。他費了好大力氣終於擠到李時珍面前,問道:“先生,你看我有什麼病嗎?”李時珍見此人氣色不好,趕忙給他診脈,過後,十分惋惜地說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紀輕輕,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吧,免得家裡人到處找。”眾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闆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後來在眾人的勸說下,方才氣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由此,人們更是驚歎李時珍的神奇醫術了。

  篇2

  1518年,李時珍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裡。李時珍的祖父是一位揹著藥箱、搖著串鈴,終年奔波於城鄉的鈴醫。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繼承父業,勤奮好學、努力鑽研,是蘄州一帶很有名氣的醫生。父親李言聞不僅飽讀經書、醫術高明,而且十分注重實踐,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因此李家在蘄州地區深受當地人們的敬重。

  李時珍從小便喜愛花草。李家後園裡種滿了父親李言聞從各地收集來的藥草,像牡丹、芍藥、水仙、貝母、山茱萸、款冬、剪春羅等等,小小的後院差不多一年四季都開滿了花。

  6歲的李時珍那時候經常跟在爸爸身邊,興致勃勃地為藥草澆水、培土。很快他就認識了許多草藥:開黃花的是蒲公英、開白花的是土茯苓、開喇叭形紫花的便是牽牛花。李言聞看到兒子出奇地喜愛花草,就十分耐心地回答兒子提出的各種問題,同時父親也給他講了許多關於花草治病的功用。父親的啟蒙教育在李時珍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鮮豔美麗的花草不僅好看,而且能夠治病。於是,李時珍對花草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了。

  李時珍漸漸長大了,便跟哥哥果珍和其他小朋友走出家門,到更廣闊的大自然裡去。李家門前的雨湖,附近的鳳凰山都是他們經常去玩耍的地方。山上繁多的花草樹木,湖濱各種花鳥魚蟲,都是那時李時珍認識自然的好場所。漁民、樵夫、農民都成了他的老師,李時珍從他們那裡不僅得到許多豐富的知識,而且養成了虛心學習、追求真知的好習慣。這對他以後立志學醫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篇3

  李時珍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認識到本草“關係頗重”,而古代本草中“差訛、遺漏不可枚數”,為了糾偏正誤,他不恥下問,虛心向勞動大眾求教;為了考察藥物的形態、生長、效能,他不惜遠涉千山萬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李時珍對宋代蘇頌《圖經》中的老鴉眼睛草與龍葵龍珠之考證即為一例。李時珍曰:“龍葵、龍珠,一類兩種也,皆處處有之。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為龍葵,生青熟赤者為龍珠,功用亦相彷彿,不甚遼遠。楊慎丹鉛錄,謂龍葵即吳葵,反指本草為誤,引素問、千金四月吳葵華為證。蓋不知千金方言吳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並正之。”李時珍的這一段敘述不僅將龍葵、龍珠作了歸併,辨正了《圖經》老鴉眼睛草與龍葵各立一條之誤,還辨正了楊慎龍葵即吳葵之失。論述透徹、明確,使龍葵、老鴉眼睛草、龍珠、吳葵、蜀羊泉等之間混亂的名稱得以釐正。

  古代本草常將通草與木通相互混淆,或將兩者視為一物。李時珍以認真負責的科學態度糾正了前人的這一錯誤。《神農本草》之通草,《本草綱目》釋名為五代南唐陳士良《食性本草》之木通。時珍曰:“有細細孔,兩頭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謂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脫木也,宋本混注為一,今分出之”。他在“集解”項作了進一步詳釋,“其枝今人謂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經言味辛,別錄言味甘,是兩者皆通利也。”

  菝葜、土茯苓是古今長期混亂品種,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蓴,莖生細點,其葉不對,狀頗類大竹葉而質厚滑,如瑞香葉而長五六寸,其根如菝葜而圓,其大如雞鴨子,連綴而生,遠者離尺許,近或數寸,其肉軟,可生啖。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生動簡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徵:苓蔓生,葉狀如竹葉,大而質厚。根狀莖細長,每隔一段間距生一肥厚的塊狀結節,這與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光葉菝葜***的特徵完全吻合。特別是說“赤白”二種,真實無誤,因其生長環境質地的差別,雖同種植物,亦有赤白之分。李時珍不但對藥物標本及性狀進行研究,而且還將研究結果與古文獻進行比照考證。他說:“按中山徑雲,鼓鐙之山有本草焉,名曰榮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並找到“食之已風”的療效。他還說:“諸醫無從考證,往往指為萆?Z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參考之。但其功用亦頗為相近,蓋亦萆、菝葜之類也。”李時指出古代醫家對此無從考證和相互混淆的藥物加以訂證和區分。

  有一次,李時珍經過一個山村,看到前面圍著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見一個人醉醺醺的,還不時地手舞足蹈。一瞭解,原來這個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藥酒。“山茄子……”李時珍望著笑得前俯後仰的醉漢,記下了藥名。回到家,他翻遍藥書,找到了有關這種草藥的記載。可是藥書上寫得很簡單,只說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羅”。

  李時珍決心要找到它,進一步研究它。後來李時珍在採藥時找到了曼陀羅。他按山民說的辦法,用曼陀羅泡了酒。過了幾天,李時珍決定親口嘗一嘗,親身體驗一下曼陀羅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頭以至整個口腔都發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會兒竟發出昏昏沉沉的,不一會兒竟發出陣陣傻笑,手腳也不停地舞動著;最後,他失去了知覺,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嚇壞了,連忙給李時珍灌了解毒的藥。過了好一會兒,李時珍醒過來了,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醒來後的李時珍興奮極了,連忙記下了曼陀羅的產地、形狀、習性、生長期,寫下了如何泡酒以及製成藥後的作用、服法、功效、反應過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險了,他卻笑著說:“不嚐嚐,怎麼斷定它的功效呢?再說,總不能拿病人去做實驗吧!”聽了他的話,大家更敬佩李時珍了。就這樣,又一種可以作為臨床麻醉的藥物問世了。

  李時珍特別注重實踐,他聰穎博達,常常創造出一些奇特方法來驗證中藥功效。一次,李時珍發現一本書上說野芋麻葉可以治療瘀血癥。於是,他找了兩杯生豬血來做實驗。第一杯生豬血中放了野芋麻葉的粉末,另一杯則什麼都沒有放。

  過了一會兒,放了野芋麻葉粉末的生豬血沒有凝固,而作為對照比較的那杯生豬血卻很快凝固了,芋麻葉治療瘀血的功效得到初步證實。李時珍又深入思索:上面的實驗只是證實野芋麻葉能夠防凝,那麼,對已經形成了的瘀血塊。它又有什麼作用呢?

  於是,他又把芋麻葉粉末和入剛剛凝固的血塊中,血塊竟慢慢地溶化成血水!這進一步證實芋麻葉還具有化瘀的作用。這個藥理學試驗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也是有一定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