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感悟人生文章

  一個人,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走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所以人生中,有些東西不必太執著,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順其自然,才是生活的最佳方式

  俗事擾擾,人心欲求太多,故為人處世斤斤計較,行止起居常懷擔憂,難得安穩與開心。人生還長,路程尚遠,你需要一份豁達的心胸,才能放下大千世界。開造化,講求緣法,不挽留逝去的事物,也不期盼分外的收穫,更不計較人世的糾葛,萬事順其自然,得意失意都能安泰。

  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有一位很有名望的禪師住在遠離鬧市的寺院裡,很多人慕名前來拜訪,想要聆聽他充滿智慧的言語。其中不乏當朝的權貴人物。一日,幾個大臣相約拜見禪師,一行人在山中泉水旁談天,有個大臣向禪師請教萬事萬物的道理。

  當時正是初秋,山裡的樹木半黃不黃,禪師指著一棵樹問:“你們說,這樹是枯萎的好,還是繁茂的好?”

  “當然是繁茂的好!”有人說。禪師卻說:“繁茂的東西免不了枯萎。”

  “我覺得枯萎的好。”又有人說。禪師說:“枯萎的也會成為過去。”

  “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請大師指點。”幾位大臣同時作揖。禪師說:“繁茂的就讓它繁茂,枯萎的就隨它枯萎,這就是最好的。”

  繁華也好,枯萎也罷,大自然的一切遵循四季規律,對於樹木來說,春天抽枝,夏天繁茂,秋日結果落葉,冬日休養生息以待來年,這種輪迴型的一生一息是最合理、最自然,也是最好的生存方式。如果放進暖棚春冬不息地茂密著,恐怕樹木也覺得疲憊,觀者也覺得太過刻意。唯有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人生也是如此。人的悲歡離合就像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改變。生老病死伴隨著一個人的生命,所有人都會為它們苦惱,所有人都逃不開它們的束縛,這就是生命的本質。一個懂得自然的人,幼時嬉戲,壯時立業,老來頤養天年,就是生命的最佳狀態。唯有這種自然,才能讓身心達到和諧,領略每個年齡段的樂趣,這樣的生命才能稱為享受。

  與人相處也應自然,人與人之間有冥冥中的緣分,否則如何解釋茫茫人海你遇到的是這一個、這一些?當緣分來了,千山萬水也躲不掉;緣分去了,一街之隔也會老死不相往來。在擁有的時候珍惜,在遠去的時候珍重,領會這種自然,不強求改變,就是豁達。豁達的人不強求,他們知道萬物的緣起,也知道生命的歸宿,比起無盡的宇宙,人的存在太過渺小,如滄海一粟。世界上的一切都應順其自然,每個人也要效法自然,這就是禪心。

  山裡有一戶貧苦人家。這一天,母親給兒子一個碗,吩咐他去山那邊的集市買一碗油。兒子裝了滿滿一碗,小心翼翼地往家裡端,可惜他越是小心,越是容易出錯。在村口,他被腳下的石頭絆了一跤,不但油灑了,碗也摔碎了。

  孩子被母親罵了一頓,母親又給他一個碗說:“再去打一碗,這一次別再打碎了!”孩子剛要走,母親又說:“打半碗就行,回來的時候不用太小心,該玩就玩,該說話就說話。”

  孩子按照母親的吩咐打了半碗油。回來的時候,他像往常一樣左看看右看看,沒有留意手中的碗。這一次,他平平安安回到家。母親說:“越是過分在意,越容易出錯,保持平常狀態,才是最好的狀態。”

  一碗油灑了出去,就算再可惜、再抱怨也不能讓它回來,與其白白生氣,不如下次更加小心,用更好的方法;凡事太過小心翼翼,難免因為太過精細產生疏漏,只有保持最平常的狀態,錯誤才能最少。所以要保持一份輕鬆平和的心態,這就是順其自然。

  為人處世也應順其自然。一時有了不如意,不必垂頭喪氣,因為人生都有低谷,耐得住就能走到高潮;一時遭人怨恨,也不必非要解釋,日久見人心,他總會知道你的真誠。有些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直到老死才明白什麼也不屬於自己,能夠掌握的只有生命本身。可那些與年齡、感情、興趣有關的歡樂早就被他拋棄,再想追回已是無能為力,徒留感嘆和悔恨,倒不如一開始就知道什麼最重要,在該珍惜的時候珍惜,好過日後後悔。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自然的法則殘酷卻真實,你願意接受它,它不會虧待你,你總是違逆它,是在為難自己。人如果能夠順其自然地生活,就不會在意那些終將成為過眼煙雲的東西;若是想得開,看得透,就會知道與人爭鬥只會白白惹來煩惱。豁達的人不會為虛名所累,他們總能在紛擾的世事中享受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感悟,自得其樂。

  :每一天都是新的,經驗沒有傳說中那麼可貴

  曾記得看過一場電影,老醫生在監獄裡奄奄一息,號外傳來訊息,不讓他看病人,憑靠經驗來診斷那病人是否還有生還的希望。

  老醫生閉著雙眼,沉默良久,回答,每一個病人狀態不同,即使你描述得如此詳細,恕我無能,依然無法診斷。

  可是,你有六十多年的行醫經驗,只有你才能救他。

  六十多年的行醫經驗算什麼,在每一個新的病人面前,這經驗都得清零。

  可是你明明靠經驗就能救人。

  但這個人只靠經驗救不了,我至少看他一眼,才有救他的信念啊!

  在最關鍵的時刻,監獄長終於動容,決定送老醫生前往病號身邊,讓他親自診斷,無奈,老醫生死在了前往的路上,最終也未能救那病人,病人也在疼痛中死去。

  電影結束時,他那句在每一個新的病人面前,經驗都得清零,讓我感觸頗深。這是一個尊重經驗的時代,很多時候,經驗已成為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我們看簡歷時,喜歡看他們的年齡,他們從事工作的年份,他們在工作中做的事情,面試時,他們也會機械地把簡歷上的東西描述一遍,或誇張自己的能力,或不善言談。

  所以,我們總會看見很多迷茫而年輕的臉孔,應聘失敗時,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我沒有經驗。曾聽到很多人嘗試後的嘆息聲,不如意時,他們會找到的藉口說,就當積累經驗。

  但我們往往忽視了一點,凡是昨日的,都已是陌生的經驗,過去的真的已成為過去,每一天都是新的,經驗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可貴。

  在我看來,經驗更多的更像是昨日的教訓,教訓會在我們身上留下疤痕,但疤痕可以大小不一,卻不一定會避免我們以後受傷。

  也記得我做配飾設計師時,我的主管不同於其他人,她招聘時,不喜歡看這個人有沒有經驗,卻喜歡拿出一張圖紙,讓來應聘設計師的人說說自己的感受。

  遺憾的是,大多數設計師介紹自己時侃侃而談,每一句話都精緻到像背誦的篇章,但談到自己對一件藝術品或一間房屋的感受,他們卻吞吞吐吐,說不出特別的感覺,大有一種“這個我沒有準備”的意味。

  我曾問主管,直接找一個有經驗的人,他們可以直接為我們所用,不是更好嗎?

  主管卻說,不是你想的這樣,設計師需要天馬行空,需要新的創意,更重要的,他需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如果他的審美和觀點與我們的不謀而合,這才是我們要找的那個人。我們不需要設計師對空間機械的理解,也不需要千篇一律的模版。

  主管一直沒有找到那個特別合適的設計師,他似乎也不著急。倒是老闆沉不住氣,直接高薪聘用了一個特有經驗的設計師,這位大神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腦子轉得很快,佈置空間的手法也很快,只要甲方有了新的反饋,他似乎幾秒鐘都能推翻之前的設計,做出迎合對方的設計。

  一開始,甲方很欣賞他這份迎合,沒想到,到了最後,甲方提出要換人,理由居然是,這個大神沒有主見,我們幾乎吐血身亡。經驗多了,也是一種負擔,總想著以自己的經驗征服他人,卻未想到最先失敗。

  所以,任何刻意的迎逢都是一種偽裝和慾望,它遠沒有堅持和信念來得更重要。突然覺得這人生啊,就像行走在海里的船,所有的經驗在海嘯面前都是空白,若你覺得只有一個老船長就已足夠,或許下一場海風就能將你席捲到海的對岸。

  最終,在主管的堅持下,老闆僱傭了一個央美畢業兩年的設計師,女孩不同於其他的設計師,她不僅有主見,更重要的是她會堅持自己的設計,如果與甲方有了意見的衝突,她也會修改,但她不會盲從,她會設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方案,以供甲方選擇。

  那年,她工作間的燈夜夜開著,她沉迷並穿梭其中,這場景多次感動到我,我們不得不承認,經驗在設計面前,遠遠沒有投入重要,在設計面前,或許也無經驗可談。

  看過陳丹青老師所著的《陌生的經驗》,序言中,李靜老師寫道:“一切皆出於天性,那慷慨而專注的情熱。”於是,藝術家才有了目光、關切以及取捨。

  我們似乎可以想象陳丹青老師就站在街頭,他的目光越過人群的主角,去關注邊緣人的生長,他從不在意過去發生過什麼,只在乎眼前的人流,他找到自己所需的素材,去感受,去創作。過去的在他看來,如同死亡一般,可以被紀念,懷念,卻永遠不能為今日的創作提供新鮮的創意,所以,這世間也就不存在經驗。

  世界是陌生的,是需要被人探索的,所以它才充滿魔力,吸引我們往前走啊,往前探索。

  我們別在意昨日發生了什麼,也無需多想過去的時光你是成功還是失敗,手中捧著的紅酒不管陳釀多年,它被開啟的那瞬間永遠是新鮮的,復古的裙裝無論源自哪個時代的創意,它在穿上身的那一刻都是專屬於你的。

  昨日的經驗,如同笑談,就像我向來不曾在意昨日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只想大踏步往前走去,帶著我對未知生活的情熱與執著,一直向前。我相信這世間混淆了許多假象,它們曾矇蔽了我們的心靈與雙眼,讓我們對應該愛和關注的人不以為然,我們更願意停留在昨日,那該死的經驗裡,不肯走出來。

  所以,我更願意做一個熱愛生活的孩子,不論新舊,無關遠近,只要它們能帶給我快樂,我就願相信他們,甚至迷信。

  每一個願放棄經驗,點燃信念的時刻,都無比珍貴,那笨拙的摸索,愚蠢的夢想,看起來生澀而可愛。

  :寫給自己的演講

  我們生活在一個水深火熱的世界,前進就是刀山火海,後退就是苦海無涯,有人含著金鑰匙出生,也有人連別人一天的收入都不能達到,這個世界會哭的人很多,這個世界能看穿人心卻很難,我們知道的有限,就是因為我們太侷限於個人,知道多了,有害怕了,沒信心了,怕輸,怕一無所有,怕到最後自己連身邊愛自己的人都沒有。

  似乎很多生命被侷限一個圈,你能學習邯鄲學步,你也能效仿臥薪嚐膽,就算是我們活一輩子,還是多活一個世紀,我們擁有的,還是失去的,只能用刪除和複製來解釋,我發自內心的說出了那麼一句話,有錢,是缺點,也是有點,窮一點,別人不會來偷,來搶,就是因為我們的抉擇和否定程度不在一個線上,有些人為了一件事重複一輩子,只能默默無聞,有些人因為一個機會就成功了。

  曾經九州六府被說為天下,被說為江湖,而現在的五十六個民族,還是一個國家,都是因為有人活著,在被成為世界,我們每個人活著,都不是為了自己,有錢可以讓身邊的人過的好一點,有能力可以提醒更多的人,從三皇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幾千年,死亡很多很多的人,我們承受的,上一輩,上上一輩人的辛苦,有多少人願意努力去改變更多人呢,也許就是因為從小被控制,長大後成為了永遠的機器人。

  老一輩的人把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這一輩的人把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就是因為如此,很多人被冷眼旁觀過,很多人被無視或者歧視過,也許富人一輩子不知道窮的滋味,窮人一輩子不知道富的呼風喚雨,有人無奈活著,有人被迫活著,很多人承受很多的委屈,很多人容納很多的悲傷,被時間畫了一個句號,不結婚是頭等大事,結婚錯了,是自己無能,如果離婚了,是自己瞎了眼的選擇嗎?其實人活著真的很脆弱。

  蜂擁而至的世界,說話有理的人很容易被別人否定,也許你認為我上面說的話很假,也許你猜測我下面的話會很假,不入法眼,就像別人說的,演講只是一個笑話,你不能贏得觀眾的開心,你就是輸家,而這個世界,無論是天下的書,還是人間的風景,或者是父母的心,只為一個人開路,為那個創造路的開路,開路不是一個微笑就結束,也不是一種聆聽就結束,而這些總結起來只是一個開始。

  有一個故事很經典,叫做父母,這是兩個人的故事,也是幾代人的傳說,我們能看的透徹嗎?我們能瞭解的徹底嗎?不能。

  我們做不到大孝,看不透真孝,也許就是我們對這個故事的不參與,很多人把父母給的恩情,給了下一代的孩子,很多人把父母給的陪伴時間,同樣給了下一代的孩子,而我們,小的時候,父母不離不棄,大的時候,離開父母去闖,也許我們老的時候,衡量一下自己,該對父母做的,幾乎都給了自己的孩子,該陪父母的時間,幾乎也都給了孩子。